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古希腊思想史上,他是承上启下的伟人。
他在20岁左右,拜苏格拉底为师,深得真传。在他40岁左右,亚里斯多德又拜在他的门下。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给蒙昧的人类带来了理性之光,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从他们思想中得到了启迪和动力。
当年,苏格拉底被处死,柏拉图悲痛万分。
从此,他对雅典城邦不完善的民主政体十分失望,后来发生了斯巴达与雅典的战争,雅典战败,更使柏拉图痛心。他认为雅典目前这种民主政体不能使城邦强大。
于是他三上西西里岛,风尘仆仆,远赴各地,像中国古代的孔子一样,希望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国。
然而寻找多年,现实世界中的理想国仍未找到。
公元前387年,他自己办了一个学院即柏拉图学院,柏拉图希望通过学院把自己心目的理想国描述给那些弟子,在他们身上或许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学院中传授各种课程,从几何、体育以至美育,向学生们灌输正义、和谐、公正、良善的理念。柏拉图在这个学院把许多哲学家所稀缺的浪漫和想像泼洒在每个弟子的心田,为西方世界培养了大量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学者。
在办学的同时,他埋头著书立说,写出了名著 《理想国》。
他认为,在理想国中,第一等级是统治者,富有智慧,通晓善的理念和治国哲学,也就是哲学家才能充当。
第二等级是勇士。他们勇武有力,担任保卫国家的任务。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朴实无华,有操守,有节制的美德。
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不能实现民主制,他认为民主制会使效率低下,不利于建设强大的城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国家、社会的正义。
他认为国家的正义就是和谐和秩序。
他的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核心的正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并没有在爱琴海的诸岛上出现。
年过七旬的柏拉图常常站在海边,苦苦思索。
柏拉图最终认识到,以哲学王为国王的人治政府虽然令人向往,但难于实现;不能相信统治者的智慧和良心,即使是一名年轻英明的统治者,权力也能使他变成暴君。
不能建成理想国,柏拉图退而求其次,希望成立法治国。他认为法治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理想,比较理性,法治的实现,能使社会和谐常态化,权利义务明确化,最终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
柏拉图从理想回到了现实,也给早期蒙昧的人类带来了法治、理性的曙光。
柏拉图认为,在人类还没有成为完美的天使之前,法律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可靠,因为法律是全体公民理性的表现,“法律是理性的命令,法律的统治就是上帝和理性的统治,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诸神。”崇尚法律是我们最理性的选择。
回过头来,2000多年后,审视柏拉图的一生,可以说人治代表了柏拉图的理想,法治代表了柏拉图的理性。
由于高山大川的阻隔、遥远的距离,加上语言不通,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思想到近代才慢慢传入中国。
中国古代也讲法制,但在统治者心目中,这些法律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即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所以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实质上一直实行的是人治。
许多老百姓往往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青天大老爷身上,可结果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中国古代的孔子有“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思想,把一个人的道德当成了治国之本。这样的后果是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陷入周期性的存亡兴衰之中,没有多少和谐和秩序,人民深受其苦。
如果柏拉图活到现在,人们问他,经过二千多年的实践,你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时,他一定会说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一定是法治国。
柏拉图虽然离开我们已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至今影响着世界,如阳光一样温暖着人类。
他有许多名言,常读常新,像父亲一样叮嘱着自己远行的儿女,令人感动,发人深思。
他说: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他说:无论你的悲伤有多深切,也不要期望同情,因为同情本身包含了轻蔑。
他说: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
他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他说:好人若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被恶人统治。
他说:国王的祖先都曾是奴隶。
他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今天我在北美、远离爱琴海的安大略湖畔,晨光熹微中重温柏拉图,既高兴,又心酸。神州的法治之路,任重而道远。
柏拉图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