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了七八个小时,将当年55万右派中唯一一位成功逃离中国的越狱英雄徐洪慈的回忆录《冲出牢改营》快速读了一遍。
读完以后,不禁感慨系之。
徐洪慈,男,1933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生活条件相当优裕的家庭,祖父是徽商,来自安徽,开当铺起家,父亲徐云荪在民国政府海关工作,是个高级管理人员。母亲毕业于天主教会的一个女中,外祖父王子林是个江湖人物,和旧上海青帮关系密切,他以做芦席起家,后来竟然成了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仅在昆山一地就置地几千亩。
徐洪慈毕业于昆山中学,15岁时,也就是大上海解放前夕,他被发展为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曾参加过土改和华东局的团工委工作,1954年8月,他以调干生身份考取上海第一医学院,带薪读书,每月工资54元。
以当时的物价,他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万事不缺,无忧无虑。
他的倒霉是从1957年6月开始的。
当时党中央号召大家向党提意见,上海第一医学院多次开会,反复动员,徐洪慈平时在班上被同学们称为老前辈,在同学们的窜掇下,他连夜与十几个同学开会,最后整理出51条意见,第二天大家签字后贴了出来。
大字报一张贴,校党委的口风就变了,指责徐洪慈的大字报打乱了校党委的计划,给校党委带来了极大的被动,是个极大的错误。
徐洪慈据理力争,校党委持续打压,并发动他的女友反戈一击,最后竟将徐洪慈打成极右分子,开除党籍,送往安徽白茅岭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教养。
1958年4月8日,他被送进劳改农场,因为他已看不到生命的希望,所以决定不顾一切逃离。
1958年12月14日,他逃离农场,第二天逃回上海,第三天因事泄被捕,但50天不到,他第二次逃跑,一口气逃到了云南,在泸水再次被捕。
在泸水看守所,他再一次挖洞,继续逃跑,被当场发现,吃足了苦头。
由于他在劳动教养中逃跑两次,又在云南边陲企图逃跑,被当地法院判刑六年。
在六年劳改中,他九死一生,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严酷的环境中,他也有感到温暖的时候,
一个劳改队的队长王金如对他很赏识,将他调到医务室工作,十分信任他。
为了报知遇之恩,他放弃了逃跑。
1965年4月,他服刑期满,被告之,不得回原籍,留队劳动,他沮丧之极。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成了运动对象。
徐洪慈的高学历、有主见、不卑不亢,在囚犯中有威信,管教们对此十分忌恨,1969年1月,当地监狱联通政法部门,以现行反革命罪再次判处他二十年有期徒刑。
他彻底绝望。
1972年,他服刑四年后,再次逃出监狱,碾转大半个中国,徒步走出云南,乘火车从四川到达上海,偷偷见过母亲后,继续北上,于1972年9月11日从内蒙古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
在蒙古十年后,1982年,徐洪慈被彻底平反,法院宣告他无罪。
1984年4月,他率领蒙古籍妻子及三个子女回到上海定居。
2008年他因病在上海去世。
读完这本书,感慨很多,小记如下:
一,在政治高压下,许多人无法保持自我。
有51条意见的大字报是同学们一起写的,但看到党委反对了,许多同学与徐洪慈划清界线,纷纷上台揭批徐洪慈,给他打击、伤害最大的是他的女朋友、同班同学安娜。她的揭批最有杀伤力,也是递给校党委最有力的武器。倔强的徐洪慈想不到女朋友这样无情,刚强的男子汉也情不自禁的流泪。
二,人性很脆弱。
有一天,徐洪慈所在的车间一位囚犯受到批判,徐洪慈很同情他,下班后,他悄悄的安慰他说,许师傅,今天你受委曲了。那个许师傅当晚就向劳改队长汇报,说徐洪慈拉拢他,为他这个犯错误的人鸣不平。第二天,劳改队长就召开现场会批斗徐洪慈。
三,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
和徐洪慈一起逃跑的实际上还有一个人,他两次追随徐洪慈,但第二次逃到四川时,那个人放弃了,最后投案自首。
徐洪慈为了自由,矢志不移。对自由的渴望战胜了他对专政的恐惧。思路决定出路,最后他终于逃了出去。
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认为,虽然由于冤狱,他的事业没有建树,但他认为,他并不是失败者,他挑战了自己的命运,最后战胜了命运。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而且这一种成功更有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