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亮和银狐狸

游走江湖,记录我思我想
个人资料
正文

《意识的解析 18》

(2024-11-21 16:12:05) 下一个

一个生活在丛林里的生物体时刻面临着外界环境改变带来的危险,以及种群之间和种群之内竞争的威胁。安全是生物体的基本需求,也就形成了与安全相关的恐惧情感和意识。当一只狗看到一条蛇时,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递到丘脑。这时视觉信息从丘脑传到杏仁核,或者投射到大脑视觉皮层之后再传递到杏仁核。杏仁核里的神经受到激励,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狗就有了恐惧的感觉和警示。杏仁核再将信息传递给下丘脑,由下丘脑做出是进攻还是躲避的决定。紧急状态解除后,杏仁核又将信息传递给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留作记忆的一部分。俗话说,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杏仁核本身也有条件反射的神经调制机制,通过像在海马体里一样的神经长时短增强作用而产生神经塑性固化。对蛇的恐惧感就成为了长时记忆。

在物质层面上,人的情感就是人脑的状态和活动,体现在神经活动和化学物质的交换。人的情感很复杂,也难以界定。美国心理学家埃克曼认为有六种普遍的基本情感。它们分别是快乐,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和惊讶。情感也反映在生物机体上。当动物感受到恐惧时,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促使心跳加快,心液流入骨骼肌肉。动物进入一种立即反应状态。所以动物的行为和状态随情感感知而改变。在人类这边,情感还反映在面部表情上。我认为,在语言出现之前,情感也是动物个体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恨是愤怒和厌恶的综合情感。那么,爱又是什么?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合。它既是一种欲望,也是一种情感。在欲望方面,爱不能为性欲限制。它有物种繁衍要求的根源,比如亲情和恋情。母亲的爱使得抚养子女不再是负担。两性之间的爱强化性的结合。爱也在群体和社会行为中产生,比如友情以及投射到自身的自爱。这时爱的反面对照可以是恨,也可以是孤独。在情感方面,爱的馈赠就是快乐。下丘脑分泌多巴胺。腹侧被盖区和尾状核等快乐中心里不断地产生神经冲动。爱的体验不仅仅是接受,也在于施予。一个大男人抱着一个小婴儿时,也会感觉到心软得都要融化了。这种完全失去防备的脆弱状态正是爱与快乐的体现。爱是生物演化中生物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爱的功能。群居的鳄鱼们之间毫无爱的迹象。不是所有人都有爱的功能。爱也会被异化。如果你还具有爱的能力,那就多珍惜它。

在社会群体经历中,一个人会发展出多维度更复杂的情感。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而产生出羞愧,内疚,和骄傲等情感。在群体活动的认识过程中又会诱发形成嫉妒,感激,失望,和同情等正面或者负面的情感。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无法摆脱这些情感。

说到这里,我有两个关于欲望和情感的随想。欲望的延伸就是动机。人类很多的行为具有一个目的性,也就是说行动的原因和方式是为了达到一个期望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事物发展中的目的因。事实上,目的论只存在于生命个体,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行为。而这些个体目的性的行为模式出于由以往个体经历和生物基因演化中建立起来的反馈和前馈机制。真正意义的目的论在整个生命和非生命世界都是不成立的。以前也多次提到,生命演化是随机盲目的。有时不免就演化结果用上目的论的阐述只是为了表达上的简洁。但是,我们无法对未来的生命演化作出目的性的判定。至于非生命界,我依然认为事物只遵循由因到果,由初始条件和运行法则的时序发展。结果如何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回到人类的话题,人有行为动机是不是说明人有自由意志。我们以后可以讨论。第二个随想有关人工智能。多少年前有一个普通的观点,人之所以区别于智能机器是因为人具有情感。现代生物神经学研究表明情感的生理机制确实复杂,但是它们仍然是较底层的意识形式。人工智能的近期发展又说明情感也可以在训练和学习中获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就能替代了人。

—写于2023年4月11日(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