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璋博客

此博客收录了我近年来的散文。希望能与笔友交流,并不吝予以批评指正。
正文

先薯亭沉思

(2023-08-15 23:17:18) 下一个

每当我走在香港街头时,经常会闻到一股烤薯味,于是,我就朝着香味走去,买一两条烤薯带回家去。因为,全家人都喜欢吃番薯,

吃着又香又甜的烤薯,就重拾起童年的时光:在“先薯亭”流连忘返。

因为,我的家就在乌石山下,我一放学就往山上跑,到“先薯亭”里坐一坐,跳一跳牛皮筋、下一盘棋、打几轮“扑克”或是看一本卡通画、再么看半本小说,天黑了才回家。

回忆起往事,真是妙趣无穷。一看“先薯亭”的“薯”字就知道与“番薯”有关系,在“番薯”的名称中有个“番”字,也就告知“番薯”是来自異国“番邦”的。那么,番薯是从哪里传至中国的?为什么要盖这座“先薯亭”呢?

那座屹立于峥嵘盘石中和翠榕树荫下的先薯亭,是在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上,是为纪念福州长乐人陈震龙而盖的。如果在清晨从山下望,?胧在雾气中的它,将更显得壮观秀丽,美態诱人。

据说,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福建全省大旱,水稻损收,饥民万千。侨居菲律宾吕宋岛的陈氏,不顾当地政府的禁令,把番薯苗装进竹筒里,封好口,绑在船舷两侧,历尽千辛万苦,偷运抵达福州。

后经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推广于各地,试种成功后缓解了粮荒。“番薯”在福建种植成功后很快就在东南沿海各省传播开了,后来又传播到北方去了。

现在几乎全中国都有番薯了,只是名称不同,品种各異而已。

诗人郭沫若游乌石山的“先薯亭”后,即题《满江红》一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种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他把陈震龙引种番薯之功跟尝百草、种五谷的神农氏相提並论,予以高度赞扬。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一句,是陈震龙在偷运薯的又一种说法,即是把薯苗密封好装进藤篮里带回福州。

前天,家乡的友人来信告知,先薯亭经一番修葺,已焕然一新,现在,已开辟成为榕城的一个旅游景点。这使我深深地陷入了深思:

只要你为老百姓做好事,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也不管是在什么社会制度里,百姓都会永逺纪念你;反之,你做了损百姓损国家而利自己的事,大家也会记住你,不 过只是臭名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