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荆刺秦

长篇小说连载,战国末世演义,战国红楼梦。表现六国可歌可泣的反抗暴秦的史诗。
正文

燕荆刺秦003:太子丹为什么要去秦国

(2023-06-30 21:38:57) 下一个

太子丹为什么要去秦国?

正如前面说的,太子丹到秦国绝不是当质子的,因为燕国—秦国不接壤,秦国打不到燕国,而太子丹到秦国去,就是想规劝自幼好友,甚至也是发小还是自己学生的赵政,来改变秦国,这当然需要赵政亲政才能改变,否则相国吕不韦执政,去了也是白去。

赵政是在公元前247年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估计赵政即位后。就没有少邀请太子丹去秦国。只有到了前238年,赵政21岁亲政了,太子丹才接受邀请绕道齐国然后到了秦国。时年太子26岁左右,太子已经监国13年了,如果还是燕王喜执政,才不会放太子去秦国的,因为太子监国,大权独揽,拒绝了燕王,国相老师鞠武,众大臣的苦谏,一意孤行的来到了秦国。

而此时赵政(太子从小就对秦王的称呼)刚平息了一场大乱。这就是历史的嫪毐之乱,历史记载说是嫪毐叛乱,那是瞎说,否则嫪毐干嘛不早叛乱,非等赵政亲政了,羽翼丰满了才叛乱?其实是赵政掌权了,立即就开始对付嫪毐。嫪毐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只能造反。

赵政亲政后,首先就罢免了国相,被自己尊称次父(仲父)的吕不韦,而任命自己父亲的干妈华阳夫人的两个胞弟,也就是自己奶奶的弟弟昌平君和昌文君为国相,这就是专门为了对付嫪毐和他的夫人,赵政的亲妈——赵姬。打出的奶奶这张牌,是不是能盖过老妈这张牌?

对付赵姬,次父吕不韦这事当然不能做,所以罢了他的相国,因为赵姬本来就是吕不韦的歌伎,在一次歌舞后,秦国王孙异人(子楚)看上了赵姬。吕不韦为了交好秦王孙异人((也就是赵政的父亲),就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当时那个年代,就有人为了恶心秦国,散布赵姬当时已经怀了赵政,因此吕不韦才是赵政的亲爹。要知道第一当时歌伎都是卖艺不卖身的,没有拿自己怀孕的小妾给别人跳舞的,第二何况异人不是傻子,洞房时是不是完璧。心里没有数吗?第三赵姬在跟了异人,12个月后才生下赵政。有人就接着造谣说,赵政是怀孕13个月才出生的,还是为了赖上吕不韦。

吕不韦为了投资嬴异人这个破落王孙,不仅亲自到秦国给他活动,还给赵姬家一笔巨钱,因此赵姬家嫣然成了邯郸富户。这样赵政父母一家三口,过了几年好日子。

直到公元前257年,秦军围了邯郸,就是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期,赵人因为前三年的长平之战,深恨秦国,吕不韦怕异人(后改名子楚)受害,因此贿赂赵国把守城门官吏。两人逃出了邯郸。因为那个时候赵政才2.3岁,所以留在了赵国,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既然赵姬是歌伎,怎么能是豪家女,可见赵姬是嫁个子楚并生子,吕不韦让她变成豪家的。

再到公元前250年,子楚的父亲。老太子安国君正式继位,依照宠妃华阳夫人的枕边话,正式册立公子异人为太子。子楚当了太子,有了权势,马上就派人到邯郸接回赵政母女。邯郸赵国人,估计也没想拿太子的一个普通儿子做做什么文章,随便的就放行他们了。

万没想到,安国君秦孝文王即位不到一个月就挂了,转眼刚当太子的子楚,就又成了“秦庄襄王”了。

造化弄人,这谁能想到呢?想当初燕国太子丹和赵政交好的时候,纯是看赵政可怜,因为赵姬成天不着家,到处酒会胡混,而赵家的仆人因为深恨秦国,长平之战后,基本上每个赵国家庭都有被秦国坑杀的亲人,如此,跑路的秦国王孙的孽种赵政,在邯郸岂能有人给他好脸色,甚至别说有人和他玩了,所以赵政在邯郸的童年很受伤,幸好有了燕太子丹,盟国的太子,在邯郸总算有些势力,因此被太子没少照顾。

注:后来秦国攻占了邯郸,赵政亲自到了邯郸,“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而太子丹那只眼又能看出这个普通的秦王遗种,先是被秦国接走,成为太子的儿子,再后来短短一个月就成为太子,在几年竟成为秦王。所以还是太子丹纯是心善,没有过多功利考虑才符合真相。因为潜力股哪有这么容易找到的,不然怎么股市赔钱是大多数呢?当然吕不韦是例外,因为人家是股东大庄家。

虽然赵政和母亲赵姬,被接到秦国,其实还有危机的,那就是赵姬和秦庄襄王异人已经七八年没有见面了。秦庄襄王异人早有了新宠,以及宠夫人在秦国生的儿子,这就是长安君嬴成蟜。新宠夫人,以及秦国大臣都要立嬴成蟜为太子,而刚当上国相的吕不韦坚持要立赵姬为后,赵政为太子。最终性格柔弱的秦庄襄王子楚,听从了吕不韦的谏言,立了赵姬为后,赵政为太子。所以你说,赵政管吕不韦叫次父,能是随便叫的吗?

难得的好人秦庄襄王只当了三年秦王就挂了,赵政即位,其实才13岁,因此就由吕不韦和赵姬共同摄政,赵姬没有了男人,就想和吕不韦苟且,因为两人摄政的公事,要经常见面。吕不韦不是一般人,试想“吕氏春秋”的主编,能是常人吗?你让历史上的明相萧何,王莽,曹操,诸葛亮。编一本试试?吕不韦开始只能躲,后来见光躲不是办法,就从手下门客中找了个小白脸嫪毐。冒充阉人。献给了太后赵姬,赵姬得了嫪毐,就再也不管吕不韦了,甚至摄政都不管了,专心和嫪毐过上小日子,后来和嫪毐还生了两个儿子,搬出了咸阳,专门到百里外的别宫去快活了。

赵政为了能亲政,其实没有少施韬晦之计,吕不韦那边不用说,赵姬,嫪毐。他没有少巴结,估计那两个同母异父的胞弟也没有少收他的礼物。否则赵姬,嫪毐知道他亲政就要干掉自己全家,他们能不先除掉赵政吗?

就算嬴成蟜,赵政也没有少表现友爱,因为赵政和他妈都是赵人,当初那些要拥立嬴成蟜的,可还都是在朝堂上呢。公元前239年,就是嬴政亲政的前一年,长安君成蟜率军队攻打赵国。后来,统帅成蟜跑到了赵国,副将带领秦军独自返回,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再来历史上的“可以有”。

因为就在当年,有次嬴成蟜病了,秦王赵政派人殷勤相问,后来慰问的使者返回,嬴政就说,这回成蟜还是死不了啊?使者诺诺。

赵政当时还在读书简想心事,并没有回头看使者,他只听通报成蟜那边地方的使者求见。就以为是派去的使者,而不知却是嬴成蟜回报和谢恩的使者。最终赵政也不知道出了这个纰漏。

嬴成蟜听完自己的使者回报,大惊,知道赵政平常的关心都是麻痹世人的假象,而赵政又亲政在即,不由报告母亲,并和母亲一起大哭。最终母子偷偷求见国相吕不韦。

因为吕不韦在好人秦庄襄王临死前,做出保证,要保护嬴成蟜母子的安全,估计那时老爹异人就看出赵政不是什么好鸟了。吕不韦只能想出征伐赵国的办法,送嬴成蟜母子逃亡赵国。

再说,吕不韦其实早已经看出赵政不是善茬,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一边讲秦国代替周天子,给天下带来和平秩序的正当性,一边又讲仁政,要善待百姓,这和秦国的国策—商鞅政策。暴虐其民,是完全相反的,商鞅把民众当成仇敌,要让民众生无可恋,才能战场上一掷生死,而吕氏春秋提倡仁政,爱民。

注:“《吕氏春秋》一书引据的典籍以儒家的六经和孔子、曾子的言论为主,而在引据其他各家的说法时却是有所选择的。”

这种想国策的改变,虽然吕不韦贵为丞相,摄政,在秦国却也执行不下去,因为秦国历来可以有外人——六国人来当相国,但军队却一直是秦人掌握的,而军队和体制是百年来铁打一块的,例如秦国普通百姓,甚至小官吏几乎人人欠债,因为秦国的刑罚赋税很严重,天灾也不减轻税赋,所以随意就违法,随意就欠债,而唯一能赎罪还钱的,要么就是服苦役,因此秦始皇陵年年几十万人在修建,要么还债甚至想还富贵的办法就是上战场杀人,所以六国人都说秦国是首级之国,虎狼之国,如此民众人人盼着打仗的军国体制,岂能是吕不韦一人能改变的?轻役减赋,爱民修养生息,那秦国不是没人愿意当兵了,而军队的战斗力岂不也瓦解了。如此吕不韦马上就会被军变要了脑袋。

注:里耶秦简--阳陵县某里有士伍名字叫衷,欠官府罚款一千三百四十四钱没有交清。阳陵县的司空腾不知道欠款人如今在哪个县哪个部门服役,因此上报一份“钱校券”到上级洞庭郡政府,请洞庭郡的郡尉下文到欠款人正在服役的县,请当地的县政府向欠款人追讨欠款,并交给阳陵县。阳陵县本地已经到欠款人家中追缴欠款,但是欠款人都家贫拿不出钱,所以发文请欠款人服役地的县政府向本人追讨。

吕不韦又想拿着吕氏春秋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赵政,就给赵政当功课学,并配了最有学问,最伶牙利嘴,还是吕氏春秋的编者之一,儒家荀子的学生—-门客李斯,来给赵政当解释老师。几年后,吕不韦才知道,李斯看赵政对《吕氏春秋》不太感兴趣,就偷偷拿了本《韩非子》给赵政看,赵政看了大喜,说道,我能和作者韩非子一起出游天下,死了也甘心。结果李斯和赵政就私下偷偷研习韩非学说。

后来嬴政要吕不韦,通知韩国把韩非子送到咸阳来,吕不韦才知道李斯的把戏,大怒,叫来李斯诘问,李斯说,我是万能老师,你要学孔子,老庄,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我都能教,我还都能出谋划策,至于最终你喜欢那本,你选啊,这能怨我吗?

吕不韦看李斯说的有道理,而且此时赵政也已经年级大了,17.18了,同时这个时期吕不韦已经失望怠政了,赵姬纵容嫪毐胡作非为,他也管不了,如今李斯朝堂里面搞小动作,他自然也不管了。心里想着,我就顺着你赵政,和你搞好关系,你亲政后还能不感恩?

吕不韦还通知韩国把韩非子派来,韩国找各种理由,例如韩非子病了等原因,总之一直没有送来。

以上种种原因,所以赵政要对付嫪毐两口子,必须先免了吕不韦的相国。

当然赵政是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的,亲政后。一边邀请燕太子丹。太子丹这边已经在路上了,一边邀请韩非子,韩国还在推脱,嬴政直接派几个兵去了韩国,此时韩国的韩王只有一个内城是自己派兵把门的,国都的外城门都是秦国的爪牙,韩国的奸细看门。自然韩非子跟着秦国大兵来了,当然前面多次拒绝,不是韩非自己不愿意来,而是韩王知道韩非在韩国是块臭豆腐,但有人把他当美味。而抱着对秦国最底层敌意的韩王,我就是不想让你秦王逞心如意美了。

有人说,那干嘛韩王不把韩非杀了,这和当初赵国不杀幼童赵政一个道理,在秦朝以前,完全是另一种中国人,秦朝以后,就是谭嗣同说的,两千年来皆秦政也。

在秦朝那边的六国,没有灭族,没有连坐,没有民众不能迁徙,所以那六国,士人可以自由流动,在各国当纵横捭阖的门客,而秦人从来没有到各国当门客的,因为商鞅执政以后,秦国没有官方的路引,别说出函谷关,到六国去,就是在本国,不能住店吃饭。让你寸步难行。

秦朝统一后,曾经迁徙多少富户到咸阳,汉朝也搞过,在六国时期,绝没有。汉朝曾经杀了一个豪杰郭解,没有任何罪过就杀了,换成六国你试试,天下豪杰都炸锅了。齐国陈氏(田氏)拉拢民心,要代替姜氏齐国,当时的齐景公就无奈的听之任之,没有明杀也没有暗杀,因为陈氏无罪,只因为陈氏借粮大斗出,还粮时用小斗,齐王就去杀吗?

注:郭解——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诏令各郡国资产达到三百万的富人迁居茂陵,郭解属于平民阶层,没有太多财产,可是迁徙名单中却有他的名字。大将军卫青向皇帝求情,说郭解家贫,资产不足百万,不符合迁徙标准。汉武帝认为堂堂大将军都为郭解求情,可见这个人非同寻常,不可能是个穷困潦倒的人。汉武帝坚持将郭解一家迁走,当地民众为郭解送行,送来的礼金超过一千万。汉武帝于是下诏,斩杀了郭解,其家族也受到了牵连。

注:田乞侍奉齐景公,是大夫,他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赐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而齐景公也不加禁止。因此田氏得到齐国的民心,他们家族越来越强大,百姓心向田氏。晏子多次向景公进谏,景公不听。不久晏子到晋国出使,他与叔向私下里说:“齐国的政权最终要归到田氏的手里呀。”

六国那个时期,人们淳朴善良才有的这一切吗?也不完全是,因为那个权势不只在王,大臣、豪族都有权势,因为他们都有部曲,私兵。只要是个大家族你就会很有权势,因为你的家族子弟兵多啊。所以大臣杀王很正常,《史记·赵世家》则记载,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是在公元前271年遭国相、成安君公孙操杀害) ,其子燕武成王即位。 而国王想无罪杀个大臣就费劲了。大臣有私兵,其有亲家,亲戚,都是几百年的盘根错节。这要牵扯多少人,除非他有罪,大家无话可说,所以六国也没有灭族,连坐,因为都是几百年的国家亲戚支脉相连。燕国建国800年,新国家三晋,魏赵韩。以及田氏齐国,也有2.3百年了。而秦国却是只有秦王有权势,其余贵族都没有私兵,所以秦二世胡亥能毫无阻碍的几乎杀光了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也就是在吕不韦赵姬摄政的时候,嫪毐高了点私兵门客,也就是3000人,所以秦王杀他的时候,弄出了点动静,被写到历史上了。李斯被赵高灭族的时候。全族一个屁的动静都没有,其实杜绝门客私兵,还是李斯暗暗的建议呢,最后李斯腰斩。这不是和商鞅一样自作自受吗?

注:《史记.商君列传》: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这就说,秦国追捕商鞅,商鞅跑在路上,想到一个小旅馆投宿,秦国开旅馆的小商人是根据商鞅之法,确切地说是根据《连坐法》规定,不查验“身份证”而给不明身份的人提供住宿将被“连坐”处罚。商鞅只能感叹,自己自作自受,最后被抓车裂而死。

说了这么多,韩非和太子丹应该到秦国了,下回再说太子丹和韩非到咸阳的故事。

太燕子丹因为绕道齐国才能到秦国咸阳,而到齐国不去拜见齐王和相国后胜,是失礼行为,因此燕太子丹还要和齐王田建,齐国相国后胜,盘桓一阵,因此到咸阳还有些时日。

而韩非到秦国咸阳却很快,因为从秦国的河南南阳地区到咸阳地区很近。当时秦国在河南给韩国留了一个都城,秦国只是给他保留宗庙社稷,空留一个国家虚名。

韩非到了咸阳,赵政不仅剿平嫪毐之乱,而且还派几个力士将嫪毐和赵姬生的两个幼子(大的也就是7.8岁)摔死在台阶上。

赵政杀了嫪毐,秦人并不同情也不奇怪,因为嫪毐前几年张扬跋扈,都要压过相国吕不韦,当时有识之士都认为他是在找死。

但赵政,杀了两个同母弟,却在秦国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秦国女人当寡妇后,是并没有贞洁观念的,以前的赵政曾祖父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就有私生子,还有面首。

而赵政杀了幼弟,还软禁了亲妈赵姬。一些秦人小声议论,而六国在秦国的宾客就已经大声表达批评,这里面大多都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也公开表达不满。但秦国从来就没有谏言的传统,因此大家只是在下面表达非议。

但即使这样,秦王赵政也不能忍受,也不断有企图在新王亲政朝野巨变的时候,投机献媚的小人检举吕不韦。因此赵政下令吕不韦回到河南自己的封地,手下门客,以及在秦国的六国宾客,全部驱逐出秦国。

赵政这番命令一下,却苦了李斯,李斯全家马上被从家里带走,安排到指定客舍,准备被强行驱逐遣返。因此李斯本是楚国人,吕不韦的门客。

就在这当口,韩非子到了咸阳,接待安排韩非宾馆落定,转天第二天,赵政就接见韩非,赵政非常恭顺,也没有客套,直接拿韩非当自己人,拿机密事问韩非。

赵政说,我当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不少大夫反对,他们都要拥立嬴成蟜,现在嬴成蟜在赵国,我想总要对这些人做些什么?

韩非本来想嬴政会问软禁母亲赵姬的事,没想到赵政对此并不在意,因此准备好的答案没有了,而韩非又有点口吃,就吭哧吭哧一时没有说出所以来了。

赵政看来已经知道韩非口吃,因此耐心等待。

韩非想了一阵,最后说,嫪毐一事能否连坐他们?

赵政说,不好连坐,他们素无往来,我本来想借嫪毐兵乱处理他们,但嫪毐败的太快,没有做成。

韩非说,颍考叔一事,陛下可曾记得?

赵政不悦。道,现在还不是说这个事的时候。

注:郑庄公的同胞弟弟段叛乱,母亲武姜,暗中支持,后来郑庄公平定了叛乱,杀了段,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河南),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地道完成后,庄公走进去见武姜,庄公扶着母亲从邃道出来,亲自驾车把母亲接回了国都,人们看到后,都称赞庄公是个孝顺的儿子。从此,郑庄公和武姜又恢复了母子关系。 此即为“黄泉见母”的故事。

韩非道,陛下听我把话说完。你找些心腹,暗中找到这些当初要拥立嬴成蟜的大夫,说陛下让他们去学颍考叔,可以备些珍宝厚礼并许愿酬谢。等到他们的奏章,或者本人到了朝堂,都先留置了,直到攒够了,就说他们挑拨君王母子关系,因为嫪毐及其两子叛乱,太后深为后悔和自责,才居住在雍阳宫不回咸阳,他们居然造谣大王监禁了母后。就以此罪名将他们一起杀了。

赵政大笑,道,好个引蛇出动。韩非老师,你太狠了。

韩非知道赵政这是夸他,道,最后你在找一个真的颍考叔,完美了解这个事。

赵政道,今天正好收到李斯上奏的《谏逐客书》,这些门客还不是一无用处,其中找个门客,最后做这个颍考叔吧。

这就是历史上“茅蕉谏秦王”: 嫪毐之乱平定后,赵政车裂嫪毐,摔死两弟,并把母亲赵姬囚禁在雍阳宫。许多大臣认为既有悖孝道,又有损秦国形象,先后进谏,赵政大怒,下令,有敢为太后事诤谏者杀无赦,先后有二十七人,因此被杀,陈尸于宫墙阙下。 齐人茅焦,冒死为太后事请谏,他力陈秦王为了得天下人心,不可冒不慈不孝的罪名,秦王为他所感动,纳了谏言,重赏茅焦,并接赵姬回咸阳。

此后历史上的茅焦再无踪影。

世人今天看见这册历史,总觉得有些突兀,因为秦国从来就没有死谏的土壤,所以就有人猜想这其中是很有些内幕的。当时很快真相就被人们知道,毕竟奉旨死谏,牵扯的人太多,还有那么多家属,只是后来焚书坑儒,这段历史又被淹埋了。

韩非因此立即成为秦王赵政的首席军师。但后来韩非被秦王所杀,时人并不同情,因为这条引蛇出洞,真比毒蛇还毒千百倍。

赵政明面接受了李斯的《谏逐客书》,暗里却没有,大多数门客还是被驱逐出秦国,因为李斯回来后,就向赵政建议,以后秦国只有国王才能有六国门客,封君臣下不允许接纳门客,同时鉴于嫪毐之乱,再次重申封君臣下还不允许有私兵。

赵政非常满意李斯的这个提议,因此韩非和李斯成为赵政旁边的两个谋士。

韩非和李斯本来都是熟人,他们都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到齐国来游说讲学,并且还担任了稷下的学说话事人“祭酒”,就是在齐都临淄的西门稷下,时间大约在前263年左右。也就是这个时期,韩非和李斯都在稷下学习,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一起投到荀子门下。

荀子说是儒家,其实和孔子,孟子的儒家是有大区别的。

荀子说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孟子说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这里面有一字差别,就是无辜和无罪。旁观的人,路人,第三方人都是无辜,而无罪,是要先经过定义,审查,才能说他无罪,无辜是不被干扰,干涉,触及的。无罪是必须经过干扰,干涉,触及的。所以在孟子哪里,有王不能碰及的,而在荀子哪里,大人物干扰,碰及,干涉,定义是天经地义,你先需要我审查,定义,才能说是无罪。通俗的讲,这也就是国民和人民的区别。人民是国民的一部分,是经过我定义,审查的,站在我一边的,国民只要是一国的就行。

所以在《荀子》这本著作中,荀子首先提出孔子杀了少正卯,荀子说,就因为少正卯的学说和孔子不一样,并且讲课的时候,孔子的学生都被少正卯吸引走了。所以孔子杀了少正卯。然后荀子以孔子之口为少正卯罗列了好多大罪。所以荀子说的“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纯属屁话,要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因此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就不奇怪了。

注;在荀子之前的著作的,论语,周礼,左传,孟子等都没有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而在荀子之后,史记。孔子家语等都在照搬《荀子》来记载,

韩非紧接着又献了两策。一策是存韩,就是要保存韩国,劝谏秦王不要灭韩。这在韩非子著作中,可以查到,一策就是弹劾姚贾。这在历史记载中可以查到。

姚贾是谁?要知道当时姚贾可是比李斯重要百倍的秦国明臣。是秦国的门面。

下文具体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