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爱玲为何对自己的亲弟弟如此薄情?

(2025-11-19 20:01:05) 下一个

May be a black-and-white image of child

1995年,74歲張愛玲在美國出租屋去世,尸體一絲不掛,臭了才被人發現。遺囑中交代的內容更讓人氣憤。
不要看我遺體,不要葬禮,馬上火化,骨灰撒無人處,遺產交由宋琪先生。
前面四句都好理解。
張愛玲年少成名,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而紅,被譽為天才少女,每出作品都被瘋傳,一時風光無限,卻因和胡蘭成的愛情,弄得遍體鱗傷,被扣上文化漢奸的帽子。
建國后,她只身流落到美國,嫁給了大自己30歲的二任丈夫,沒有當幾天受寵的新娘子,丈夫就病倒,一邊當護工保姆,一邊掙錢養家,咬牙堅持了11年。
丈夫離世后,她不再與人接觸,獨自幽居,卻因皮膚病常常搬家,總覺得身上充滿虱子。
最后,她就如自己筆下那些傳奇悲涼的人物,披著爬滿虱子的衣袍,靜悄悄告別人間。
如此想來,一生孤傲的張愛玲,不愿別人看到她狼狽死相,也可體諒。
但遺囑最后一句:遺產全部交給宋琪夫婦,卻讓人不可理解。
因為當時她還有親人留在世上:她的親弟弟張子靜。
張愛玲的童年,父親是個癮君子,沉迷抽大煙和逛青樓,母親是新派女性,受不了家庭的烏煙瘴氣,陪小姑子讀書,出走了歐洲好幾年。大部分時間,張愛玲是和弟弟相依為命。
不過張愛玲比張子靜幸運,母親重女輕男,堅持要把張愛玲送到學校念書,讓張愛玲早早開了眼界,埋下發奮抗爭的野心。
張子靜則是在母親不管,父親不問的夾縫中,小心長大,性格窩囊憋屈,遠不如姐姐發育那樣充沛,受親友歡迎。
早年張愛玲很疼弟弟,當別人在她面前講弟弟的種種劣跡,她會比誰都氣憤。在她眼里,弟弟大眼睛,長睫毛,小嘴巴,長得可愛又溫順,比所謂的大人好多了。
當張愛玲學到新的寫作技巧,積攢了生動的語言,她會一句句念給弟弟聽,教他怎樣提高中英文的寫作能力,弟弟就像個忠實的聽眾,認真的聽著,還會為姐姐拍手叫好。
張愛玲初露鋒芒后,父親、母親,甚至繼母,對張愛玲的態度都明顯要比對張子靜好,張子靜不妒忌也不惱,他仍然耐心聽著姐姐對他的諄諄教誨。
可張愛玲漸漸轉變了態度,看著弟弟天天穿著不干不凈的藍布罩衫,租不入流的連環畫來看,對父親的打罵無動于衷,對繼母百般討好
她覺得張子靜不思進取,太不成才了,她對弟弟的口氣開始變得居高臨下,甚至輕蔑。
成名之后,張愛玲和張子靜的聯系更少了,張子靜上門找她,十有九次都是吃閉門羹。張愛玲忙著創作,談情、出席活動,和張子靜交集越來越少。
她只知道弟弟最后被父親送去了一個不咋地的大學,畢業后跟著表姐進了銀行,生活平庸,偶爾還賭博,是她嗤之以鼻的人生。
后來,張愛玲跑去美國,也沒和張子靜打一聲招呼。
直到1986年,張子靜才從相關部門打聽到張愛玲的聯系方式,給姐姐寄了一封信。
當時張子靜生活很窘迫,信中提到自己蝸居在14平米的房子,沒錢娶妻,張愛玲只是淡淡回了句:沒有能力幫你的忙。
張愛玲去世后,遺產不留弟弟一分的消息傳到張子靜耳中。
他沒有半分憤懣,依舊如兒時那般,老實接受姐姐的所有安排,向姐姐遙祭三炷香,以表悲痛。緊接著第二年,張子靜在貧困中,結束了平淡委屈的一生。
如果張愛玲能對弟弟多一點愛和關注,是不是他們兩個的晚年都會過得好一點呢?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