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盦

出生于中国,现居澳洲。职业医生。曾經馳騁澳洲政壇。
正文

远山的红叶

(2025-02-18 03:40:07) 下一个

“三木秉凤杯第二十届征文”优秀奖

抒情散文

远山的红叶

筱盦

    秋天了。

    远山的红叶遍布、美而艳。

    澳大利亚维州的麦瑟顿山,素以秋天的红叶著称。每到三四月间,驱车前往赏叶的人就开始络绎不绝。

    前几年因为新冠肆虐,节假日也不敢外出,错过了好几次登山赏叶。今年疫情虽然仍在,但较大流行时期自然已经好得多。于是小儿子便兴致勃勃地计划着想在一个周末前往。

    不巧的是家里‘领导’那天有事。没法子,我就‘又当爹又当娘’的‘舍命陪儿子’走一遭吧。

    这么说可能对儿子有点不公平:作为成人,他并不需要我们陪。只是这孩子对父母很孝顺,愿意和我们一起出去游玩。

   ‘你们去吧,好好地父子情深一番。’老婆大人笑道。

    那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小儿子开着他那辆刚买不久的新车,带着老爸出发去也。

    因为去麦瑟顿开车需要一个来小时;于是我建议在中途找个地方先吃个午餐。

    小儿在网上找了一家网红店。到那儿一看,原来离我的诊所群之一很近。而那边有个小湖,风景宁静优美。饭店设在那儿确实眼光独到。

   ‘我在这附近工作了那么多年,竟然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景点般的场所!’我感叹。

    小儿冲我笑笑,那眼神似乎在说:‘您不知道的事多着呢……’

    嗯,长江后浪推前浪么。没法子,不服老不行。

    在那儿用完午餐 (自然是老爸请客),我们就直奔山区。

    到那儿一看,我的天:怎么那么多人?据说人们在新冠疫情大流行过后开始报复性消费购物,没想到这还有报复性游玩呢。

    值得一提的是,‘到此一游’的‘齐天大圣’们几乎不是我们同胞就是我们的‘邻居’印度人。也难怪,世界数一数二的两个人口大国么。

    终于看到红叶了:漫山遍野,令人目不暇给。

    有人观看,有人照像。好玩的是一些人站在那儿摆姿势,还让别人帮他们撒落叶,给人一种‘落叶纷纷‘的假想。

   ‘我更喜欢自然落叶的景象。’小儿子说。

    我亦有同感。拿着智能手机想抓拍一些叶子自然飘落的片刻。可惜落叶稀少;地面上倒是铺盖了很多。想必是多日里积累起来的吧。

    我不是植物专家,但亦观察到:红叶有很多种;那种加拿大作为国旗的枫叶反倒不多。有些红叶非常之红,红得令人心醉、令人晕眩。

    被各种红叶簇拥包围着,我本应高兴。可不知怎么的突然有些悲从中来。貌似有人这么形容过虾:大红大紫之日,也正是煮熟被食之时。虾如此,那美艳动人的红叶又何尝不是这样?光辉过后,等待它们的,只能是叶落飘飘,凋零入土。引申开去,这世界,这人生……

    不敢想了,不敢再想下去了。还是活在当下,对酒当歌吧。毕竟人生苦短;红叶,再不欣赏就落了。

    小儿子说附近还有一个公园可去游玩。要门票。他早已在网上替我们买了。

    公园不算太大,以前也来过。但每次游玩貌似都有不同感受。

    也有红叶,近的触手可及。但我还是喜欢那些远山的红叶,可望而不可及;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世上有些东西,大可以远远地、慢慢地观赏。就像那些还在树上的红叶。在树上,它们是鲜活的、美丽的。一旦你把它们摘了下来,那么,它们距离枯萎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公园里的庭园设计很不错:有欧洲式的,也有亚洲风格的;不过亚洲风格的基本是日本庭园。这不由得令我深思:按说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应该比日本的更久远,但为什么在海外往往都只能见到日本花园呢?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如何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借鉴一下他国的宣传技巧?君不见,美国能把汉堡包炸薯条这样的‘垃圾食品’传遍全球,而我们的中华美食,被西人静静乐道的似乎也只有春卷炒饭和古老肉!日本人精于改良,但我们则往往墨守成规。日本的樱花举世皆知,而我们的梅花呢?我们的牡丹呢?书画家笔下的岁寒三友,恐怕在华人里面知道的也不多。啊啊,我在这儿欣赏红叶,可我为什么却看不到松柏、看不到翠竹,更看不到那鲜艳、美不胜收的红梅呢?

    打住、打住,伤感不利于健康。虽说在下居住海外多年,为宣传祖国文化也出力不少。但在今后的岁月里,总能够再接再励的吧?或许有那么一天,此地也能辟出一片大观园式的庭院,里面桃花盛开,垂柳成荫。届时即使我已垂垂老矣,定令子孙推着轮椅陪我前往,一遂心愿。

   ‘爸、爸。时间不早,该回家了。’儿子的提醒,打断了我的白日梦。是啊,倦鸟知返,该回家了。

     不知不觉又想起了徐志摩的名诗。篡改几个字吧:

     悄悄地我来了,

     正如我悄悄地又走。

     我告别满山的红叶,

     欢愉中又带一丝离愁。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