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尽管白天气温仍然相当高,但渐渐地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不适,如干燥、干咳、体内火气升高等问题。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中药,可以帮助解决这些困扰。
白露季节之后,夏天的炎热逐渐减弱,干燥之邪迅速袭来,白天和夜晚的温差也显著增大,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人们感到身体不适,出现皮肤干燥脱皮、口干舌燥、阴虚火旺、睡眠不稳定等问题。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食用麦冬是非常适合的,可以将其用来煮水饮用或者煮粥食用,对于缓解肺阴虚和心神不宁所引发的小问题非常有帮助。
01.秋季养阴选麦冬
秋季天气干燥,此时阳气渐收,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凉,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
秋主收,主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所以,秋季养生一定要把养阴作为首要任务。而秋季养阴,不妨试一试麦冬。
麦冬,别名麦门冬、沿阶草,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
《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无论是临床开方还是日常养生煲汤,麦冬的应用都非常广泛。煲汤加一点,不但味美鲜甜,营养价值也高,老少咸宜。
02.麦冬的功效
麦冬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等作用,因味甘甜易于入口,且价格便宜,为秋季养阴之要药。
养阴润肺
麦冬凉润,既能养阴润肺,又能降逆下气,润中带补,为滋阴降逆止咳之良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燥咳、劳热咯血等效果佳,同时麦冬对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也有明显的疗效。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简单滋阴润肺药膳:
百合麦冬粥:
百合10克,麦冬、北沙参各10克,粳米50克,青橄榄15克,川贝母3克。将上述材料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粥,食用时加适量冰糖。
美肤养颜
麦冬归肺经,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而皮肤的状态反映了五脏中肺的状况,秋季皮肤干燥起屑,则示体内肺热阴虚,此时一碗简单的“麦冬银耳汤”可以帮到你:
将银耳20克泡发,麦冬20克与泡发的银耳一同入锅内,加适量水,用文火煮成浓汁后,加入冰糖,再煮5分钟即可服用。
清心安神
内热生而阴津少,热扰心神,则易夜寐不安,甚者辗转难眠。麦冬性凉,润而可清热,入心经,可清心之虚热,可用于阴虚之失眠、烦躁。这里推荐一个滋阴养心安神的靓汤——太子麦冬炖瘦肉:
益胃生津
慢性胃炎阴虚型患者,往往因胃中阴液不足,而产生胃脘部嘈杂不适及反酸;阴虚之人往往大肠干涩,排便硬而不畅。麦冬恰恰是治疗此类症状的药物,其在治疗胃阴不足的玉女煎以及治疗便秘的增液承气汤等常用方剂中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03.麦冬食疗方
沙参麦冬水鸭汤
材料:北沙参20克、麦冬20克、石斛20克、生姜3片、水鸭半只。(2人份)
做法:将水鸭焯水,药材洗净,以上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慢火煮至肉烂熟,适量盐调味,食肉喝汤。
功效:养阴益胃,生津止渴。
适合人群:脾胃阴虚者。常见烦热汗出、嘈杂不适,饥不欲食,唇干鼻干,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
北沙参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三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石斛性微寒,味甘,归胃、肾经,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鸭子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与上述药材同煲清润滋养,补而不燥、清而不淡,特别适用于脾胃阴虚者食用。
生脉粥
材料:红参6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粳米50克,冰糖15克。
做法:先将红参、麦冬、五味子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去药渣;用药液与粳米同煮粥,沸时放入冰糖,糖化粥熟即成。
适用:心律失常、气阴两虚。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面色无华,倦怠无力,舌红少津,脉结代。
石斛麦冬茶
材料:石斛5克,麦冬5克。
做法:将麦冬、石斛放入大杯中,用开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晾温饮用。一般可冲泡3~5次。可每天1剂,连服3剂。
宜忌:
◆ 适用于反复口腔溃疡、口气大、睡眠差的症状。
◆ 3岁以上辨证服用。
◆ 蚕豆病可以用。
百合梨汤
做法:
1、将梨洗净、切块;
2、将梨与百合、麦冬放入锅中,加适量水,一起同煮;
3、待梨八成熟时加入冰糖,糖溶即可。
宜忌:
◆ 适用于阴虚干咳的症状。
◆ 3岁以上辨证服用。
◆ 蚕豆病可以用。
永合豐(https://winghopfung.com/)企業有限公司於1985年在洛杉磯唐人街創辦,至今成為南加州地區較具規模的亞洲商品誠信零售商。永合豐經營虫草燕窝,花旗参,参茸海味,中藥材、雀石茗茶、世界名酒等。永合豐一貫秉承“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原則,前者意指我們保證所售貨品均為正貨,且價格實惠;後者意指公平買賣,誠信經營。
本博客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分享与交流,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