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深邃,更古,憧憬,永恒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菩萨打坐,在想什么

(2025-01-05 10:18:51) 下一个

在佛教的语境里,“菩萨打坐”通常指菩萨或修行者进入禅定或静坐的状态。具体“在想什么”往往不是单纯地“想”某件世俗之事,而是通过禅修的方式,调伏妄念、培养慈悲与智慧。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调伏妄念

    • 在打坐时,修行者(不论是菩萨还是普通修行者)会经历各种散乱的念头。修行的目标之一,是慢慢观照并调伏这些杂念,而非跟随它们起伏,从而令心渐渐安住于定境。
    • “微闭双眼”一般是为了减少外界干扰,并非刻意闭目遁世,而是有助于向内观照。
  2. 观想慈悲、发菩提心

    • 菩萨行的核心是“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些法门会在打坐时观想众生之苦,升起慈悲和利他的愿望。
    • 也有一些观修方式会观想将自己身心的善念、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所有众生都离苦得乐。
    • 这种“想”,与其说是杂念,不如说是“正念”或“正观”,是一种有方向、有目标的修行方法。
  3. 空性观与般若智慧

    • 高阶的修行者,也包括菩萨,常常会透过禅定来修“空性观”或“如实观”。
    • 在这个层面上,不是要想什么特定的事,而是体验万事万物“空性”之本质,了悟一切现象背后的本相,从而生起般若智慧。
    • 这并不是单纯的“思考”或逻辑推理,而是一种在定境中亲身体验、观照、觉察的过程。
  4. 静虑与无分别智

    • 在更深的禅修层次里,打坐时心可以进入“一心不乱”的境界——不再是“思考”某一个具体概念,而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分别念。
    • 这时的菩萨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处于定境中,依智慧观照,体证无分别智。当出定时,也能以大悲心善巧度化众生。
  5. 与世俗的“想”有区别

    • 世俗中我们所谓的“想这件事、想那件事”,经常是情绪化、散乱或者自我中心的思维。
    • 菩萨在禅修中的“想”,如果用日常语言来形容,更像是一种“观想”或“觉察”——是有方向、有觉照、有慈悲和智慧引导的心理活动,或干脆进入“无分别”的状态。

总结

因此,菩萨打坐时的“在想什么”,并非像我们平时日常琐事的“想”。更多是透过禅定观照,修正念、修慈悲、修智慧,甚至观照空性。对普通修行者而言,“微闭双眼”是为了减少外界干扰,好让心平静、专注。对真正发菩提心、具足禅定功夫的菩萨而言,他们在打坐中所“思惟”和“观照”的,核心在于利益众生、了悟真理,以及持续增长慈悲与般若智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