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華人社會,只要稍微懂點歷史,都知道清朝有個大名鼎鼎的厲害女人:這就是那拉氏慈禧太后。
這個“比男人還男人”的鐵腕女人。她的最大本事,我認為就兩樣東西:
一是當年她能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滿族女孩子,並非水靈秀色,卻能進入宮廷做上丫鬟,最後還能搞定咸豐皇帝,成為皇帝明媒正娶的女人,實屬不容易的。
我想慈禧一定有大多數漂亮女人沒有的本事,尤其是駕馭男人的過人之處。據說她的“灰姑娘變成白天鵝”的宮廷故事,一點不亞於電視劇《甄嬛傳》裡的甄嬛丫鬟,比朱元璋的正宮娘娘馬大腳夫人還要傳奇。
二是慈禧自垂簾聽政以來,差不多半個世紀的大清風雲,她用女人的陰柔和鐵腕手段,不僅鎮服了兩代清朝的皇宮大臣,還牢牢控制著天朝男權帝國,這的確需要很大的能耐和氣數。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就是這樣一位叱咤風雲、是非功過被無數後人詬病的巾幗梟雄,卻在一次母親壽宴上,說出了少有的柔情似水的一句軟話:“可憐天下父母心”。
據說她的這句話,是她平生唯一留在世上的一句軟話。
我看資料上說,當年慈禧太后為母親搞的這場盛大壽宴,光戲班子就唱了好幾天堂會。作為一個母儀天下的大人物,能夠在母親的壽宴上,說出這句令人動容的大實話,也算是初心萌動,多少閃爍著一點人性的光輝。
我想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可憐天下父母心”,道出了華人父母對於子女的良苦用心。
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好像只要兒女長大了,到了適婚年齡,父母最最操心的事,就是著急兒女的婚姻大事。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應該就是這樣來的。
現在看來:
過去娶親嫁人,多半靠媒婆撮合,看八字,講時辰,提親講門當戶對,雖然複雜,但媒婆收錢辦事,把男女打聽的水落石出,風險係數自然小很多;
雖然現在自由戀愛,多半男女靠激情和感情走到一起,其他似乎都不是事,但好多事情也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很多夫妻經受不起一點誘惑,或感情不再,甚至鬧到離婚地步,風險係數不可謂不大。
兩者孰優孰劣,就見仁見智了。
不過據我了解:
今天很多有權(錢)的人家,都願意花大價錢,請調查公司為婚姻大事做背景調查,為家族找一個好老公(或娶媳婦),勞心勞力,也是大有人在。
看來,全世界的有權、有勢、有錢的人都差不多,在婚姻問題上都很精明,懂得算大賬,知道婚姻大事不是兒戲,涉及家族利益以及後代的福祉。看來,老一輩的做法還比較靠譜。
其實,今天的大戶人家娶親嫁人早就在這樣做。只不過婚姻對象的調查公司變成了媒婆2.0。也由此可見,這年頭,要找到理想的可匹配的男人和女人,還是很不容易的。
我不說別人,就說我姐姐的婚姻。當年我母親利用手中的權力,在眾多的適齡青年中,精挑細選,又做背景調查,才為我姐姐找到一個如意郎君。
事實證明:
當年母親一手包辦的姐姐的婚姻是正確的。因為事前悄悄做過男青年的“政審調查”,確保了道德品質是好的,自己的女兒便幸福了一輩子。姐夫的確是個很好的人。
至今,姐姐、姐夫兩人,都接近80歲,身體抱恙,卻能彼此照顧,感情甚篤,不棄不離,令很多同齡的夫妻羨慕不已。
我猜想:
慈禧當年也一定非常感恩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托人,找關係,把自己弄到皇宮裡做丫鬟的。這或是人生的重要一步。這一步走對了,後面就好辦了。尤其在哪個封建年代,慈禧本人當然知道怎麼回事。
事實也是如此。從古代到現在,好多事情,只有母女之間心知肚明,或心酸,或驚喜,或甜蜜,母女心底是聯通的。
所以慈禧說“可憐”,我想應該是“體恤”的意思。
第二個意思:“可憐天下父母心”,揭示了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拳拳之心。
過去老話叫“百善孝為先”,《弟子規》裡也為子女孝順立下規矩。雖然今天都不信這些東西。但幾千年的中國禮儀社會,“孝順”還是衡量子女品質的一個重要的尺度。
我猜想:慈禧的母親,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長江後浪推前浪”。自己的女兒,竟然有本事不僅做到皇帝的寵妃,還成為咸豐皇帝明媒正娶的正統女人,這的確要很大本事的。
然而,慈禧可能不這樣想。慈禧很清楚,在中國這個封建社會,女人再厲害,手腕再高明,如果不靠母親給自己鋪路,走出第一步,自己也沒有今天。報恩,應該是慈禧唯一能做的,讓自己內心得到平衡的事情。
其實,今天大部分的有出息的華人子女,在父母的幫助下,或出國讀書;或找到一份心水工作;或得到父母的訣竅式(我們說Know How)的人生指引;或買樓買車;甚至退休後,父母還主動幫助子女帶孩子,等等,都能看到華人父母為子女無償付出的影子。
不說早年的慈禧,一定得到了母親的關鍵的幫助,即便今天中國最大的萬科房地產的創始人王石,以及大名鼎鼎的華為科技創始人任正非,當年賺到的“第一桶金”,又何嘗不是做大官的岳父的鼎力相助,才會機會徹底翻身,從此駛入事業的快車道,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人上人”的。
好多事情,一碼歸一碼。我一點不否認他們的聰明才幹和膽識過人的創業能量。
據說王石和任正非兩個大佬,現在的小日子,都過得十分愜意,尤其是任正非,已經一把年紀,還在為國家民族工業走向世界,裡裡外外,操心操肺,也是令人感動。
但我相信,王石和任正非一生都不會忘記,或者說在心底裡面,都會默默感念當年給他們“生命麵包”的岳父大官的無償支持。
所以,我想慈禧這裡說的“可憐”,應該是“感恩”的意思。
第三個意思:“可憐天下父母心”,道出了中國父母根深蒂固的“眼淚總是往下流”的感情紐帶。
這句話我體會的特別深刻。說一件我自己的事。
我記得:我父親去世的那個春節,我特意很早從香港回到故里和重病的老父親一起過年。因為好多年沒有回家,平日裡跟老人都是打電話問候,聊個半個小時,父親聊到過癮了,有點乏了,我才放下電話。
這次他病得不輕,說話都困難,但看到我從遙遠的香港回到家,趕到醫院看望他時,老父親當時那個開心和滿足感的樣子,我至今記憶猶新。因為我是他的小兒子。小時候,我一點不省心,他打我最多了。
我當時就體會到:什麼叫“眼淚總是往下流”。其實,大哥,姐姐和二哥早已回到家,都先後去醫院看他,給他送飯,做好吃的,老人好像都沒有什麼。唯有我的回來,讓老人家欣喜萬分。
記得剛過大年初三,我跟老父親說,我要回香港,因為有些事情要辦。父親也沒有說什麼。只是他突然提出要在我走之前,跟我們姊妹四個聊一聊,說有話要說。沒想到,這竟然是老人的最後一次留言。
我至今還能清晰回憶,當時父親和我們說話的情景:
老父親應該很虛弱,根本坐不起來,只能躺在一個椅子上,一隻手搭在我的手上,一邊說他自己的一些難忘的瑣事,說了半天,都是要大哥、姐姐、二哥多關心我。
他說“最不放心的就是我”。因為他知道我做人比較隨意,說話直率任性,容易得罪人,又不懂得照顧自己。父親這樣說,我能感受到兄弟姊妹們當時的心情不好受,但我很清楚,父親對我是疼愛有加的。
第二天,大年初五,我吃過午飯,拉上行李,直奔高鐵站,便坐上了回香港的高鐵列車。不到五個小時,二哥就給我打來電話,說父親已經走了。我當時就覺得自己好自私。
現在想想:
自己真的是私心作怪,或著中國人說的“眼淚總是往下流”的心思在作祟。有什麼天大的事,非要走啊,就不能陪老父親多待幾天。
一切就因為自己生了兩個可愛的雙胞胎孩子,當年也才10歲左右,非常好玩。總想著早點回香港陪孩子們玩;陪孩子們溫習功課。平日裡忙得要命。當時孩子們也放假了。
我不知道慈禧是怎麼疼愛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的。我就記得:父親生病時,很想吃天津的鴨梨,我就到超市幫他找梨子。買梨的同時,自己還在想著孩子們在幹嘛?
我記得,老父親重病時,大兒子生了一個胖小子,他高興的給我發信息,我榮升爺爺輩,心裡自然高興的不得了,就想著該如何表示一下。在超市時,我還買了很多土特產,希望帶回香港,讓孩子們嘗一嘗,他們一定說爸爸好嘢。
感覺中國人的確有“眼淚往下流”的情結:毛澤東是這樣,慈禧也是如此,我也討不出這個規律。“孩子總是自己的好”。慈禧說出了中國大多數父母的心思。
我想,慈禧這裡的“可憐”,應該是“感情”的意思。
如今,退休這麼多年,見慣太多的事,尤其是關於孩子們的事。你說孝順也好,責任也罷,只有“感情”這個東西(我們說愛Love,卻可以大大超越“孝順、回報、責任和良心),成為一切事情的原動力。
我說幾個很小的,身邊發生的,卻很說明問題的小事:
第一件小事:
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媽媽,含辛茹苦,每天打著清潔工和餐廳洗碗工兩份工,早出晚歸,好不容易把兒子培養成人,並順利大學畢業。
沒想,當媽媽要兒子出去找工作,補貼一下家庭開支時,卻遭到兒子的強烈抵抗。
理由是:
外面工作不好找,也很廉價,每個月人工都在15000港元左右,兒子說,媽媽做清潔工一個月也有16000港元,自己讀了四年書,這份收入卻還不如母親。兒子索性在家,玩玩遊戲,放鬆放鬆,說以後看市場情況再說,於是便天天網絡玩得不亦樂乎。媽媽為此氣得要死,說兒子一點不體諒母親的艱辛。一氣之下,就把兒子趕了出去。母子也從此不再來往。
其實,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也是我們常說的“代溝”問題。雖然母子的想法都沒有錯。
錯就錯在:
母親對“孝順”的理解和希望得到的回報,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的。母親唯獨沒有考慮“愛”字。如果“愛”字當頭考慮問題,便不會把兒子趕走。
這無疑是悲哀的。老實說,香港這樣的小事其實不少。也許香港居民的生活壓力真的很大。
第二件小事:
我聽很多跟我年齡差不多,都做了爺爺的人聊天時,他們說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今天的社會,跟自己當年與父母相處的時代完全不同。理由是孩子們基本不打電話給父母,好像他們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也不知是社交方式發生了變化,還是教育出了問題。總之,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給自己的孩子打電話,噓寒問暖,也說不上幾句就收線了。搞到父母們很鬱悶。
其實,也沒有什麼。過去的年代,父母是大人,我們是小輩,況且,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傳統的不能再傳統,得到的資訊都是單一傳播的產物,行為方式上,自然是非常中國的。
今天是互聯網時代,是弗裡德曼的《世界是平的》的時代。基本沒有任何滯後性。凡事都不過夜。尤其年輕人都懂得比較,懂得使用最先進科技的工具,尤其是虛擬社交方式。既然他們喜歡虛擬社交,也就不喜歡跟父母直接通話了。
一句話,今天的年輕人,關心的事情,與我們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我們秉持愛字當先,好多事情,就能理解和放下,並跟年輕人的步調盡可能保持一致。
第三件小事:
有一個爺爺輩的人,好長時間沒有看到孫子。有一天,孫子終於出現在爺爺面前。爺爺高興的不得了,說要請孫子吃飯好好聊聊。
結果爺孫倆在去哪裡吃飯問題,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爺爺說要去酒樓吃大餐,因為爺爺請客;而孫子卻說麥當勞的炸雞最好吃,或者去披薩店也不錯。爺爺挺生氣。說炸的東西不健康,有什麼好吃的。結果孫子死活不去酒樓,爺爺無奈也只好服軟,跟隨孫子去了麥當勞。此事爺爺耿耿於懷。跟我們說了不止一次。
我認為,今非昔比。時代真的不同了。以前,我們在父母前面永遠是孩子,多半順從父母,讓父母高興。現在我們則是要和小輩交朋友才是。他們有他們的優點:敢闖敢探索,敢嘗試新鮮事物,這都是小輩們的優點。
對我來說,當你以欣賞的眼光,看著自己的生命的血脈,正在青春的延續,你對孩子們的評價是完全不同的。其他都不重要的。
我就在想:
如果老天照顧我,令我可以活過90歲,那我還有20多年的光景,完全可以積累更多福報。從日常入手,從小處著眼,誠懇待人,服務大眾。凡事用“愛”字思考問題,為自己的孩子以及後代積累福報,令子孫們的生活是幸福的,身體是健康的,事業是發達的。
還有什麼更開心的。我想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