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首次試做南非幹鮑:得到港人首肯不容易

(2025-02-01 20:36:04) 下一个

我來香港生活近20年,也退休了好幾年,可謂“人到中年萬事休”。什麼都不想做了,唯獨還有點美食的慾望。

現除了關心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定期跟他們見面和聊天,提供一點做父親的關懷以及樂趣外,就是把自己關在家裡,玩手機;打遊戲;看資訊;寫博客;抄經書;煮美食。

然後有一張自己認為比較舒服的床。到了晚上,沖完涼,便上床打打盅,養養神,悠哉悠哉,再聽聽那些美妙的聲音,想睡時就順勢躺下睡了。沒有任何逼迫的壓力。

我覺得,這或就是我眼中的最舒服的退休生活。

我有個聊天的退休圈子,都是七老八十的香港本地人,我算是最年輕的,平日裡大家各自公園運動,差不多時間,便不約而同來到有一個假山和水塘的迴廊,坐在石凳上,一坐便是2個小時。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天南海北,無所不談,都是懷舊的多,展望的少,儘管有時掛著大風,但還是很愉悅和氣爽。

我很珍惜這樣的自由聊天的氣氛。這兩年香港經濟不好,很多人的話題,自然聚焦於自己的孩子,尤其關心現在的年輕人,說他們打拼不容易。大家都比較理解現在的環境,與當年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一切都變了。我深有同感。

因為要過年,孩子們要跟父親聚一聚,年前我就買了一包南非乾鮑,想著做一道自己以前吃的乾鮑扣鵝掌冬菇的名菜,讓孩子們高興下。

聽說這道菜很不好打理,光是泡發就要四整天,還要加入雞湯,排骨、金華火腿、以及廣東燒臘用的鴨頭等必須輔料,燉煮4-5次,至少20個小時,鮮味才能進到鮑魚裡面,這道菜才算基本合格。

這令我香港從前有個阿一鮑魚師傅,說是特別擅長南非幹鮑技藝,令其一招吃邊天,紅燒南非幹鮑一炮打響。以至於現在的香港,到處都是阿一鮑魚罐頭系列產品,相信他賺了不少錢。

沒想到,我按照香港本地聊友的指引,試著做了這道菜,今天大年初五拿到公園,戰戰兢兢讓他們試吃,竟然得到他們的高度評價。

現我才知道:
中國的菜餚,烹飪並不複雜,比如乾鮑這個東西,如同福建的佛跳墻一樣,沒有那麼神秘,核心在於除了鮑魚食材品質要好(我這個還不是最好的糖心南非幹鮑或日本的吉品幹鮑)外,輔料品質也要好,將就不得,要有耐心,足夠的時間以及烹飪的程序和火候,出來的東西,便是八九不離十。一定是好吃的。

看到他們吃著我做的鮑魚,以及少有的對我這個大陸新移民朋友的刮目相看的新評價,我是很開心的。

有一句詩叫“功夫在詩外”。過去我跟他們說什麼,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不同,好多事情都是半信半疑的。

今天,我的這道比較成功的南非幹鮑扣鵝掌,征服了香港朋友對大陸新移民的看法。這也許是我更開心的。

“美食可以有共同語言”,至少我們華人是這樣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