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此中秋非彼中秋:未來屬於年輕人

(2024-09-15 22:51:36) 下一个

“此中秋非彼中秋”。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物質世界的大變化,將帶來年輕人的改天換地。

我說幾點感觸:

感觸之一:高價月餅凸顯送禮和面子風氣。

我看小紅書的短視頻,中秋來臨之際好熱鬧。
就說這個月餅,最大的變化,是食材的內容,越來越高級,越來越豪華。有人把海味乾貨的頂級花膠,以及西藏的冬蟲夏草,變著花樣,也加入了月餅餡,你能說這個月餅不好吃嗎?

至於售價更是令人咋舌。我看香港的美心大班冰皮月餅,一盒四個都在400港元左右;香港老牌企業奇華推出的傳統月餅,一盒也在400港元左右。

更離譜的是:
一些不法商人,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侵犯人家國際品牌價值,向市場投放路易威登,古馳,香奈兒等奢侈品LOGO的月餅,穿衣戴銀,一盒4個月餅,售價高達1000港元,也是什麼都不顧了,要乘機大撈一把。

聽說這些高價奢侈品冒牌月餅,網上賣得還挺火。好在被人舉報,這些利益熏心的商人,還是被食品監察查處了。

有人說,這是營銷手段的應用創新。我說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想賺錢想瘋了。什麼職業道德和商業倫理都不要了。商業倫理徹底墮落。

但我相信,市場這樣玩,一定有大的需求,也是送禮之風盛行所致。既然有人要,就有人作假,你怪不了商人。那些用舊茅台酒瓶裝新酒不就是這樣的伎倆。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70年代初期),每逢中秋來臨,我們最高興的是一家老少能聚在一起吃一頓飯,父母殺雞宰鴨,搞好多個菜,家裡好不熱鬧;晚上還要聽父母講講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

在哪個缺吃少喝的年代,月餅沒有雙黃蓮蓉,沒有稀奇古怪的月餅餡,我就記得豆沙以及五仁月餅,是大家比較喜歡的。
我是很喜歡吃豆沙月餅的。因為不是很甜,豆沙比較細膩,吃起來可口。可能小時候都喜歡甜食。而五仁月餅,又鹹又甜,口味比較對大人們的胃口。

也許當年的國有食品公司,就是這樣的售賣方式——東西都是貨真價實。從月餅可以看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一些端倪。

我記得,當年的月餅好大一個,足有3-4兩之重(現在的一塊月餅只有1-2兩重),包裝也很一般,就是普通的紙盒子,十幾年都沒有變化。用今天的市場營銷理論,似乎完全沒有產品賣相的銷售概念。

但就是這樣的傳統月餅,令遠在海外打拼的華人,還特別懷念這一口老味道。我這些天,在香港九龍和黃公園跑步的一個熟悉的水友(聊天),他就買了三盒香港產的傳統五仁月餅,通過郵局花了比月餅還貴的大價錢,快遞給遠在日本名古屋的大舅子品嘗,因為日本的華人很喜歡中國的五仁月餅。

由此可見,傳統的東西也不是一無是處,也有一些頑固不化的消費擁躉。這也就不難理解有些人會觸景生情,懷念過去,甚至活在過去的生活方式中,的確有這樣一些人。所以,社會還是要多元化比較好。

感觸之二:中秋節成為華人放鬆的節日。

我記得,我生活的70年代的中秋節,是沒有專門的假期的。該上學上學,該上班上班。除了父母這天下廚房搞幾個菜,全家好好吃一頓,父母與孩子們坐在一起,吃吃月餅,其他一切都是照常如故。

而今天的中秋節,一個月前各大超市大街商場,以及報紙電台,互聯網,就洋溢著濃郁的中秋放假購物的節日氣氛。

我生活在香港,對中秋的感受,與內地還是有些不同。

香港人中秋節有一天公眾假期,即是中秋這天(八月十五)並不放假,而是八月十六放一天公眾帶薪假期。

據說此舉是政府希望打工仔攜帶家人中秋之夜好好賞月,晚一點也沒有關係,第二天全家可以睡個懶覺。在家休息一天,搞點好吃的,或與家人上酒樓,享受下天倫之樂都好。

可見,香港人平日都在忙碌賺錢,養家糊口,少有全家人可以聚到一起,也是當局“以人為本”,令打工仔可以短暫放鬆下身心。怎麼說都是值得稱讚的。

我原來不知道,香港人為何特別鐘情於颱風。後來才知:原來掛颱風(如果天文台宣佈8號颱風或以上)這天,打工仔可以不用上班,工資照算,還可以睡懶覺,做好吃的,這是法令規定的。可見節日的放鬆和休息,成為今日人們生活方式的一個例牌。

很多人不知道香港天文台,可以成為香港人談論最多的部門,也是最多人詬病的部門,因為天文台的一個決定,可能影響到香港打工仔的神經:或開心,或鬱悶。

好簡單:在香港人眼裡,8號颱風跟公眾假期,是一個放鬆的概念。港人可以放鬆一下,得到短暫的休息。打風也好,過節也罷,市民都可以休息,舒緩下壓力,令到精神正常,精力充沛,第二天再精神抖數的上班。我想,這是早年的中秋節沒有的作用。

感觸之三:賞月與《嫦娥奔月》的神話被科學替代。

這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航天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對月亮已經沒有了太多的憧憬。

雖然每年的中秋之夜,香港的幾處賞月的好地方,比如新界的大埔海濱公園;九龍的尖沙咀星光大道;中環的香港公園,以及維多利亞公園。都有很多市民,老老少少,一家三口四口,帶著月餅,水果,以及凳子和塑料墊,早早就搶佔到有力位置。

我甚至看到一些攝影發燒友,拿著長槍大炮,以及天文望遠鏡,煞有其事拍照留念;孩子們拿著LED燈泡,在草地上嘻戲玩耍;家庭主婦們噓寒問暖,聊聊家常,但已經沒有我們小時候的那種安靜地看著月亮,吃著月餅,聽著蛐蛐的叫聲,然後聽著父母跟我們講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的情景了。

時代真是不同。今天的人過中秋是熱鬧,聚會;過去的人過中秋,是嚮往,好奇。

過去,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吳剛砍樹以及吳剛與嫦娥幽會”的月亮剪影,聽到父母們和老師們講述的“嫦娥放棄天上的優質生活,毅然決然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的愛情故事,好像就在我們眼前,一直存在心裡,成為永久的神話故事。

然後,此一時彼一時。今天的世界,隨著人類的探月計劃的實施,和成功的登月行動(包括中國的月亮探測器成功登陸月亮的背面,採集到月亮的塵土),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嫦娥奔月的故事,更不會相信月亮上面有比地球更好的仙境。

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當然,也是令人欣慰和進步的。

遺憾的是: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想象力,永遠跳不出過去的故事迷思,以及老一輩的思想承載,這是好,也許不是好;

欣慰的是:今天的年輕人,將沒有任何包袱,無論生活方式,還是對未知的領域的探索,都將永葆創新精神,湧現出更多的像馬斯克這樣的智慧超群,有大觀念的政治和商業奇才,超越我們這一代人,開拓創新,實現新的騰飛。

所以,我虔誠祝福天下的年輕人,有能力超越父輩,敢想敢做,大膽進取,心想事成。也一定可以成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