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其實“物美價廉”不符合客觀規律

(2024-01-10 15:21:13) 下一个

所謂物美價廉的說法,在我看來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

“價廉物美”這個概念,我猜想是毛澤東發明的。也是1949年以後才有的事。

說得再準確一點,是毛澤東當年領導的計劃經濟的政治產物。哪個政治壓倒一切,基本沒有私有制的年代,什麼都是國家的。“物美價廉”的背後,當然是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任何商品只要滿足到國民的基本需求,國家是不計成本的。

我記得小的時候,商店裡的日用品,還是糧油店的大米、麵粉,還是食用油,還是一部單車,都是比較便宜的。哪個年頭,家家收入都差不多,能買得起的多半都買得起,父母的那點工資,基本用在食品開支上,恩格爾係數是100%。到了月底,有的家庭夫婦還哇哇叫,因為不夠用啊。這在發達國家是否通貨緊縮?!

所以說,物美價廉的背後,其實是物質嚴重匱乏的表現。你說,0.138元一斤的大米,0.5元一斤的麵粉,0.8元一斤的棉籽油,以及1元錢便能買到一個熱水瓶。今天回過頭來看,當年的這些物質,就是最最初級的商品。

所以,在我心目中,“物美價廉”等同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跟“既要又要”是一個意思。是違背基本規律不容易做到的,即使做得到,東西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說法不符合經濟規律。

但我們的華人社會,就喜歡便宜的東西,便宜就好,這其實是一種文化,也係賺錢不容易。能省一個便省一個,省下的錢,可以辦別的事。也許東西實在太便宜,控制不住就是要花幾百元錢,過下買便宜貨的癮,即使堆放在哪裡,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這也是商家商品定價的一個依據。更是我們華人社會的生活,就像海綿一樣的生存之道。

所以我看到香港週日的一些偏僻地段,總要人吆喝買便宜的二手貨,尤其是二手衣服和鞋,有大量的菲傭做這個生意,我想這是否就是香港的跳蚤市場。我不相信李嘉誠會去跳蚤市場買東西。

我說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這兩個多月大量香港人北上,搶購位於香港福田的山姆超市,因為這裡就去出售大量的物美價廉商品,還出現山姆超市開通了到香港幾個重要停泊點的購物專線。

其實,老話講“一分價錢一分貨”,其實這是經驗之談,發生的概率極高,是靠譜的說法。東西使用的材料好,科學環保,再加上師傅的手藝,以及流程化的科學作業,出來的貨品自然好。這是好樸素的道理。

這半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為了提振經濟,搞了一系列拉動消費的活動,比如“香港夜繽紛”,也是卯足了勁要拼一把。

據香港特區政府出入境的官方數字,這幾個月香港出境人數大幅超過入境人數,尤其是消費方面,比如本港飲食業出現前所未有的兩位數的大倒退,令到政府憂心忡忡。

有市場調查機構對港人北上及大陸客南下情況,有個摸底調查,發現:港人北上消費的主要驅動力就是大陸貨“物美價廉”,值得買,值得吃。

就像沃爾瑪下屬的這間山姆超市,因為會員式的批發價購買模式,以及深圳眾多風味餐廳和海鮮酒樓,因為便宜,不准拆包的整箱購買,成為港人北上購物以及消費的熱門商家。

所以,物美價廉的背後,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接受的東西,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管治玩法,我就不得而知。但我只明白一條:物美價廉是需要量的支撐的。無論吃也好,購物也罷,比如至少不能低於300元的消費底線。否則,物美價廉就撐不住了。這是一個好簡單的市場邏輯。

我住的社區的幾個熟悉的住戶,從深圳山姆超市買回的商品,都是整箱整箱沒有拆包的。有陳克明桶麵;有整箱的康師傅牛肉方便面;有成捆的維達牌衛生紙;整箱的牛肉乾;整箱的新疆大紅棗以及黑棗。的確比香港要便宜很多。但產地和生產標準都是大陸的標準。

但香港人有所不知,大陸和香港商品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餐廳也是一樣。深圳一個火鍋店,一家四口,港人只要花上最便宜300元人民幣,全家便能吃到飽,而香港沒有1000元港幣是拿不下來。300元是商家盈利保底的利潤線。

有人調侃說,這是“一國兩制”的生活差異,我說香港賺錢,深圳消費,還有零花錢自然好。或者美國賺錢,中國消費,也是不錯的主意,但消費的質量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吃的方面。

香港有個很有名的中資企業叫裕華國貨,展示的東西都是進港的優質貨品。從食物,到中成藥品,到保健品,件件商品都有“供港物質”以及香港衛生署的商品認證標籤。自然,價格也高很多,比深圳購買(大陸產)同一牌子貴了50%。

很多香港人,希望中醫保健,多半到裕華國貨選購貨品,我的理解就是“一份價錢一分貨”,而非物美價廉,肯定是好東西。這讓我想到,這些年的香港代購生意這麼火爆,應該是更多的中國人,選擇了物美價不廉的“進港”貨品,包括“專供海外”的中國商品,這樣看來,物美價廉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貨物品質一定是不一樣的。

在我看來,“物美價廉”是一種營銷噱頭,因為她不符合市場規律,很難持續的,更是不大靠譜的。

我的理由是:

一、“物美價廉”與沒有蝕本的生意的悖論。

老實說,物美價廉商品多半是最最普通的食材和日用消費品,吃不死,用不死,材料是最低檔的,當期絕對沒有疾病風險,以後的事就說不清楚了。

我挺喜歡看油管頻道節目(Youtuber),我發現如今的油管的商品,都是物美價廉的人性商品,甚至是一錘子買賣的適銷對路的好東西,但質量如何你是不要指望的。人家吃准了你不會投訴他。

世上好多樸素的生意經,其中一條就是“天下從來沒有蝕本的買賣”,只有虧本的生意。就這一條,物美一定不會價廉,否則,就是為了未來賺更多的錢而蝕本賣。一般情況下,沒有商家這麼傻。

二、“物美價廉”概念不符合經濟規律。

這兩天,我聽到法廣新聞,說比亞迪汽車出口總量第一次超越特斯拉,達到150萬輛,還說歐洲人非常喜歡比亞迪電動汽車,因為比亞迪“物美價廉”,1000歐元便可買一部比亞迪上路,比特斯拉便宜多了。

據說一部特斯拉電動汽車,價錢是比亞迪的三倍,但在中國卻輸給了比亞迪,在全球銷量仍然是遙遙領先,達到驚人的180萬倆。也許現在全球賺錢不容易,“便宜是硬道理”;也許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

三、“物美價廉”建立在薄利多銷基礎上。

營銷學早就告訴我們,當一個初級產品或沒有品牌知名度的商品進入市場時,商家為了建立品牌,以及利用人們貪便心理,多半會以賤賣跑量的方式,獲得人們的好感和記憶,短時期或許可以,長時間肯定不行,任何商品結果都是要打入市場,實現盈利,否則,企業便要宣佈破產了。

比亞迪電動汽車之所以賣到這麼好,便宜以及東西漂亮是他的賣點,但企業背後的補貼和盈利是一定的。否則,企業難以為繼。而且,比亞迪一定沒有特斯拉賺錢多這是肯定的。好簡單的邏輯。

我很早就知道,科技產業有個可靠性的指標,無論航天飛機,還是日用電器,次數和頻次的可靠性,是科學界評價商品質量最重要的指標。比如洗衣機,你是5000次無故障,還是10000次無故障,商品的定價是不一樣的。

一個日本產液晶電視,比東南亞國家組裝的同類商品,價格要高出很多,我問是怎麼回事,人家說本土化和國產化是完全兩回事,比如一個電容,一個電阻,一個墊圈,一個顯示燈,日本產,和東南亞產,都是不一樣的。

主板可能一樣,但一些基礎原材料的材質以及生產工藝,因為人員的素質,以及作業流程,可靠性則完全不同。所以,一個同一品牌的電器,OEM(代工組建裝配)是五年,原產地就是十年,甚至更長耐用時間。自然,價格也完全不同,要高很多。

我聽說美國的人工很高,說10個美元的原材料東西,中國1個美元原材料就能造出來。日本也是,說600美元的日本本土產的液晶電視,香港超市只要300美元,就能買到同一品牌,只是產地不同的貨物。使用都OK的。只是使用壽命差距很大。似乎沒有人去關心使用壽命。

這也許是商家發現消費觀念正在悄然新變化。

也許年輕人願意總用新的東西。從手機,到生活日用品,新東西用起來舒服,很爽,不怕更新換代,同時東西便宜,商家自然投其所好,用薄利多銷方式滿足客戶需求了。

想想,20年前,我就聽人說,豐田汽車也買物美價廉的汽車。一直就有“一流的汽車買歐美,二流賣阿拉伯,三流賣亞洲”的說法。其實,商品銷售和飲食業是一個道理。

我自己20年前,花了差不多16000港元買了一台350L的日本三菱電機變頻雪櫃,一直用到今天。看到外殼有些鏽斑,但從來沒有壞過。而當年為了省錢,買的一台日本品牌的東南亞國家組裝的熱水器,就因為機器裡面的電阻電容燒掉,早已不能使用,這已經是第二台了。差距就在這裡。其實,兩部機器價格加起來,都可以買一部原裝的純進口的機器了。

所以,我是不相信物美價廉的說法的,都是商家欺騙購買者的營銷手法。

原因很簡單: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物美不可能價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