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我

边缘化的人生感悟
正文

慢慢地走着,享尽着 - (1)养老需要计划吗?

(2024-08-09 14:14:13) 下一个

 

      那日,接到国内一位密友的 Email。提到,现在和朋友一起吃饭,如何养老总是一个很重要,似乎聊不尽的主要话题。令她觉得很无味,很厌倦。

     这位年轻时就熟悉的老朋友,是个带博士生的大教授。刚刚退休,离婚也没几年。退休后,多了很多把握时间的自由。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到办公室指导她的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完成自己手头要发表的文章。全国各处的跑,免费给企业作参谋,给大学学生讲课。此外,开始圆世界旅游的梦。

 

     我想,七十岁上下的人,考虑养老问题,未雨绸缪,不是不可。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也是很重要的。世上,很多事情,只有到了眼前,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何况老去的事儿,你不到那个年龄,是体会不到那个年龄时段的感觉和需求的。

     说我的老母亲,今朝九十九。她一个人生活多年。记得她七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养老问题。那时,她腿脚甚是利落,每天走路至少一个小时。北京新的老的博物馆都参观了个遍,大大小小的公园也都走了个遍。腿脚好,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她跑到北京市民政局,要到了当时北京市郊所有的养老机构的目录本。经过一番研究比较,遍访了所有吸引她的养老院。

     那时,到养老院养老还没有被社会完全接受。记得我曾经陪妈妈去了一家养老院,把房间都定了下来。要不是他们不收信用卡,妈妈当时就把合同签下来了。回到家里,妈妈给家里人说了此事,我的一个妹妹和她的丈夫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是很不孝敬的一个做法。他们给妈妈请了保姆,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五天全天候为妈妈服务。一个月后,老人家以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理由,吃酱豆腐太多,打发她走人了。

    不久,妈妈就找到了一处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回去看母亲时,也去那里住了几天。这个中心地处昌平,空气质量高,临山面水。老人们可以自由来去,以天为单位收费,来去还有车接送。还有按摩,蜡疗等保健服务,价格中等合理。居住人群都是相对健康,行动正常的老人。这一切,都很对行动自主,健康无疾的妈妈的心思。老人见隔上它十天半个月,就去那里住住。还叫了很多的好朋友。

    妈妈九十岁时,摔了一跤,作了髋关节的置换术。出院后,妈妈只好告别了昌平的老人中心,住进了她之前已经登记缴费但是没有入住的一所真正的老人院了。

    那里的硬件软件设施都令妈妈满意。但是,妈妈住的并不如以前那个中心开心。原因有二。一是失去了行动的自由,被圈进了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二是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所居住者很多都是体弱多病,或思维不清晰着。这种人文气候令身体康健,神志清醒

智的妈妈交不到什么朋友,而经常听到些老人病危去世的消息,对妈妈的心理影响是负面的。好在妈妈是个心胸开阔的人,比较有效地调剂着自己的情绪。

    现如今,妈妈躺在病床上,几乎失去了与人主动交流的能力。妈妈之前和我常说起,她不愿意活在一个依靠医疗措施维持自己生命的状态下。但是,她已经是身不由己了。

    妈妈的养老经历,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如何走过自己人生最后一段路程,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有些可以自控,有些则是被动地受社会观念和医学发展的影响。妈妈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把控自己的老年生活,但是,很多事情,只有顺其自然。现在往回看,其实,请保姆养老,并非是一件绝对不应该的事情。居家,可以避免很多在养老院生活的负面影响,不会过多地与社会脱节。当然,前提一是有经济保证,二是有中意的保姆,可作家人相处。

 

     说来说去,这把年纪,总把养老挂在嘴边,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不仅浪费精力时间, 而且会使人的思想越发老化。可以把控的养老的方方面面,定下个原则就好;不能把控的因素,就等着车到山前好了。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走完最后一段路的钱财计划准备妥当。其它都是次之又次之的的事情了。趁着老了,赶紧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想学的东西学了,想读的书,尽量读了。 生命里的时间不多了,但是每天的时间却很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仁可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好文分享!读完感触和受益良多。有你的关爱,你的母亲定能好好的。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Also我的文章很有趣,讀了讓我忍不住大笑。作者的觀點獨特而且引人入勝,讓人很容易就陷入其中。感謝也我帶來了這麼有趣的文章,期待更多作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