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249字,阅读预计6分钟
说起留美幼童,或许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第一批幼童赴美国留学
容闳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第一次主动打开国门,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方瑞作品《洋务运动留美幼童》|图自网络
然而到了1881年,清政府担心这些幼童全盘西化,忘了祖宗,故饬令召回,有亲属在美国转为自费。后来,他们当中的梁如浩、方伯梁、周长龄和詹天佑,都与铁路学堂发生过交集。
梁如浩
梁如浩,原名昭涛,字如浩, 1863年生于广东香山。11岁时作为第三批留美幼童,随容闳赴美留学,与他同去的还有小同乡唐绍仪。回国后成为驻朝鲜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的幕僚。1894年甲午战事起,随袁世凯回国,一直在铁路部门供职。
1902年,八国联军撤军后,梁如浩就任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总办。这时候,慈禧太后突发奇想,提出要乘坐火车“展谒西陵”。西陵位于直隶易县,当时并无铁路。上谕要求从高碑店到梁各庄新筑一条支线,在6个月内完工。袁世凯命梁如浩担任西陵铁路总办,梁如浩则推荐詹天佑为总工程司。
詹天佑
梁如浩
1905年5月7日,袁世凯饬令山海关内外铁路局设立铁路学堂,他面谕梁如浩,租用开平武备陆军学堂旧址为铁路学堂之用。梁如浩从开平煤矿公司把原山海关铁路学堂总教习葛尔飞(D.P.Griffith)请回来,协助筹备复校事宜。他们沿用以前的做法,由铁路局总办兼任学堂总办。也就是说,梁如浩成为了继吴调卿之后的第二任总办。
但两个多月后,路局总办由周长龄接任,同时也接替梁如浩成为学堂总办,委派方伯梁为学堂监督,协助总办工作,也就是常务校长。
周长龄和方伯梁都是留美幼童,只不过前者是第三批,后者是第二批。
周长龄
周长龄,字寿臣,香港人,13岁赴美。与梁如浩一样,他也是袁世凯的追随者,在朝鲜任职十五年,由最初的翻译员晋升成为署理仁川领事。1903年出任关内外铁路总局总办,官至二品。
方伯梁
方伯梁,广东开平人,第二批留美幼童。他和詹天佑一样,在美国的亲属接济下,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在此期间,他与詹天佑成为密友,立志要改造中国落后的交通运输状况。后来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方伯梁是电讯线路的总负责。
梁如浩、周长龄、方伯梁,这三个留美幼童,均任职于关内外铁路总局,加上志同道合的詹天佑,把恢复铁路学堂的任务交给他们,注定离不开英美教育的洋模式。
这个时候,詹天佑已受命开始修筑京张铁路,他手下的技术骨干大多是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届毕业生。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才干一定给詹天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梁如浩和方伯梁向他征求意见时,他自然支持按照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模式来恢复学堂。
于是,在规划校园、设计房舍、聘任教习、招生来源、制定章程等各个方面,都以欧美大学为借鉴。确立了本科4年学制,使用西方工科教材,全英文授课,宽进严出,使这所学校从开始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稳居中国教育之翘首。
周长龄
1905年10月15日,路局总办周长龄亲自前往唐山火车站以西、唐山铁路机器厂以北择定了校址。校园的设计和施工也交由英美建筑师工程师开办的“天津永固工程公司”完成。
唐山校园全景
1907年春节前后,唐山人发现以前那片空旷的荒地上耸起一片哥特式建筑群,造型独特,美仑美奂,与周围的中式民居反差巨大。最为人称道的是院内还有一座游泳池,这种洋式设施就算在当时的西式学堂也十分罕见。
唐山校园-学生宿舍
应开平矿务局恳请,学堂在原有的路科外增设矿科,校名遂改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后改为唐山路矿学堂。其建筑与经常费用由铁路局与矿务局分别按所招人数比例分摊。
周长龄非常注重生源质量,决定只在英文扎实的天津、上海和香港招收新生。为招到最好的学生,他不仅动用香港的关系,还派方伯梁和总教习葛尔飞亲自出马。
1907年的新年刚过,119位新生在尚未完全竣工的校园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中国铁路教育也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容闳与哈特福德的中国学生会馆
由容闳开创的幼童留美,虽然时间不长,人数不多,但却是封闭的中国第一次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文明进程。
1936年留美幼童CEM boys们的最后一次聚会,
那些离开家乡时还少不更事的幼童们,后来都成了国家建设的栋梁。至少在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的基因中,灌输着他们的心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