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是我的妈妈杜爱珍辞世20周年忌日,从年初开始我就想写点纪念文字,但每次静坐凝思,总是徒劳落空, 这实在不像我的习惯,通常我都是反复打腹稿几天后,就能从指端涌出几千字(我用食指在手机笔记本上写),这回却难产了好几回。因为母亲不是我一个人的,她是愈半世紀全福清小城人民心中的「医术最高明做人最好的的医生」, 我怕拙笔写不出她的本真。
妈妈生于1915年,幼年时跟着当妇产科医生的母亲林受恩碾转屏南县、古田县来到福清县,上完教会小学、又从教会毓贞女中毕业后,到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后併入福建师大)念医預科,之后考上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1940年6月毕业, 被授予医学士学位。母亲去世后我保存着她的遺物,近日我翻出来仔细端详:在那张文革抄家时被撕去了蔣介石头像的发黃文凭中饱含岁月痕迹,两寸照片中清秀文靜戴着圆鏡片眼鏡,穿著中式高领花衣(估計是旗袍)的青年女医生正目光灼灼地凝视着我,我呆坐良久, 我所了解的母亲的人生轨迹和经历像来自大海的惊涛骇浪,一阵阵涌来,带起圈圈涟漪,继而又如一眼清泉,涓涓滴滴流淌至跟前……
母親于25岁时毕业于美国教会于1900年创办的广州岭南医学院,就是广州中山医学院的前身,该医学院的质量和名气在当时的中国医学教育界堪称“华南一哥”。她毕业后的头七八年在广州的万国红十字会医院受训和工作,担任内科医师。1947年因必须协助处理其母在福清的「恩济助产所」业务而从广州辞职。于同年被聘为福清惠乐生医院的內科主治医师,后来于1951年,医院由闽候专署接管,改称为闽侯专区医院,1956年医院划归福清县管理,再次更名为福清医院;福清县于90年12月撤县改市,又成了福清市医院,院名一改再改,母亲却不曾挪窩,一直在福清市医院工作了四十多年,从内科主治、主任医师到医务处主任,最后任副院长,八十年代末退休后还在专家门诊看病,直到近80岁才完全退休。
母亲在福清市悬壶济世四十多年,门诊看病达十数万,抢救危重病人不计其数,內科病房里的危重患者几乎都由她亲自诊断治疗,她参加和指导救治了那些年几乎所有住院的内科临终重病患者,不愧是福清市几代人口口相传的名医,堪称福清人民的生命守护神!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口碑爆棚了”。
我十几岁就离家去古田山区上山下乡,后来又转去闽北,然后在厦门上学后1975年初到省城协和医院工作,1988年赴美洋插队,越走越远,母亲在世时我回国探望陪伴她几次,自从2005年6月她辞世后,回国次数少了,且多数都是旅遊,回故乡越來越少且短期。使我惊讶的是,每次见到故乡人,都会有人对我讲:"我知道你是杜医生的女儿,你妈妈真好,给我治病过。"
或者讲“ 哎呀,杜医生救了我老爸的命!"
更多人讲“我全家人都找杜医生看病过!”
“她真是一代名医!”
或者有人向不认识我的人介绍:“这是杜医生的女儿….. ",
其他人就恍然大悟:"杜医生呀,早就认识她了,你是她女儿呀!幸会幸会!"
在故乡的记忆里,我的名字已经淡去,我被叫作——“杜医生的女儿”。那是一种刻在土地上的荣耀,又是何等的幸福!因为妈妈在人们的心中,就是医神,就是圣女!
因为她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心地善良,待人仁厚,不分贵贱贫富,对所有的病人一视同仁,尤其对生了重病的生活贫困的老人穷人更是送去温暖和关怀,不管是高官富商还是无业游民,只要找她看病,都尽自己所能,为他们细心诊治,病治好了很多人也成了朋友。母亲微笑行医,是她的天性,也是她的人生修炼。
小城里的送羊奶工、赶马车的、酱油厂工人、洗衣工友、卖菜大妈……都因被妈妈治愈而成了朋友,当时也没电话,他们常按门铃出入家门自如,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成了妈妈的病人和朋友。妈妈当时因工作关系每周六天都住在医院里,24小时当二线班待命,随时准备抢救危重病人。只有星期天休息回家,对找上门来的这些老病人和朋友她却不厌其烦,虽然她的宝贵的休闲时间被占用, 但她从来没有一丝厌烦神色。对于重病者马上促其送医院,轻病的也细心问诊并嘱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对不期而至上门寻区医问药者始终和颜悦色,甘之如饴,毫无怨言。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色难",指子女侍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做到!而当医生对病人永远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又何尝容易,只有真正心地善良、怜悯众生苦难,象特蕾沙修女那样级别的圣女才做得到吧?而我妈妈杜爱珍正是这样以微笑和温暖行医一辈子。
我近日整理波士頓老屋的尘封旧物,翻出妈妈在1992年3月初写给我的信,当时我刚入职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向她报喜,她在信中欣喜祝贺并谆谆教导“ 做医生主要是要耐心细心,态度温和,会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
这封信如她所有的来信一样用娟秀的繁体字写得密密麻麻的,这几句话应该是未加修饰信手写就,很自然流淌出来的心声,却准确道出她行医几十年的深切体会和肺腑之语,也是留给我的珍貴遗产,此后我在美国医院工作27年,时时記住并遵循她的教导去善待病人,先后有三位病人写信或打电话向科室领导表扬我的敬业与贴心,要求表彰我并给我加薪升职!
母亲作为一个良医,悬壶济世近五十年,随手写给女儿的信中反映出的行医信念与准则与全世界从医者的戒律《希泼克拉底誓言》 中关于尊重善待病人之言高度吻合,使我每每想到,都感叹钦佩不已。
其实我从来没见过妈妈在医院里如何诊治抢救病人,但在我上山下乡前夕,妈妈被派往山区一都镇保健院工作一段,我曾跟去陪伴两周,那里群山环绕,溪水蜿蜒,晨雾中一排排低矮的瓦房格外分明。山乡们贫穷而淳扑。我亲眼目睹她如何全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但救治病人还培训医护人员,与当地医护人员和病人都结下深厚友谊。
人们对她这城市来的医生非常敬重又信赖。乃至她回城上班后,仍有山民进城上门寻她。山里人怕医院那种冷清和陌生,他们更相信那位从城市来、不歧视他们的“杜医生”。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个星期天,妈妈正在桃园里家里午睡,突然保姆依嫂慌慌张张地敲门喚她起來,原來是一都老乡拉着板车来到家门口,板车上躺着一个垂危的产妇,她两天两夜生不下孩子,痛得呼天搶地,但后来声音嘶啞再发不出声音,只是泪流不止半昏迷了。家人见保健院无法处理,就叫上两个壯小伙和丈夫轮流一路拉着板车狂奔到县城,打听到我妈星期天在家就直接上门把孕妇放在家门口。但妈妈不是妇产科专家,见情况紧急,她来不及跟家属解释,马上领着他们奔向医院妇产科,火速找来妇产科专家搶救母嬰做剖腹产手术,自己也守着产妇协助处理內科狀況如稳定心跳呼吸血压等;隨著婴儿的响亮啼哭,产妇宁静安然,家人破啼为笑。那瞬间,阳光透过医院的玻璃窗照在母亲已被汗水润湿的背上,那是柔光与生命交织的光辉,妈妈几乎累坏,脸上却綻放出笑容……
母亲就是这样以她精湛的医术、仁慈的情怀蠃得了小城人的敬重和爱戴。她那“微笑行医”的姿态,就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慈悲。
记得小时候还没有超市,偶尔跟她上街去农贸市场买菜,不断被熟人—多是康复的老病号拦下,或是道謝或是问医,买个菜得花近两小時,但因为四乡聚在小城里的小贩很多也是她老病人,她买的菜却比依嫂质量好的多,肉是精肉不肥,鱼的眼睛还瞪着你瞧,螃蟹是活的、青菜水灵灵,水果甜又香,而且都是足斤多兩…. 有的商販还不收钱,但妈妈从不贪小利,总是比市价稍付多些。人心都是相通的,哪个有良知的小贩会对救死扶伤的医師施以小人的欠斤少兩以次充好的龌龊之举呢?所以妈妈偶尔在周末采购买来的新鮮价廉物美的菜总是让保姆依嫂自愧不如又津津乐道了好几日。
小城的人们也有情有义,我們经常开门会发现有几棵白菜、几粒地瓜、几条香蕉……那是郊区农人自种进城卖的,放下一些在救命恩人良医的门口,不留姓名信息,真感动煞人。所以我的老发小至今见了我还说:"你身体真好不显老,全仗从小你妈给你吃的好东西!"
妈妈在小城的名气大还由于每年的征兵体检都是妈妈担任主检,连续三十多年,兵员的体检表上有她的签名盖章就确定各项体检合格通过。所以从福清参军当兵的每一个人的健康档案里都有她的签名盖章。估计最近落马的福清藉上将林向阳的体检表上也有妈妈的大名吧!他参军上军校时的八十年代初,妈妈还是主检医生呢!
当年沒有先进的医疗检测设备如心脏多普勒彩超、B超、CT、核磁共振扫描仪等,体检全靠听诊器、血压计和医生一对耳一双眼和两只手,很多有争议的如心脏杂音、高血压、肝脾脏肿大与否,都要妈妈亲自复查判断;因此在招兵季她忙得不可开交,连续几周不回家。神奇的是,几十年来经她复核甄別诊断后送去的兵员成千上万名,沒有一名被部队退兵的。因此妈妈还得到国防部的一张奖状,我收拾她的遗物时见过,可惜再也找不到了,否则可以贴出来得瑟一下。
很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送母親遺体火化的火葬场里,那天等待的时间很长,与在市里答謝亲友的宴席时间有冲突。焦虑之中有人建议找场长通融加急处理。我找到场长办公室,刚说了逝者名字,场长马上站了起來:"是杜医生呀! 她是我恩人啊,当年的参军体检血压高,连检三天都不通过,最后到你妈妈处复检,她让我在检查室休息个把小时后,她穿便衣再测就正常了,原来我是见了白大衣医生护士就紧张血压升高!后来我顺利当兵,退伍了来这工作! 没想到在这遇见恩人了! 行!我马上让工人再开一炉给杜医生……”
那一刻,我的泪水蓄满眼眶。
令人惊叹又伤感,还有莫名的欣慰,母亲生命之火熄灭了,最后一程居然还会收到对她感恩戴德的告白!
同样让我感动并铭记的是母亲的去世讣告由福清市医院张贴在医院门口和市中心各处,“杜爱珍医生是本院副院长,她是福清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为福清人民救死护伤兢兢业业工作凡五十年……”无数市民驻足哀悼!
出殡那天,天空阴沉沉的,整座小城似乎都在为老人家的远行而哀伤!我和先生捧着母亲巨幅遗照,坐在殡仪馆派来的车里前排,车厢里放着装着母亲遗体的冰棺,送行的队伍很长,亲朋好友、医院同事、老病人、老邻居都来了,大家胸佩白花,手扎黑纱,带泪悲寂肃穆行走:队伍穿过市区时不断有不认识的市民加入。送别队伍前头有对中年夫妇合力抬着巨大鲜花花圈很引人瞩目,原来当时火葬场有禁令,因为环保只能租用塑料花圈,鲜花圈不能上山。我定睛一看,认出是院救护车司机,心里顿时明白了,因为母亲去世后他来家悼念时告诉我:二十多年前他結婚时医院不分配婚房給他,吵闹上诉都无果,母亲知道后主动把宿舍让给他,自己搬回桃园里早晚通勤,中午在医生办公室打盹,这样一直过了一年多,司机才分配到了宿舍。这件事我却从未听母亲提起过,司机从此对母亲感激敬佩无比。当时母亲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来回好几里路,如此克已为人助人为乐,的确不易。
母親是她那一代女医生中的佼佼者,她与"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一样,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终生未嫁,把生命奉献给医学和病患者!她学问广博,心怀仁德,是那一代女医生的骄傲,也是无数小城人的福气。而善良、善意、良知、微笑,就是她留给人世最宝贵的遗产!
我有幸成为她的女儿,从小生长在李铁梅一样的三代无血亲但有真爱的家庭里,自小受母亲栽陪关爱,何等的幸运幸福!
妈妈是个卓越的好医生,更是一个超级好母亲好外婆!
我从小到大,她给我安排了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在我早年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因她而顺利圆满。她为我择校进入小城最好的实验小学,我考上一中后,她又给我订了报刊杂志买了许多书籍,鼓励我好好学习立下远大抱负;文革爆发后她自己身陷囹圄却教育我远离是非,在家当逍遥派多读书;后来我被上山下乡巨流裹挟着奔赴山区,妈妈当时关在“牛棚”无法送我,但鼓励我去好好锻练;她重获自由后第一时间就给我汇款、寄营养品、买御寒的棉大衣和风雪帽等物品,还每周写信输送精神食粮;下乡后年余最关键的一步决策是她当机立断做出的:当她了解到当地农民向我求婚被拒,担心十几岁的我处境艰难,马上请求在闽北山区公社当秘书的堂侄儿把我转点到那儿当知青!从此我人生低谷开始有了回升,继续劳动两年多后命运有了转折,我考上了医校;毕业后母親出手找人帮助我分配到了省城大医院工作。
我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腳步跌跌撞撞,每一步都有妈妈的扶持和庇佑。当我意气风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母親因工作繁忙,对医疗事业的奉献和生活上的操持,却渐渐衰老疾病纏身。其中之一腰腿疼痛的痼疾却是因我而致,是我一生的愧疚!
那是我转到闽北插队劳动后发现当地冬天非常寒湿,冬天出工冷得双腿打顫继而麻木!而我只有两条卫生褲套上不夠暖和,上次探家把毛裤忘家了。刚好邻队插友回福州探亲,我就写信让母亲把毛裤給他捎來。母亲特意請假一天,背着一包毛裤和吃食,拿着地址去福州找那插兄。谁知他家住郊区,母亲下车后又挨村挨戶走了两个多小时还没找到,那时也沒家庭电话,烈日当空,可怜母亲累的腰痛背疼腿抽筋也沒找到那插兄,最后才頓悟放弃寻找,上邮局寄出! 我一直懊恼当時那样无脑让母亲吃苦了,一条毛裤为什么要托人帶?大約当年观念寄包裹又貴又不直达吧?可是因此让妈妈落下病根却是万复不劫的罪过了。
我结婚成家后三年才生了女儿,母亲宝贝得不行,主动帮忙请了保姆,把我接回家做月子。她当时还在上班无法亲力亲为照顾我们母女,于是主动为我付保姆费直到女儿三岁半入幼儿园。当年乌山幼儿园是全福州头牌,月費35元,当时我先生已经帶薪到上海念研究生,我一人月工资不到百元无法负担,又是母亲主动包揽了孙女儿的兩年多幼儿园費用。后来先生和我先后赴美,女儿不愿离开乌山幼儿园,母亲辞了医院返聘,到福州养育陪伴我女儿一年多,直至把她送上飞机到美国与我们团聚。
女儿对老人家的慈愛永銘心间,经常向我们提起儿时趣事,尤其是母亲对她的宠爱,对她有求必应到溺爱无原則的地步:四五岁的女儿有阵子喜欢吃脐橙,虽然很贵但母亲买了一大袋任她吃,直到有天发现孩子脸色有点发黄才制止!母亲责怪自己身为医生应该对摄入食物有限制量,但到了满足心头肉的孙女儿,什么原则都忘记了!
隔代亲的影响深远,女儿刚到美国时偶尔不服管教,会睹气要求“送我回'福清奶奶'家!"。她不叫外婆一直叫奶奶, 小小年纪的她就会讲:"为什么叫她做外面的婆?这外字多难听!” 为了区别,她就自作主张把正牌奶奶叫做"福州奶奶”。她长大后回国几次,每次都要先去看“福清奶奶”,用自己打工的钱买礼物给老人家,和她挤睡一铺说不完的话,弄得我很忌妒。得知女儿考上哈佛大学老人家无比喜悦,执意要把她毕生积蓄的一半二万五人民币赠送给女儿。她去世时女儿正值大三考试季,我们去奔丧没有告诉她,她可把我们怨恨了好久。这之后三次回国,次日一定先去“福清奶奶”陵园祭奠,买上一大棒最贵最美的鲜花,要求自己一个人在墓前跟老人家说话,出来时双眼红肿满脸泪痕,看得我们都伤心欲绝!母亲对孙女儿的爱,值得了!
我最近在波士顿老屋理出一大叠母亲的来信,一边读一边流泪。女儿从纽约飞来协助断舍离,告诉我们这些信件最珍贵一定要保留。信中很大篇幅是对我们尤其是孙女儿的挂念和爱护,她很想来美国跟我们共同生活一段,想再陪伴孙女儿成长。当时我们寄了邀请信、财务担保书和一应资料,还请本城elderman 市议员写了信。母亲兴冲冲两次到广州美领馆签证却都被拒签,理由是“移民倾向”,母亲诉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美国教会学校毕业的,很想亲睹美国;并且她太想念女儿一家人尤其是孙女儿……但签证官只是面无表情地回答:“让你女儿回国看你!” 多么冷酷无情又毫无同理心!母亲因此抱憾余生,未能到美国与我们团聚!我也因此怨恨那位美领馆官员让我痛失在美国尽孝回哺的机会!
怀念母亲就似乎又闻到她亲手做的干煎鮮魚的香味,妈妈不仅是名医,也很有生活情趣。她喜欢听音乐,喜欢清洁整理房子,还喜欢下厨做饭,最拿手的是煎鱼。出国前每次我回福清家,她就从农贸市场上花高价买来最珍貴的黃花魚、马胶鱼或鲳鱼,很耐心地煎成二面微黄、外酥里嫩,然后用大口罐裝了中段好块,让我帶去福州,而她自己留下的是鱼头尾!当年物质遺乏,我却经常能吃到妈妈精心烹煮的鮮美高档蛋白质。每次她到福州都会带來煎魚,卤蛋、红烧肉、鸡蛋等給我补充营养。有時也托司机帶來,他找不到我時就放开嗓子在医院大叫我的名字:"请赶快下来你妈送吃的来了!” 弄得全院皆知。近日与老同事相聚还有人记得这一幕,也有几个同宿舍室友说也吃过妈妈送来的美食……
有人总结了每个人的死亡都有三次:
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而母亲——
永远不会迎来第三次死亡。
在无数被她治愈的生命里,
在这座小城的街道巷弄里,
在亲人心中,
在我和先生及女儿的记忆里——
她始终活着。
她留给人世的,不是钱财,而是一笔更珍贵的遗产:
善良、善意、良知、慈心、微笑、医者仁心……
母亲逝世至今整整20年过去了,我却依然在记忆的吉光片羽里捡拾她的影子,断断续续两个多月把它们写成文字,
以寄托我对她的深切的思念和感恩。母亲的人品影响了我的一生,成为她留在人世間的遗产!我期待她的光芒继续照耀后来者,也温暖自己的余生!
妈妈!我们時時思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沒有远去,妈妈,您安息吧!这人世间的温良与光亮,因您而更纯净。而我们,会带着您赐予的善与爱,继续走好自己的路。
—— 谨以此文,献给我永远的母亲!
2025年11月于洛杉叽
你自己也有一个不同常人的人生。
你是怎么成为了你妈妈的女儿? 你是工农兵学员吗?
只是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