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纠缠的男人

你的人生是不是像我的人生一样?总感觉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困住一样,迷茫、困惑、失意,无论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善良地对待每个人,伤心总是难免的,快乐总是短暂的,烦恼总是不断地
正文

亲戚干翻我的公司:老陈教我什么叫“用人不疑”也得签合同

(2025-04-04 20:44:36) 下一个

亲戚干翻我的公司:老陈教我什么叫“用人不疑”也得签合同

 

故事是这样的。

 

我认识一个特别仗义的朋友,老陈,安徽人,早年来美国打拼,白手起家,靠着一手做卤味的好手艺,十年前在洛杉矶开了第一家熟食店,店面不大,但香气四溢,排队排到门外。

 

老陈人很好,特别讲感情。他说:“咱是中国人,亲戚朋友有难,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于是你猜怎么着?他这家店,除了他老婆,其他员工清一色是亲戚——表弟看炉子,堂哥掌收银,小姨子的儿子跑外卖,连仓库都是表叔的车库免费借用的。

 

开始那两年真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干劲十足。

 

但好日子没过几年,风波就来了……

 

 

 

一、信不过外人,就全用亲人

 

老陈最早请堂哥,是因为堂哥失业,来投奔他。他说:“哥啊,我不图你能干,只要你安心守着这家店,咱俩以后一起发财。”

 

后来,表弟也来了,跑堂的说话太冲,老陈就换上了表弟,说:“自家人,出点问题也能包容。”

 

再后来,他干脆把运营账本交给小姨子的儿子管理,还说:“年轻人学东西快,亲戚家的孩子我放心。”

 

在老陈眼里,信任比制度重要;亲情比合同靠谱。他常说一句话:“咱是自己人,讲什么条条框框?”

 

可正是这句话,成了他后来的梦魇。

 

 

 

二、“哥,我要单干了”:分家的第一把火

 

一切转折,发生在第五年。

 

一天早上,老陈照常开门,却发现对面新开了一家卤味店。

 

你没猜错,老板正是他亲堂哥。

 

店名都像是抄的,菜单几乎一模一样,连酱料口味都一样,就价格比老陈便宜$1。最要命的是,对方还打广告说:“我们是真正传承的原味。”

 

老陈那天差点气晕过去。

 

他质问堂哥:“你不是说跟我一起干到底吗?”

 

堂哥冷冷地说:“你现在太计较,股份不给我多一点,我凭什么一直跟着你?我也要养家。”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更狗血的来了——账本被小姨子的儿子偷偷复印了,他把客户名单和供货商联系方式拿去开了另一家分店。这下,客户被抢了,供货商涨价,老陈直接断货三天,赔了几千美金。

 

老陈气得砸了店里的汤桶,哽咽着跟我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都是亲戚,结果反咬我一口?”

 

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用人不疑,是对人的信任;签合同,是对制度的尊重。”

 

 

 

三、亲情合作的七宗罪

 

你以为老陈是个案?不。

 

我身边见过太多华人商人,把亲戚拉进公司,最后不是翻脸就是撕破脸。

 

为什么?因为亲情合作,往往带来以下“七宗罪”:

1. 不签合同,全靠口头承诺

一旦有利益分歧,谁也没底线,结果靠“情义”维系的合作反而最脆弱。

2. 职能不清,谁都说了算

表哥说进货不行,表弟说定价太高,堂妹说包装难看,最后没主意也没人负责。

3. 感情绑架,绩效无效

批评亲戚怕伤感情,降薪又开不了口,结果越干越烂。

4. 家丑难外扬,内部矛盾堆积

谁偷懒、谁私拿东西、谁搞小动作,碍于亲戚面子不能处理,最终爆炸。

5. 权责不对等,分红难统一

表哥出一万要40%股份,弟弟干全活却只拿死工资,迟早不平衡。

6. 跳槽变叛变,客户也被带走

熟人对熟人最了解,开“山寨公司”抢客户,成功率惊人。

7. 亲戚变敌人,家宴变审判庭

生意谈不拢,春节不敢回家,三代亲戚被撕裂。

 

 

 

四、华人文化里,“亲情信任大过法律”

 

老陈的故事,其实映射了一个华人文化的深层盲点:我们太习惯“讲情”,太排斥“讲理”。

 

在西方社会,兄弟合伙也要签合同;在华人圈子,签了合同反而显得“你不信我”。

 

可问题是:信任不能替代制度。

 

合同不是不信任你,而是保护我们彼此。

 

你以为不签协议是为了省麻烦,其实是为将来的撕破脸埋雷。

 

制度是底线,感情是润滑剂。

感情不该替代制度,而应该在制度之上加温。

 

 

 

五、制度就是最好的防火墙

 

老陈后来的转型让我特别佩服。

 

他关了原来的店,重新开了一家分店,用上了完整的制度体系:

所有员工签标准合同,岗位、薪资、权益、责任写得清清楚楚;

财务系统使用独立会计,进出货全透明;

亲戚也要经过试用期,通过后才能转正;

股份按出资+工作量双权重分配,有退出机制;

所有商标、技术配方注册备案,不再靠口口相传。

 

三年过去,他的第二家分店已经发展成三家,还招了两个职业经理人。他说:“现在我睡觉都踏实。”

 

更妙的是,他跟原来“反水”的堂哥关系反而缓和了——因为大家都明白了:“亲情归亲情,生意归生意。”

 

 

 

六、如何正确地与亲戚合作?

 

如果你真的要与亲戚合作,以下几点是“保命守则”:

1. 先签制度后握手:先谈合作流程,再谈感情维系;

2. 越亲越要说清楚:兄弟姐妹之间更需要边界和角色分明;

3. 让第三方做平衡:引入外部会计、顾问、监督人,避免内部“打感情牌”;

4. 定期评估制度更新:每半年坐下来重新评估岗位、分工、绩效、情绪;

5. 准备“离婚机制”:一开始就谈清楚退出规则、转让股份等,避免撕破脸。

 

 

 

七、老陈的那句话,我一直记着

 

有一天我们一起喝酒,我问他:“你现在怎么看亲戚合伙这事?”

 

他说:“以前我以为感情能解决一切,现在我知道,感情只能解决喝酒,不解决分钱。”

 

我们哈哈大笑。

 

但那一刻我明白了:

 

华人企业要想做得长远,不能只靠“人情世故”,更要有“制度和契约”;

 

合作不是信不信你,而是有没有方法保护我们俩不出问题;

 

不是“兄弟齐心”才断金,而是“兄弟也签合同,制度更长情”。

 

 

 

你也打算跟亲戚做生意?

 

那么记住:

 

用人不疑,是人性;签字画押,是规矩;亲情在前,合同在后,才能走得久,活得稳。

 

别等那天你在对面新开的“XX卤味店”门口,认出了你堂哥……

 

再来一句:“我当年真傻。”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