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干翻我的公司:老陈教我什么叫“用人不疑”也得签合同
故事是这样的。
我认识一个特别仗义的朋友,老陈,安徽人,早年来美国打拼,白手起家,靠着一手做卤味的好手艺,十年前在洛杉矶开了第一家熟食店,店面不大,但香气四溢,排队排到门外。
老陈人很好,特别讲感情。他说:“咱是中国人,亲戚朋友有难,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于是你猜怎么着?他这家店,除了他老婆,其他员工清一色是亲戚——表弟看炉子,堂哥掌收银,小姨子的儿子跑外卖,连仓库都是表叔的车库免费借用的。
开始那两年真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干劲十足。
但好日子没过几年,风波就来了……
一、信不过外人,就全用亲人
老陈最早请堂哥,是因为堂哥失业,来投奔他。他说:“哥啊,我不图你能干,只要你安心守着这家店,咱俩以后一起发财。”
后来,表弟也来了,跑堂的说话太冲,老陈就换上了表弟,说:“自家人,出点问题也能包容。”
再后来,他干脆把运营账本交给小姨子的儿子管理,还说:“年轻人学东西快,亲戚家的孩子我放心。”
在老陈眼里,信任比制度重要;亲情比合同靠谱。他常说一句话:“咱是自己人,讲什么条条框框?”
可正是这句话,成了他后来的梦魇。
二、“哥,我要单干了”:分家的第一把火
一切转折,发生在第五年。
一天早上,老陈照常开门,却发现对面新开了一家卤味店。
你没猜错,老板正是他亲堂哥。
店名都像是抄的,菜单几乎一模一样,连酱料口味都一样,就价格比老陈便宜$1。最要命的是,对方还打广告说:“我们是真正传承的原味。”
老陈那天差点气晕过去。
他质问堂哥:“你不是说跟我一起干到底吗?”
堂哥冷冷地说:“你现在太计较,股份不给我多一点,我凭什么一直跟着你?我也要养家。”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更狗血的来了——账本被小姨子的儿子偷偷复印了,他把客户名单和供货商联系方式拿去开了另一家分店。这下,客户被抢了,供货商涨价,老陈直接断货三天,赔了几千美金。
老陈气得砸了店里的汤桶,哽咽着跟我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都是亲戚,结果反咬我一口?”
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用人不疑,是对人的信任;签合同,是对制度的尊重。”
三、亲情合作的七宗罪
你以为老陈是个案?不。
我身边见过太多华人商人,把亲戚拉进公司,最后不是翻脸就是撕破脸。
为什么?因为亲情合作,往往带来以下“七宗罪”:
1. 不签合同,全靠口头承诺
• 一旦有利益分歧,谁也没底线,结果靠“情义”维系的合作反而最脆弱。
2. 职能不清,谁都说了算
• 表哥说进货不行,表弟说定价太高,堂妹说包装难看,最后没主意也没人负责。
3. 感情绑架,绩效无效
• 批评亲戚怕伤感情,降薪又开不了口,结果越干越烂。
4. 家丑难外扬,内部矛盾堆积
• 谁偷懒、谁私拿东西、谁搞小动作,碍于亲戚面子不能处理,最终爆炸。
5. 权责不对等,分红难统一
• 表哥出一万要40%股份,弟弟干全活却只拿死工资,迟早不平衡。
6. 跳槽变叛变,客户也被带走
• 熟人对熟人最了解,开“山寨公司”抢客户,成功率惊人。
7. 亲戚变敌人,家宴变审判庭
• 生意谈不拢,春节不敢回家,三代亲戚被撕裂。
四、华人文化里,“亲情信任大过法律”
老陈的故事,其实映射了一个华人文化的深层盲点:我们太习惯“讲情”,太排斥“讲理”。
在西方社会,兄弟合伙也要签合同;在华人圈子,签了合同反而显得“你不信我”。
可问题是:信任不能替代制度。
合同不是不信任你,而是保护我们彼此。
你以为不签协议是为了省麻烦,其实是为将来的撕破脸埋雷。
制度是底线,感情是润滑剂。
感情不该替代制度,而应该在制度之上加温。
五、制度就是最好的防火墙
老陈后来的转型让我特别佩服。
他关了原来的店,重新开了一家分店,用上了完整的制度体系:
• 所有员工签标准合同,岗位、薪资、权益、责任写得清清楚楚;
• 财务系统使用独立会计,进出货全透明;
• 亲戚也要经过试用期,通过后才能转正;
• 股份按出资+工作量双权重分配,有退出机制;
• 所有商标、技术配方注册备案,不再靠口口相传。
三年过去,他的第二家分店已经发展成三家,还招了两个职业经理人。他说:“现在我睡觉都踏实。”
更妙的是,他跟原来“反水”的堂哥关系反而缓和了——因为大家都明白了:“亲情归亲情,生意归生意。”
六、如何正确地与亲戚合作?
如果你真的要与亲戚合作,以下几点是“保命守则”:
1. 先签制度后握手:先谈合作流程,再谈感情维系;
2. 越亲越要说清楚:兄弟姐妹之间更需要边界和角色分明;
3. 让第三方做平衡:引入外部会计、顾问、监督人,避免内部“打感情牌”;
4. 定期评估制度更新:每半年坐下来重新评估岗位、分工、绩效、情绪;
5. 准备“离婚机制”:一开始就谈清楚退出规则、转让股份等,避免撕破脸。
七、老陈的那句话,我一直记着
有一天我们一起喝酒,我问他:“你现在怎么看亲戚合伙这事?”
他说:“以前我以为感情能解决一切,现在我知道,感情只能解决喝酒,不解决分钱。”
我们哈哈大笑。
但那一刻我明白了:
华人企业要想做得长远,不能只靠“人情世故”,更要有“制度和契约”;
合作不是信不信你,而是有没有方法保护我们俩不出问题;
不是“兄弟齐心”才断金,而是“兄弟也签合同,制度更长情”。
你也打算跟亲戚做生意?
那么记住:
用人不疑,是人性;签字画押,是规矩;亲情在前,合同在后,才能走得久,活得稳。
别等那天你在对面新开的“XX卤味店”门口,认出了你堂哥……
再来一句:“我当年真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