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微信:他继续干下去,国家会更好吗?

(2025-10-20 20:07:31)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lngpm2LcGXJdWTClNqcBMg

他继续干下去,国家会更好吗?

 
最近写的古代名人系列,前两篇写了曹操、宇文护,今天这篇一看标题,我想很多人大概就已经猜出来本文写的是他: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毕竟,在互联网上惋惜他、认为他要是不病死,“继续干下去,国家一定会更好”的人太多了。
Image
柴荣在史书上被认为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可惜天不假年,在位不满六年就英年早逝。他曾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也就此成空。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本文还是想跟朋友们探讨一下:如果柴荣不英年染病早逝,他继续干下去的话,国家真的会更好吗?真的会像很多人惋惜的那样,“要是柴荣不死,而是继续干下去,国家一定会更好,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不会出现弱宋,不会有之后的靖康耻,甚至恢复汉唐的荣光都有可能”?
五代时期是个乱世。柴荣早年曾随商人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和底层人民的疾苦有所体验。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全家被后汉隐帝杀死,柴荣被姑父郭威立为皇子。后周立国后,郭威委任柴荣治理澶州。柴荣为政清肃,使盗不犯境。
当然,柴荣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军事能力。
显德元年二月,柴荣初登皇位,人心不稳。北汉和辽国联兵进攻。开封城人心惶惶,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弥漫在后周朝堂上,大臣们的心头被失败的阴云笼罩,新朝廷面临在高压下可能随时崩盘的危局。关键时刻,柴荣决定御驾亲征,取得了高平之战的重大胜利,打出了军威,振奋了士气,坚定了群臣的信心,当然也稳固了柴荣的皇位。
显德二年,柴荣发兵攻后蜀,收复成、秦、凤、阶四州。蜀地有山川之险,易守难攻,柴荣的战果相当不错。
柴荣三征南唐,将南唐淮南江北的大片土地收归后周所有,南唐中主李璟自削帝号,称“江南国主”,向后周称臣。南唐是当时除了后周之外割据政权中实力最强的,柴荣攻打南唐取得的战果可谓显赫。
显德六年,柴荣再次御驾亲征进攻当时东亚最强大的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中的瀛州、莫州、宁州。正当柴荣准备进攻幽州的时候忽然染病,班师回朝后很快去世。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陈桥兵变”的历史桥段,后周被大宋取代。
显然,以上实打实的案例能够证明:柴荣确实是一位知道民间疾苦,懂得民政治理,尤其善于打仗的有为君主
但是,回答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如果柴荣没有染病英年早逝,他继续干下去,国家真的会更好吗?
我这里可以先给出答案,不会
柴荣虽然画了个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大饼,看起来很诱人,但这个大饼他可能吃不下,因为这个“大饼”所体现的战略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按照柴荣的战略设想,他先花十年时间扫平割据,统一天下,然后罢兵息戈,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大概也是十年时间,之后再花十年“搞建设”、“建盛世”。
柴荣这个战略的“硬伤”其实也非常明显。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民间早就困顿不堪,应该“先养民”恢复国力、民力,再统一天下,至少也得是“一边统一天下,一边养民生息”,否则的话,内部可能会先崩盘。赵匡胤公元960年建立北宋,大宋朝979年灭亡北汉,完成统一,这个过程持续了19年。大宋朝采取的是“一边统一天下,一边养民生息”的政策,等到天下统一的时候,老百姓为了供养朝廷用兵的巨大开支已经不堪重负。柴荣想用十年的时间,在不优先“养民”的情况下先“统一天下”,等天下统一之后再让老百姓“休养”,问题在于,老百姓会等到“十年以后”吗?宋朝19年的统一进程如果被柴荣压缩到十年内完成,老百姓的负担必然急剧加增,老百姓能扛得住吗?我们承认柴荣的军事能力确实很强,但历史上前方军队还能打,后方百姓不堪重负先造反了将王朝掀翻的案例也有很多,谁能保证柴荣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按照他的战略,他不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案例?
如果看看史实我们就知道,柴荣在某方面来讲你真的可以说他是个“穷兵黩武”的皇帝。因为他军事能力强,他在位五年半期间,后周几乎一直在打仗,没有停歇过显德元年,从二月打到六月,高平之战胜利后,柴荣乘胜进兵太原,发起围城战,企图一举灭亡北汉,史载时大发兵夫,东自怀、孟,西及蒲、陕,以攻晋阳,不克;会久雨,士卒疲病,乃议引还”;显德二年,柴荣对后蜀用兵,战争从五月打到十一月,这年九月是闰月,比平常年份多一个闰九月,战争持续了八个月;显德三年征南唐,这年前五个月都在打仗显德四年两征南唐,战争加起来持续时间为半年显德五年,征南唐的战争持续到这年四月才结束;显德六年四月柴荣御驾亲征伐辽国,打了42天仗之后他生病了,只好取消进攻幽州的计划而班师,如果他不生病,打辽国这种血条非常厚的大国,战争不知道持续到何时。
我们知道,战争是非常烧钱的,军粮、军械、军人都要老百姓供养,甚至还要从老百姓当中拉壮丁,减少本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如果从公元975年黄巢造反算起,到柴荣即位的时候天下已经乱了80年,老百姓已经在“水深火热”的乱世中煎熬了三代人的时间,可以说天下已经是“民穷财尽”、“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打下的每一粒粮食、赚到的每一个铜钱,都更想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吃口饭,活下去,而不是被朝廷征收去用来打仗。
柴荣的连年征战对资源的需求与老百姓“活下去”对资源的需求之间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怎么办?当然是“行苛法,用酷吏”,加紧搜刮盘剥老百姓,以为朝廷获得支持战争的资源;毕竟支持战争的资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取之于民”。
这方面咱不能冤枉柴荣,一切以史实为证据。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记载 :后周显德二年十二月,酷吏陶文举在宋州征收残租,致使州民数千人受刑,“冤号之声闻于道路”,甚至有数人“不胜其刑而死者”。所谓“残租”,是农民已经交租但并未交足额之间的差额部分。农民又不是完全没交租,只是交租没交够,仅仅为了“差额部分”的榨取就已经开始对老百姓采用如此残酷的手段,不惜打死人。
战争实在太耗钱了,为了保证对战争的支持,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到资源尤其重要。《旧五代史·周书·世宗本纪》记载:柴荣采取了“官员逐层负责,官员联名担保”的模式来保证从老百姓身上榨取资源的高效性。完不成任务的官员会被“严惩”;官员可以举荐别的人当官,但如果被举荐者没能完成皇帝派给的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官员和这名官员的举荐者会被一同治罪。显德四年十月,左藏库使符令光因督造军士袍襦不及时,“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
后周官员完不成征收钱粮、打造军械的任务就可能遭遇残酷的惩罚,那顶着如此巨大压力的官员对百姓会如何苛酷,可想而知。这种残酷有时候连周世宗本人都觉得“过分了”,《旧五代史》记载柴荣“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
显然,柴荣虽然知道民间疾苦,嘴上也说“为了老百姓”,但他实际上做的事可不是“让老百姓日子更好过”的。
柴荣一味的严苛管理模式让官员也不真心拥护老柴家。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大周满朝文武之中文官只有范质、武将只有韩通站在老柴家一边,其余的都支持老赵家。
其实,我认为,跟赵匡胤比,柴荣是不如赵匡胤的。如果柴荣不死,继续干下去,大概率还不如赵匡胤。
当然,我这样说也是有证据的。
开封府传言“柴荣死后,点检做皇帝”。柴荣信了这个传言,当时的点检是张永德,于是柴荣让自己更信任的赵匡胤代替老张接任点检,以破掉“点检做皇帝”的谶言。柴荣难道不想想:接替张点检的赵点检难道不也还是点检?如果真该“点检做皇帝”,那你换上来的赵点检不也该做皇帝?
“点检做皇帝”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个武将坐大难以控制的问题。柴荣只能想到换个自己更信得过的人上去,他想不到是点检这个职位的存在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赵匡胤就能想到从制度层面解决“武将坐大不好被皇权控制”的问题,杯酒释兵权,建立以文官驾驭武将、让武将之间互相牵制、“兵将分离”的新制度。
从这方面来讲,赵匡胤比柴荣水平高多了。
另外,柴荣战术上打仗确实厉害,但战略上就比不过赵匡胤了。看看柴荣怎么打仗的,他打南唐、打北汉、打后蜀、打辽国,都是“把对方打得很疼,但没有打死”,他这种打法,跟多国结下仇,还不把仇人杀死,将来很可能出现“被柴荣打疼但没打死的诸国”联合起来对抗后周的局面;而赵匡胤是“要么不打,要打就只打一国,打到该国灭国为止,再进行下一场军事行动”。赵匡胤只打一国,别国就有侥幸心理,“反正没打我”,再加上宋朝确实强大,惹不起,就不会出兵协助被大宋收拾的国家以免得罪赵匡胤给自己招来麻烦,宋军就可以从容灭掉一国,然后重复这种战略,实现“各个击破”,而不会像柴荣的战略那样,容易让自己陷入被“群殴”的困境。
显然,从这方面来讲,赵匡胤也比柴荣水平高多了。
另外,柴荣虽然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但他没有等到天下统一,更没有“休养百姓”,显德三年正月,他就开始征发开封府及近畿的曹、滑、郑州丁夫十余万,“扩建开封城”,打造更上档次的京城和宫殿。连年征战的年月,柴荣再征发十余万民力、消耗大量资源“上马大工程”,这算体恤民生吗?这合适吗?这跟隋炀帝做的事在性质上差不多吧?
所以,柴荣“英年早逝”真的没什么值得惋惜的。如果他继续干下去,国家的未来极大概率不如赵匡胤当皇帝会更好,因为赵匡胤的水平确实比他高,而且高多了。
要说惋惜,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不明不白死去可比柴荣病死值得惋惜多了。赵匡胤如果不死,他百分百比他弟弟强,这几乎是史学界公认的结论了。赵光义搞权谋斗争的水平确实高,但论治国理政、带兵打仗,“高粱河车神”会被他哥秒好几条街。
要我说,柴荣39岁“英年早逝”其实对他来讲是一种幸运,在史上留下了正面形象。而他如果不死,继续干下去的话,他那套玩法大概率会让他“晚节不保”。
历史上很多人,如果“早死几年”,形象会光鲜许多。
李隆基如果在天宝十四年六月死去,他的地位会比现在高多了。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造反,肯定有人说“如果唐明皇不死,安禄山绝不会反”;也肯定有人说“如果唐明皇不死,就算安禄山造反,以唐明皇的英明神武,安禄山造反还不被唐明皇分分钟扑灭”,言语中充满着对唐明皇的惋惜。
距离柴荣更近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其军事生涯跟柴荣比,能亮瞎柴荣的眼;如果灭了前蜀后李存勖忽然死了,那惋惜他的人估计会比惋惜柴荣的人要多多了!谁会预料到李存勖会“光速陨落”?谁不叹息一声“若李亚子哪怕多活十年,也铁定统一天下”?
本篇前文提到的另一位皇帝隋炀帝杨广,如果他在把他爹积攒的家底子折腾完之前,比如大业十年,他就死了,之后的皇帝继位之后如果能延续大隋江山,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是真正的“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在之后千余年的时间里,看到这条大运河,谁不称赞杨广一声“圣君”?就算接替杨广的皇帝把大隋朝玩砸了,因为大隋朝没有亡在杨广手里,肯定有人惋惜“如果杨广不死,以杨广的能力继续操盘大工程,工程能建完,隋朝也不会亡”......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