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微信:李政道是西方白手套,其项目为海外输送大量人才?

(2025-10-26 19:49:04) 下一个

甲:1980年,美国发了21万张学生签证,那时每年物理博士毕业人数是1500,的确30,40%是国际学生。CUSPEA贡献的几十人可以忽略不计,人家李政道就是和邓一拍即合,为了中国培养人才。

 

乙:转

 

白春礼还指出,CUSPEA项目回国人员占比达到30%

 

可以说李和邓是西方白手套,吴石,为海外输送大量(70%)人才(状元)?[傲慢][疑问][白眼][愉快][偷笑][阴险][加油]

 

丙:胡说八道 清北留学不回来的正常 这些搞物理的在国外有实验设备能出成绩 回国也是业界翘楚 30%已经很高了 没有李政道的破冰哪里有后来的国际自然基金委和外国专家局 哪里有中国的大批到西方取经回国出力的L-1学者

 

丁:互赢的事就不必这么计较。70 % 没回国的,至少自己在国外有不错的发展,对中国也许也有隐形贡献,再说,如果不出国,这70% 也未必就有大成就。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数据

 

甲:白讲话就是典型的“吃肉骂厨子”,有他对CUSPEA的不满情绪。CUSPEA是邓给李政道的特许,让中科院配合,并且绕过了教育部。李政道负责制定考试,挑选学生。白春礼本人是中科院系统出身、典型的国内科学官僚。他淡化CUSPEA或李政道,功过重新分配,有点像早年雷军评论特斯拉:他们有的我都有啊。呵呵

 

人才这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时30%回国是相当高了,目前应该是超过80%回国了。因为按8万5H1b比例,超70%是印度的,就算剩下30%H1b都给中国留学生,2万5留下。是不是可以说美国为中国培养大批‘’人才‘’

https://mp.weixin.qq.com/s/lwJx-FxRmxw6ixJBVB_8Sg

李政道“弟子们”大团聚:CUSPEA走过40年

 

作者 | 陈欢欢

 

“惠英,拿茅台!”这是上世纪80年代,每次确定了CUSPEA推荐名单,严济慈都会对孙女说的一句话。

 

CUSPEA即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于1979年提出,78岁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出任委员会主任。严老的出面也成为该项目严格公正的保证。

 

严惠英记得家里经常开会,自己负责倒茶,李政道每次喝茶时都会道谢,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11月25日在西安参加CUSPEA 40周年庆研讨会时,严惠英说:“爷爷和李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也应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无私的人。”

 

传承李政道、严济慈等人的精神力量亦是所有CUSPEA学者的共同心声。

 

 
 

“天才”汇聚

 

现在很多的年轻学生已经不知道CUSPEA是什么了。简单地说,通过这个考试,一批中国的物理天才由美国名校资助进入该校学习。

 

10年间,这套特殊的留学制度共产生915名优秀物理学子,他们的年龄差距达到30多岁,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怕考试。

 

当年,李政道拿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结果中国学子高分频出,使CUSPEA得以顺利开展。很多“学神”还在各自的学校创下物理系高分纪录。

 

“我从小就爱学习,经常参加各种竞赛,对于考试很有信心。”当年20岁的复旦大三女生祝红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一次就通过了考试。

 

前不久她高薪加盟了一家石油公司,她告诉《中国科学报》,扎实的物理学习为她今后转向其他领域提供了基础。

 

祝红的复旦学妹李兆平更是成为1983年CUSPEA女状元。如今,李兆平是全球知名的计算神经科学家。

 

纵观CUSPEA学者名单,离开物理,在生物、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开疆拓土的科学家、企业家比比皆是。

 

在CUSPEA考试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一枝独秀,占比超过25%。尤其是最后几年,连年成为录取总人数冠军,成为现象级的存在。

 

本次研讨会请来了当年中国科大的“魔鬼教练”张永德。

 

张永德搞国防项目出身,前半生都在大西北“钻山洞”,后来到了中国科大接手CUSPEA培训班。

 

“我就用搞国防的做法,认真刻苦,没有捷径。”张永德回忆,班上每个学生都瘦了,他给校领导打报告,给学生加了鸡蛋牛奶补身体。“我非常佩服这批学生。”张永德说。

 

而CUSPEA前几届学子则多是恢复高考之后的那批大学生,时代烙印明显。

 

CUSPEA 1982级留学生、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中学时代在“文革”中度过,没有好好学习,直到恢复高考才临时突击。

 

“‘蒙’上大学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大幸。”王中林笑称,自己上大学才开始学ABC,“怎么会做(出国)这么大的梦?感谢李先生给我们机会,走上科研道路”。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给本次研讨会的书面致辞中表示,该计划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欧美高校人才交流的破冰之举,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科技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

 

白春礼还指出,CUSPEA项目回国人员占比达到30%,其中12位科学家成为中国、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院士,约300多人次在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中担任职位或成为Fellow,100余人次获得各类国际科技大奖,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发明家和企业家。“可以说,CUSPEA是新中国对外科技和人才交流史上的一个丰碑。”

 

 
 

不忘初心

 

多位CUSPEA学者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都爱用“幸运”二字形容。确实,他们的幸运都得益于一个人。

 

当年,学生们填好表格寄至李政道处,由他统一将各种表格连同推荐信寄给申请的3所学校。

 

10年间,李政道和夫人秦惠?、秘书特拉姆每年都要寄出近千封申请信。由于信件太多填满邮筒遭到纽约邮政局警告,他们买了一辆小推车,将信件推到临近的几个街区分别寄出。

 

李政道曾估算,CUSPEA的工作每年占用了他约1/3的时间和精力。但他认为这项工作“有意义、有价值。从某些方面讲,比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还有意义”。

 

从1974年5月第二次回国访问开始,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都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当时,他发现中国存在严重的人才危机,立刻意识到,中国要可持续发展、为世界作贡献,必须把人口优势变为人才优势。

 

随即,李政道通过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上报《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

 

恢复高考后,李政道又接连提出CUSPEA计划、建议在中国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设想、协助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张永德认为,李政道之所以能做成这些事,源于他人缘好、具有超一流的沟通能力和对祖国的赤子深情,十年如一日坚持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年轻人服务 。

 

当时,生物和化学领域也仿照这一模式开展了CUSBEA和CUSCHEA项目。

 

CUSPEA结束之后,延续这一模式的“小CUSPEA计划”又将近百名学子送到美国深造。

 

40年过去,CUSPEA学者已经成长为一支可观的科技创新力量。虽然职业不同,但这些人有相同的情感纽带和责任使命。

 

对他们来说,这段经历不仅仅是中国科教史上的一段佳话,亦应在新时代产生新动力。“不忘CUSPEA的初心,牢记薪火相传的使命,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曾在李政道指导下推进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二人结为“忘年交”。在张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期间,李政道也同上海结缘。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成李政道图书馆,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张江成立。

 

据介绍,该研究所将秉承服务科学的目的,建成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推动科学前进的服务平台,尤其是帮助年轻科学家学习、交流、成长。

 

Image

11月25日晚,几百人合唱,为李政道先生庆祝93岁生日。图片来源:董洁林

 

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93岁生日。他委托长孙李善时博士给研讨会带来书面致辞,表示感受到“十年树木终成林”的喜悦,并希望CUSPEA学者努力,为年轻一代创造机会、薪火相传。

 

《中国科学报》 (2019-11-26 第1版 要闻,原标题《CUSPEA 40年:树木终成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