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微信:川普主义是有价值观的选择性全球化

(2025-05-05 18:23:11)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gXgonhJo90S22qokdTTEHA

万斯印度讲话速评:“川普主义”国际版及全球贸易新秩序展望

 赵晓 我心似大海
 
 2025年04月24日 19:31
Image
万斯印度讲话速评:“川普主义”国际版及全球贸易新秩序展望


文 / 赵晓

川普(Donald Trump)毕竟年纪大了,不可能频繁奔走国际事务前线。而万斯(J.D. Vance)——无论从思想路线、政治敏锐度,还是个人经历来看——都是代表川普出现在世界舞台的最佳人选之一。

2025年4月,万斯在印度斋浦尔(Jaipur)发表了一场极具历史感的演讲。信息量之大,逻辑之清晰,理想之深远,已远远超出常规外交辞令。与其说这是一场访问致词,其实更像是一份时代的宣告:

全球经贸秩序正在重构,一个以信任、制度兼容与国家实力为基础的新体系,已然浮现在地平线上。

可以说,万斯已经准确传达了川普政府对21世纪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归纳起来,整场讲话蕴含着三大核心主张。

一、川普主义并不是政敌所攻击的“孤立主义”,而是有价值观的选择性全球化

万斯一开始就用自己“下层制造业家庭出身”的成长故事,反驳了外界对川普的误解:川普并非孤立主义者(Isolationist),美国也不会退出世界舞台。但未来的全球化,将不再是“成本最低者通吃”的效率游戏,而是一场基于制度兼容(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与价值信任(Value-based Trust)的新型全球重构。

正如万斯所暗示的:

• 未来全球经贸新秩序将不再盲求效率第一,而是首要保障安全与信任;
• 不再幻想自由贸易自动带来自由国家——贸易国家会走向价值趋同、制度趋同,更不能再相信“只要做生意就能变朋友(世界和平)”;
• 不再忽视制度冲突,而是高度重视——把制度兼容性作为结盟的前提。

这与过去“全球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形成鲜明对比。彼时人们相信自由贸易将带来制度收敛,相信自由民主终将普世——那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全球化(Utopian Globalization)。但如今,现实主义接管了话语权。

川普主义提出的,正是新版的现实主义全球化(Realist Globalization)。
全球贸易不会终止,美国不会自闭,但合作必须基于信任、互利与制度对接。
而万斯此行的核心信息是:印美(U.S.-India)合作,就是新型全球秩序的试点与样板。

二、防务与能源双轮驱动,构筑新秩序的骨架

在演讲中,万斯反复强调:印美防务关系不仅是武器买卖,更是一种制度安全的深度绑定。

他宣布了印美防务合作框架(COMPACT)、联合自主系统产业联盟(Autonomous Systems Industry Alliance),并强烈推荐印度引入F-35战机。

这绝不仅仅是以往的“军售外交”,而是要在印太(Indo-Pacific)地区,共同构建未来海权+安全秩序,保障全球贸易的海上生命线。印度若承担起“海洋护航者”的角色,全球供应链稳定将多一分保障,自由秩序也多一份底气。

而在能源领域,万斯高举“Drill, baby, drill”的口号,明确主张主权能源、廉价能源、稳定能源是制造业与科技竞争的根本。他要求印度取消非关税壁垒,欢迎美国能源出口,并通过联合开发关键矿产与离岸天然气资源,打破第三方对能源的控制。

虽未明说,但对象不言自明:俄罗斯、中国。

防务与能源,是川普2.0全球战略的“双轮驱动”:
安全航道,保障自由贸易;能源稳定,托举工业繁荣。

这正是全球经济未来可持续运行的底层逻辑。

三、科技创新已成为文明竞争的主战场

最具前瞻性的是,万斯在讲话中将科技竞争直接提升为文明竞争。他宣布启动“TRUST计划(Technology, Resilience, Undersea Cables, Semiconductors, Trade)”,强调:

• 重建可信数据基础设施(Data Infrastructure);
• 共建自由国家半导体供应链(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 联合铺设安全可控的海底光缆(Undersea Cable Networks);
• 建立制度内部的技术生态圈(Technology Trust Zones)。

这一计划意味着:未来美国所主导的全球技术合作将不再中立,也不会全球通用,而是按制度划界、按文明分层。

而他那句掷地有声的判断,更令人警醒:

“没有能源安全,就没有AI的未来(No AI future without energy security and energy dominance)。”

科技,不再只是企业游戏,而是国家战略的延伸;
算法,也不再是中立工具,而是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数据、能源、芯片——最终统统都回到文明根基之上。

一句话,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不再是市场竞赛,而是制度联盟之间的博弈。

四、川普全球经贸新秩序的愿景、门槛与可能性

1、愿景是什么?

川普要构建的是一个三支点支撑的新秩序:

信任(Trust)+ 制度兼容(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 国家实力(Strength)

这,不是传统的经济殖民,不是全球主义下的资本霸权,而是制度与文明认同基础上的联盟重塑。有意思吧?

2、门槛是什么?

• 制度共识与战略不信:法治、产权保护、主权互尊、工会独立等;
• 可预测与政策稳定;
• 愿意共担责任,而非搭便车。

3、可能性有多大?

• 印美(U.S.-India)、美日(U.S.-Japan)、美欧(U.S.-Europe)三大合作轴线已具雏形;
• 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中,印度、越南(Vietnam)、巴西(Brazil)等国家正在快速“入队”;
• 最大的不确定:西方自身的分裂、盟友摇摆,以及中国的反击——对全球南方的反向拉拢。

五、对中国的挑战与未来抉择

万斯整场演讲虽未正面提及中国(China)一个字,但处处都是对中国当前战略路径的挑战:

• 能源合作,绕开中国能源-转运链;
• 防务合作,牵制中国在印太的海权布局;
• 科技联盟,对标中国“数字丝路”(Digital Silk Road)。

如果未来10-20年,中国仍坚持“特色道路 + 制度异质 + 技术自立 + 供应链自闭”的路径,那将面临被逐步排除在新全球体系之外的风险。

中国当然可以对美国意图“去中国化”的新版全球化作出反击,但中国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如何赢得中美贸易战”,而是:是否要完成现代文明转型并加入人类共同构建的新型全球秩序?

• 是否愿意告别数千年历史传统,走向现代文明?
• 是否愿意融入一个基于信任与规则的自由秩序?
• 是否能放下“对抗—控制—胁迫”的冷战式安全观念,转向“互信—透明—契约—共建”的新全球观?

如果不能,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自己。

总结:

万斯这场面向本世纪下面的四分之三及更长远未来的讲话,具有如同当年丘吉尔冷战演讲的气势,清晰地传递出:

川普要重建的,不是过去的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全球化,而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更可信、更公平、更可控的全球文明网络。

这不是有些人批评的退出全球化,而是重构全球化;
这不是孤立主义,而是选择性联盟主义;
这不是交易性应急,而是战略性重塑。
这是一次现实主义的全球化革命,
更是一场文明同盟的重新集结。
历史的钟声已经敲响,
建造未来的人,正在重新集合。

而我始终萦绕心头的问题是:
在这艘驶向21世纪真正繁荣与和平的航船上,
我们心心念念的中国,会有自己的船票吗?
 
 
 
 
 
 
赵晓回复 Bil:如何看保守主义践行于中国?
 
晓观:普通人避险三件套:黄金、美元、保险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作者简介
 
赵晓,男,经济学博士,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本科)、南开大学(硕士)、北京大学(博士),曾任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大学-世界银行研究员,并跨界担任地产商。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与社会影响
中国最活跃的青年经济学家之一,研究方向涵盖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经济伦理等。  
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被《读者》转载或入选教材。  
提出“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等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  
 
主要荣誉
2007年 中国金融业杰出贡献专家  
2006年 中国地产界思想贡献人物  
2005年 《南方人物周刊》“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  
 
教育背景
1985–1989:山东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学士  
1992–1995: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  1996–1999: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  
 
职业经历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宏观战略部部长  
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 研究员  
北京大学-世界银行 研究员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产企业高管(具体企业未注明)  
 
学术兼职
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顾问/评委等  
 
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国企改革、经济伦理、通货紧缩(1998–1999年系列研究直接影响政策调整)。  
 
代表著作
独著:《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超越增长》  
合著:《通胀经济来了》《中国的挑战:亚洲金融风暴后的中国》  
译著:《空雨衣》《企业成长理论》  
 
社会影响
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故事》获国务院总理批示;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引发对市场经济伦理的反思;  
长期担任媒体评论员,观点常见于《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等。                                                                                                                       
 
 
感谢您的支持,更多学习、讨论,欢迎加入"赵晓私塾”
 
Image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