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SyOkhcL4oU1g01nH0tosIw
本文字数1587,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导读:《哀悼基督》是第一件让米开朗基罗名声大噪的作品。开始创作这件雕像时,米开朗基罗仅仅22岁,3年后终于完成,人们不相信如此震撼心灵的作品出自年轻艺术家的手。
我能用艺术对抗死亡,我从大理石中释放出永恒的生命。——米开朗基罗
《圣母怜子》局部
《哀悼基督》是第一件让米开朗基罗名声大噪的作品。开始创作这件雕像时,米开朗基罗仅仅22岁,3年后终于完成。
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Pietà)大理石174×195cm1498-1499年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
人们不相信如此震撼心灵的作品,出自年轻艺术家的手,米开朗基罗遂在圣母胸前的饰带上刻下了“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博纳洛第所作”。
圣母胸前的饰带刻着米开朗基罗的名字
米开朗基罗一生共创作四件“圣母怜子”主题的雕塑,但真正能确定出处的只有三件,分别藏于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博物馆,以及米兰Storza城堡的隆达尼尼博物馆。
而作于1555年的《巴勒斯屈那圣母怜子》,作者的归属“依然有争议”。
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博物馆的《圣母怜子》
《哀悼基督》取自《圣经》故事,耶稣被犹太总督比拉多抓捕,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抱尸痛苦。
在中世纪的表现中,为了追求比例的真实,基督体型与圣母体型大小一致,难以体现圣母丧子之痛。
隆达尼尼博物馆的《圣母怜子》
《哀悼基督》虽然沿袭中世纪木雕的传统——通常采用了圣母将圣子横抱在膝盖上的姿势。米开朗基罗在此做了尝试:将一种被沿袭的古典传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得雕塑自然舒展。
在作品《哀悼基督》中,米开朗基罗一反传统表现圣母哀痛爱子的模式,采用简洁的三角形构图,形成标准而稳定的金字塔形。
米开朗基罗以坐姿将圣母子结合在一起,圣母静坐,分开两腿支撑地面,形成稳定而坚实的基础,耶稣横仰在圣母的双膝上,与圣母笔直的躯干构成一个十字架。
陈列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内的《圣母怜子》
米开朗基罗将圣母塑造成年轻俊美的女子,刻画得宁静柔美。
圣母宽大的衣饰如同帷幔增加了人体的比例,同时他将成年耶稣的体型变小,以此凸显圣母伟大的形象,圣母的形象庄严、崇高,显露出宁静沉着的感情。
《圣母怜子》的圣母像
米开朗基罗通过圣母挺直的躯干和手势,与死去的耶稣的重量形成对比,凸显一种隐忍、包含宗教情怀的母亲形象。如评论家所说:“她的美是直觉的,而她的哀则是本质的”。
《圣母怜子》中的基督像
圣母低垂双目,她伸开左手,带着沉思、悲痛的困惑与疑问,将基督呈现在世人面前,她的面部表情呈现出平静的忧伤。
与基督面容所呈出死亡的宁静相呼应,他只是安静地躺在圣母的膝上,似乎只是熟睡在母亲怀中。
米开朗基罗将圣母哀子这一感情升华,观者感受到的远不只是母亲的伤痛,而是人类对基督之殇的无比沉痛之情。米开朗基罗寄托了他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者萨沃纳洛拉的哀思,他就是米开朗基罗心中的基督形象。
《圣母怜子》中基督和圣母的手部
作品的每一处细节,无论是衣褶的层叠、肢体上凸出的血管,都打磨得精致异常,大理石温润的质感几乎触手可及。在《圣母怜子》相关题材中,这尊像堪称完美典范,无瑕可指。
在此之后,米开朗基罗反复探索这个题材。1501年始,他着手创作一尊圣母子的雕像,圣母的面容与这件成名之作颇有几分神似;而现今确认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的一幅作于1533-1534年间的素描手稿,也描绘了同样相似的构图。
《圣母怜子》素描手稿
关于《圣母怜子》:米开朗基罗在22岁时完成;圣伯多禄大殿中的典范之作;米开朗基罗用三角形构图形成稳定坚实的雕塑;将圣母形象塑造得年轻秀美;借圣母,表现人类对基督之殇的无比沉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