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1J8sGux67DWxIHvlgSUiNQ
最近在热搜上读到一个故事,用鲁迅的话来讲,“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事件主人公是上海一位女士,她原先在一家物业公司从事保洁员工作,最近想跳槽,却因年纪偏大(49岁)屡屡遭拒。
于是,她便花了300元做了一张假身份证,把年龄改小了11岁。
这位女士可能是个“细致人”,拿到假身份证怕露馅,还特地跑到银行检验“效果”。
银行的人也不傻,她那张伪造的身份证又过于粗制滥造,很快被发现猫腻,银行职员果断报了警。
该女子最终被依法判处5日行拘。
整个事件脉络非常简单,愚蠢蹩脚的法盲,遇上精明的银行职员、正义凛然的执法人员,社会正义得到伸张,就完了。
但是,等一下……明明是,年龄歧视在先,年龄作假在后。
正义得到了伸张,可“公平”没人管管吗?
1
过了35岁,是犯了什么罪吗
职场如青楼,不许楼里见白头。
有知乎网友说:“我还想着万一到老失业了大不了去做环卫保洁工作,现在看来,我还是太乐观了。”
是的,我们只知道互联网行业是“青春收割机”,没料到,年龄歧视已经蔓延到了各行各业,就连物业保洁员也开始歧视大龄员工了。
不到年纪,你也很难想象,为了这样一份微不足道的工作,一个中年女性需要铤而走险去获得。
但是,一旦你过了35岁,仿佛一夜之间就会被一条无形的结界所囚禁。
公务员考试,大多要求35岁以下;很多企业也直接写明限35岁以下。还有些单位明面上不歧视你,但是到了面试,原本还聊得挺好,一谈到年龄就“秒拒”。
职场上也有一些不服老的,到了“35岁+”还一言不合就跳槽,但大部分的境况越跳越不如前,普遍都会遇到收入下滑甚至断档的问题。
最近一些互联网公司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时,也将35岁确定为一个分界线,先拉出一个35岁+的名单,再下辣手。
当然,这些都不能成为违法造假身份证的理由。
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步入中年,还不能拿养老金,积蓄也不多,儿女顾不上你,你迫切需要一份工作。
然而,雇主却因为你的年龄比其他求职者更大而拒绝你。你怎么办?
这样的现实显然是普遍存在的。而选择铤而走险的人也大把,光是被查获见报的,网络上就能找出不少。
这让我想起雨果的《悲惨世界》。160年前,冉阿让因为偷面包被关了19年。160年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办个假身份证只拘留几天。
但是,问题的本质还是一样。
正如前纽约市长拉古迪亚犀利指出的:
“一个人为了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了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这个罪就是“歧视”。
2
为什么我们的职场
可以公开地“各种歧视”?
“年龄歧视”在我们的职场是公开的,而且公开得过于直白。
从互联网到菜市场,各行各业,歧视既可以写在招聘JD上,也可以在面试时毫不掩饰地嘲讽,还可以在裁员的时候明目张胆实施。
而且,歧视并不局限于年龄,很多公司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处处存在歧视。
我经常看到一些公司,招保安必须大学本科毕业,招物业管理人员要研究生学历。
我就很纳闷,虽说现在大学生不值钱,但你一个保安为什么一定要本科学历呢?
我见过一家做短视频公司”影视后期”的招聘JD,就简单地拍一个抖音视频,公司却规定求职者,要精通vegas、Avid、Final Cut Pro 7.....
我就很好奇,你确定你们公司不是拍电影的吗,拍抖音会个Adobe Premiere还不够吗?
也许你认为,学历上择高录取,技能上择优录取是人之常情,并不构成歧视。
但是,在公平就业方面做得更成熟的地方,人们认为,过于苛刻的招聘要求,会伤害少数群体的利益,这是因为优势群体更容易获得雇主所要求的那些苛刻技能。
那么如何判断歧视行为,其实很简单:
“如果雇主的招聘要求中的“限制性条款”伤害了求职者的利益,并且雇主没有办法证明招聘要求中的“限制性条款”是岗位所需,就构成歧视。”
如此看来,我们身处一个歧视无处不在的职场当中,比如年龄、性别、学历,甚至身高、长相都可能是我们职业生涯的绊脚石。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的公司敢公开进行歧视呢?
主要是因为劳动法系统还在发展过程中,覆盖面和处罚力度尚有不足。
比如,《就业促进法》是我们的针对反歧视最具约束力的法律,但是,根据这部法律,招聘过程中的歧视案件是不受劳动争议仲裁系统管辖的。
所以,HR在可以在面试过程中,肆无忌惮地打听你的年龄、婚育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把你排除。
而你即使有证据证明收到了歧视对待,也必须走正式的法院程序,诉讼的代价足以让你放弃诉讼权利。
劳动法对于歧视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是远远不够的。
举个例子,雇主违反《就业促进法》对乙肝进行筛查,罚款额度为人民币1000元。这能妨碍雇主继续进行歧视吗?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位办假证的女士,她的行为无疑是不对的,但我们退一步想,她也只是职场万千可怜人中的一个罢了。
3
年龄不是选才标准,能力才是
用年龄卡人根本就说不过去。
不管是歧视大龄员工,还是反向歧视年轻人,都是以感情用事的偏见,替代理性的逻辑判断。
实际上,不考虑应聘者的年龄,企业也能照常运转。
举个例子,在美国,除了一些特种职业,如军人、联邦执法人员、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森林或国家公园的护林员或消防员等,有年龄限制,在其他大多数行业,年龄属于个人隐私。
一般的求职者简历上,通常只需要标明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这足以说明,年龄是无须作为选材标准的。
何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金的缺口压力加大,职场“银发族”的数量和比例势必上升。
参考近邻韩国和日本,日本有许多年迈的银发族,要么是迫于生活,要么是排遣孤独,仍然需要工作。
韩国的银发就业更厉害,据统计,在韩国很多贫困的老人甚至要工作到71岁。政府还会为老人举办银发招聘会。
不过,职场人的待机时间加长,并非只能局限于一些技能水平不高的行业。
《圈层效应》一书指出,随着人类寿命的增长,以及生育率的降低,未来职场将不会维持年龄“金字塔形态”,而是将会变成“摩天大楼形态”。
所谓的“摩天大楼形态”意味着,未来的职场,将会出现5~8代人同堂竞争的局面。
此时,继续依据年龄,将员工划分为年轻人,中年人的划分将是愚蠢的,因为未来只有心态上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以及能力上的年轻人和中年人。
而那些紧跟时代发展、终身学习、持续开发个人能力的职场人,不论年方几何,都会被统称为“Z世代”。
再过十几年,不知道我们的职场会不会进入这种状态,但无论如何,我们始终呼吁职场公平。
我们不希望“年龄歧视”变成一道媒体最爱揭的伤疤,每揭开一次流一次脓,释放一点热度。
但热度过后,世界残酷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