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四十多年前的神作,预言中国三代人的命运

(2024-07-18 18:49:29)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VY_yl6xOFPJTX_KuKa-KFg

这首38年前的神作,预言中国三代人的命运,幸好还有人记得

 宅少 宅总有理 2021年06月22日 06:30

Image

 

 

“这个世界没那么完美,

但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作家·海明威

逝于1961年7月2日

代表作品:《老人与海

 

 

……

 

 

 

01.

 

 

 

去年7月,狼哥和朴师傅去阿那亚参加B站毕业歌会。冲他俩,我看完了整场演出。今年毕业歌会,朴师傅镇场,我自然守到了最后。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今年的毕业歌会上,居然出现了一首38年前的老歌,《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发表它,是在1983年。连我都还没出生。别说这一届毕业生了。我在二十岁来时,也不知道这首神曲。

 

难怪一大帮年轻人在弹幕里问:

 

“这歌是谁写的,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不知是不是为了彰显其厚重,歌曲被安排在后半段,由整场歌会的音乐总监“火星电台”亲自翻唱。校园天台上,熟悉的旋律响起,我居然有点小激动。想想38年了,在华语乐坛,有多少歌可以穿越如此漫长的时光再次被唱起,而且是出现在一台当代年轻人的毕业歌会上。

 

38年过去了,幸好还有人记得它。

 

Image

「难得还有人记得这首歌

 

如果足够了解它的背景,听这首歌时,你会有一种穿过时光迷雾与历史对视的感动。要知道,对上个世纪的青年而言,《未来的主人翁》是一首振聋发聩的歌。

 

如果给华语歌词排座次,它至少进前五。

 

拿咱们高老师的话说:

 

“把华语流行音乐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足以跟严肃文学比肩。”

 

故事,还得从1977年说起…

 

 

 

02.

 

 

 

那一年,台湾“民歌运动”掀起高潮,催生出两大唱片巨头,一个“滚石”一个“飞碟”。滚石初创之际,老板段钟潭去找张艾嘉帮忙,说你名气大,帮我们出张专辑吧。滚石就出了首张个人唱片,张艾嘉的《童年》。

 

其中《童年》和《光阴的故事》,便是张艾嘉时任男友罗大佑的作品。

 

《童年》一炮打响后,张艾嘉把罗大佑之前录的一张卖不出去的专辑给了老段,说你听一下。老段带着专辑到常去的茶馆,让服务员放。刚放出来,茶客们就不干了,问这是什么垃圾?这也配叫歌?

 

然而段老板听了,却热血沸腾。

 

他发现这些作品和以往任何一种流行民歌都不一样,如果可以顺利发行,对台湾,对台湾的年轻人,将是一次巨大冲击。

 

“所以老子决定赌一把!”

 

Image

「罗大佑的《之乎者也》」

 

1981年,滚石发行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果不其然,专辑一上市,台湾就炸了。歌里铿锵有力的质问,对社会犀利的剖析,在乐坛掀起了一股黑色旋风。虽然个别作品还留有“民歌运动”的痕迹,但基调已大不相同。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沧桑喟叹。

 

以至于有乐评人说:

 

“罗大佑亲手终结了台湾的民歌时代,把台湾音乐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至今,《之乎者也》在台湾百大专辑排行榜上,稳坐第一,无人能撼动。

 

可怕的是,当时的罗大佑,才28岁。

 

 

 

03.

 

 

 

罗大佑横空出世,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被逼着练钢琴。还没长大,未来的路就被父亲安排好了。

 

读完高中,他遵从父亲安排,考取医学院。成绩不满意,跑去复读。结果读了个屁,大部分时间都玩乐队去了。彼时,他和朋友组了个“洛克斯”,四处驻唱赚外快。

 

罗大佑非常热爱音乐,想做音乐,可一年后,他还是得听从父亲的安排,进医学院,老老实实学医,跑去放射科实习。

 

Image

「“洛克斯”时期的青年罗大佑(右一)」

 

毕业后,罗大佑成为一名医师。

 

他并不喜欢那份工作。

 

抽血化验、点滴打针、搜集X 光、送会诊资料、帮忙开刀…值不完的班,看不完的病人。每个医生,都可以用知识来修理你。枯燥、重复,在论资排辈的系统里屡受欺压,导致罗大佑心里憋着一口闷气。

 

这些憋屈,他忍了。有些事,他忍不了。那时整个台湾,政治空气紧张,随着现代化推进,社会乱象丛生。无论是学业、职场,还是社会大环境,都催生出台湾青年难以诉说的苦闷,令他们充满幻灭感。

 

台湾的年轻人,日渐失去活力。

 

面对同样的苦闷,罗大佑不想沉默。

 

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于是乎,在审视过台湾社会后,他把所有作品集结起来。为避开审查,花光了所有积蓄,请同学送去日本做专业编曲,再拿回来配唱。样带送去几家唱片公司都没人要。幸好张艾嘉惜才,听完后去找黄霑拉了一笔赞助,发了2000张黑胶,在市场上一点回响都没有。

 

直到段老板拿到这些作品。

 

Image

青年罗大佑经常一身黑衣配黑墨镜

 

《之乎者也》在台湾投下了一颗“黑色原子弹”,引起乐坛和文化界广泛关注。无论哪拨人,都好奇这个28岁的小子还能搞出点什么动静,还能不能写出更有力量的作品。

 

谁也没想到,1983年,罗大佑发行第二张专辑,将台湾带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自省讨论”。也让所有对社会充满失望、幻灭情绪的年轻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意识到他们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这张专辑,就是《未来的主人翁》。

 

 

 

04.

 

 

 

不同于《之乎者也》里“眼睛睁一只,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的风气责难,也不同于《鹿港小镇》里“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的都市幻灭,专辑《未来的主人翁》直接用三首歌,唤醒了台湾青年人。

 

《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分别代表台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前两首,一个讲台湾历史,一个鞭笞当下社会乱象,它们激起了年轻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重视,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未来的主人翁》,则重重叩问他们的心,问他们想造就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突然想起了遥远的过去/未曾实现的梦/曾经一度人们告诉你说/你是未来的主人翁 

 

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痴痴地等/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那/象征命运的红绿灯/在红橙黄绿的世界里/你这未来的主人翁/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寻找儿时的光荣 

 

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真心的关怀/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就像歌词写的,当时的台湾青年,一度被视为“未来的主人翁”,但他们步入社会后,在现代化都市里感到迷惘、无力,找不到人生方向。他们本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新一代出生的婴孩,造就一个新的世界。但这些人,在大城市里彷徨,在大时代面前不知如何自处。
 
Image
《未来的主人翁》专辑封面

 

很多人觉得这歌牛逼,是1983年的罗大佑像预言家一样,写出“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被捧为“预言了40年后的今天”。

 

在我看来,它的牛逼,远不止于此。

 

在我心目中,《未来》之所以排进华语歌词前五,不在于它的前瞻性,也不在于他给当时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而在于它一下笔就超越了80年代台湾的社会背景,洞察了一个穿透各个时代的话题,那就是:

 

当一个年轻人怀揣期待走向社会,在现实中遭遇挫折,遭遇彷徨后,他到底要怎么走?他是选择甘愿被时代洪流淹没,还是选择继续战斗,去为下一代人做点什么?他是选择被世界改变,还是要去改变世界?

 

这不仅针对80年代的台湾,是对每个世代的年轻人,提出的一次心灵叩问。

 

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永恒。

 

这个叩问,在随后的30多年里,一直敲打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

 

每个人,都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

 

 

 

05.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上出现了一封名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来信。作者“潘晓”历数生活、工作上的种种痛苦和挫败,质问人生的意义。此信一经刊发,迅速激起广大青年的共鸣。

 

大家纷纷写信给杂志社,说自己和潘晓一样感到灰心、失望,不知该怎么办。

 

这种共鸣达到什么程度?读者来信每天破1000件,编辑拆都拆不过来。很快,问题引起全社会讨论,参与青年数千万计。《中国青年》发行量由325万上涨到397万。可见那时年轻人心里,有多少迷惘和失落。

 

那一批“主人翁”,在大时代巨变中,有人感到孤立无援,有人变得自怨自艾。

 

也就在同时期,1984年前后,无数年轻人凑钱赶到中科院门口,有的是青年教师,有的是工厂学徒,他们拿着单位介绍信,希望见一个叫丁学良的人。无他,就想跟他请教一些问题。丁学良是一套丛书的编委,那套书上有些知识,他们看不太懂。

 

大家千里迢迢赶来,只为求教。

 

那套丛书的名字,就叫做《走向未来》。

 

Image

启蒙中国一代知识青年的《走向未来丛书》

 

1984年,身处巨变中的青年,迷惘、失落,但有些人,并不沉溺于此。他们发现《走向未来丛书》覆盖了历史、哲学、经济等各学科的新知,便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那些知识青年,希望通过它了解世界、解决人生困惑。

 

进而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在这批阅读者中,有四个青年,分别是刘擎、秦朔、胡泳和钱钢。多年后,刘擎成为国际哲学界大拿,秦朔29岁担任《南风窗》总编,使之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政经杂志,胡泳将《数字化生存》推荐至中国,改变了一大票互联网人的命运,钱钢则写出了《唐山大地震》等一大批中国最优秀的报告文学。

 

远在浙江海盐,还有一个年轻的60后青年牙医,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的名字,叫余华。

 

高考恢复后,青年余华连续参加了两次,结果都没考上。无奈之下,只能去做牙医,每天面对这个世界上最倒胃口的地方。

 

那家医院,正好地处市中心。每天摸鱼时,他就望着窗外的大桥和行人想:

 

“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了吗?”

 

Image

余华拔牙5年,一万多颗牙

 

余华不想看牙,他想看世界。

 

于是在标点符号都用不对的情况下,发奋读书,研习写作。写完就投,不知收到多少封退稿信。但是他就是不灰心、不丧气。玩儿了命地坚持写、继续投。

 

终于1983年一个晚上,《人民文学》编辑部打来电话,让他去北京改稿。

 

23岁的余华,从此成了一名作家。

 

10年后,他写出了那部震撼无数中国人心灵的作品,《活着》。

 

 

 

06.

 

 

 

1993年,刘震云出版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

 

小说的主角叫小林,是个心高气傲、品味不俗的大学生。毕业后,小林进入某单位机关工作,立马被现实给教训了。上下班,要挤四个小时公车。为了省钱,只能买廉价菜。孩子想去好的幼儿园,他无计可施。

 

为了更好的生活,小林慢慢学会了送礼走后门,拉下面子帮朋友卖烤鸭赚外快,从天之骄子变得市侩、世故,放弃了知识青年的自尊。

 

Image

注意书封上的话,点睛之笔

 

“一地鸡毛”是小林的生活环境,也是市场改革以来,知识青年面对物质冲击,精神世界遭到打击的严酷现实。90年代初,物质生活占据上风,许多怀揣骄傲的大学生进入社会,都被现实生活狠狠鞭打。

 

《一地鸡毛》拿奖,正是因为它真实记录了90年代初很多心高气傲大学生的遭遇。那一代“主人翁”曾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怀揣理想进入机关,以为可以前程似锦,在单位里一展抱负。等到挣扎于人事,落地生活,才知宏图大志、改变世界,并不那么容易。

 

一腔热血,化作一地鸡毛。

 

渐渐地,他们失去了人生方向…

 

但同时期,也有一些青年,在迷茫中寻找新的方向。他们选择离开体制,丢下铁饭碗,自谋生路。这里面有学校老师,也有机关里的年轻人。据统计,1992年,全国有15万体制内人员出门创业,怒奔商海。

 

在上海,复旦毕业的郭广昌和同学凑钱注册公司,在珠海,浙大毕业的省统计局的史玉柱,注册成立“巨人”,在北京,本来在北大教书的俞敏洪,开始去电线杆子贴小广告…

 

Image

谁还没有年轻过呀…

 

许多60后乃至70后的知识青年,都选择了打破安稳的现状,从零开始。他们纵身入海,为的不仅仅是财富。其中有几个人,仅用3万元起步,借着市场东风以及过硬的教育背景,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公司创办一周年,他们天天开大会。

 

就为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为什么偏偏是我们?

 

最后,大家写了篇《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副标题是:《知识分子的报国道路》。

 

远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刘苏里,也带着同样的初心,跑去开了一家书店,主营人文、社科、古籍、艺术、文学等书籍,并将其发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学术书店,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沙龙。

 

它的名字,叫做万圣书园。

 

 

 

07.

 

 

 

60后、70后这两代人,身处历史转折,但他们踏上社会时,还没有彻底感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冲击。咱们再来看看罗大佑的歌词:

 

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突然想起了遥远的过去/未曾实现的梦

 

曾经一度人们告诉你说/你是未来的主人翁…在红橙黄绿的世界里/你这未来的主人翁/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寻找儿时的光荣

 

这简直是为80后量身定制的。

 

作为一个89年出生的人,我记得上小学时,咱们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强调,你们是新中国最幸福的一代人。大意是,你们没经历过贫穷、饥饿,没经过运动,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处在中国最稳定的阶段,物质丰富的时代。

 

但等我们走上社会,事情慢慢起了变化…

 

2010年,《环球时报》做过一个80后生存调研。结果表明,这代人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如何在高额支出的大城市生存下去,进而实现人生理想。就在那年,媒体上出现过一个大面积讨论,叫作“逃离北上广”。

 

Image

逃离北上广,并不是啥新词

 

这批所谓“建国以来最幸福的一代人”,生长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跟随现代化一起成长,见证了国家的崛起,经历了物欲的膨胀,并过早建立实现自我的意识。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被长辈们呵护长大,自我中心极强,对自身的关注远超他人。但很不幸,他们又是经历城市化浪潮的一代人。

 

前者让他们感觉自我很大。

 

后者让他们变得极度渺小。

 

这构成了这代人巨大的心理落差。

 

尤其走上社会后,面对现实的高压,别说什么理想,连三十而立都是挑战。他们不想花着父母的钱在大城市打拼,但也不想回到小地方,被父母安排一个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啃老族、蚁族、宅居族,相继诞生。

 

谁他妈愿意啃老、蜗居?

 

这里面,充满了各种无可奈何。

 

调研显示,毕业1-2年的80后,尚且怀揣激情,敢于冒险,留在大城市打拼,但毕业3-5年后,看到预期和现实的落差,便随遇而安,在残酷竞争中,变得“看淡理想”。

 

有没有挣脱时代束缚、现实困境,走出自己人生路的?当然有。有个叫韩寒的青年,小小年纪靠一篇《杯中窥人》针砭人性,用一本《三重门》反叛教育,成为80后的优秀代表。

 

他身上集合了80后这一代人的内心渴望,在应试压力下,反叛教育。拿到版税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花自己亲手挣来的钱,把热爱的赛车变成职业。拿到全国赛车冠军,成为最牛逼的职业车手,他又跑去博客写文章,成了一代意见领袖。后来又拍出《后无会期》,横跨作家、赛车手、导演三重身份。

 

Image

当年《对话》上的韩寒

 

先不说韩寒为这份成绩付出多少,就一路闯荡的历程和最终结果来看,他用一次次选择,活出了80后这代人最自我的模样。也代表了80后一部分人的人生态度:

 

不为世俗期待而活,不为父母安排而活。

 

这样的80后,还有多少,我不知道。一定也还许多有人跟韩寒一样,在努力实现自我,在克服现实的引力,坚持自己的路。

 

当然,我无意贬低那些“离开北上广”的人,无意贬低那些在现实重力前选择妥协的80后们。因为现实之沉重,并非个人能够超越。我有一个护理专业的表妹,曾为了留在西安,苦苦拼搏5年,宁愿当医院临时工,也想留在大城市。可惜最后事与愿违,不得不还是在父母安排下,回到县城。

 

她在那里结婚、生子,忙忙碌碌。

 

此后余生,大概都会在那里度过。

 

但结果是一方面,过程又是一方面。

 

就像当初罗永浩评价韩寒说的:

 

“即便他当时没有成名,后来没赚到很多钱,没得到很大的名声,如果有一天路过上海郊区的那个小镇,碰到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叫韩寒,你有幸跟他坐下聊聊天,你仍然会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年轻人。”

 

《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怎么说来着?

 

Image

 

 

 

08.

 

 

 

至此,在每个时代困境下,60后、70后、80后这三代人,相继遭遇了罗大佑歌里描述的那番处境。不同的人,给出过不同答案。

 

问题,也终于来到了90后面前。

 

2017年,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公号文刷爆朋友圈。文中总结了90后各种佛系生活,包括佛系恋爱、佛系健身、佛系上班…拿文中的话就是:

 

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关于他们面对的现实处境,你我心知肚明,这里无需赘言。在很多人看来,90后这代人遭遇现实失落,普遍都“丧”得更快一点。

 

Image
「马男也成了丧文化的优秀代表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能刷屏,足见这批“主人翁”不少人被戳中心事。当初我还在公司上班时,遇到过一些90后。但按我的经验来看,佛与不佛,也不能一概而论。

 

确实有一些年轻的同事,曾在凌晨一两点突然跑来问我人生意义的问题,也确实有女孩儿迟迟遇不到想要的人,就欺骗自己恋爱没意思。有人像当年做医生的罗大佑,每天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渐渐以摸鱼为生;有人心怀热望,不知怎么实现,问我要不要就此放弃。

 

但我也看到了另一种90后。

 

譬如我的铁血牌友周小九。这孩子家境优越,父母中产,一直受宠。按理说,她比任何人都有佛和丧的资格。要么回家啃老,要么听她老娘的话,找个有钱人嫁了,也不用奋斗了。但周同学偏偏孤身跑到北京来,从主笔干到主编,从被人带着写稿,变成了带着名校生写稿。我以为她要在写作上搞点建树,短视频一来,她突然跳槽去新公司干起了制片。

 

她到了那家公司,天天血战,文本、拍摄、剪辑、后期一把抓,一口气做了两个爆款。上个月一天夜里,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了。

 

跑去医院检查,眼睛里竟长了结石。

 

我问她为啥这么拼,她说她想拍电影。

 

以及,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环顾四周,谁要说90后都只选了佛这条路,我指定拿大嘴巴抽他。

 

Image

「周小九同学为变成更好的自己操碎了心

 

看完上面四个世代,其实你会发现,从80年代到10年代,从60后到90后,每个时代环境对年轻人而言,都不见得那么友好。现实纷杂如“一地鸡毛”,并不会随着历史上升和社会进步而改变人生的某些根本困境。

 

每一代“主人翁”,都有他们的焦虑、迷惘和力不从心。《未来的主人公》这首歌,洞察的就是这个永恒话题。每当这首歌响起,都是在重重叩问当下时代的年轻人,问他们到底想怎么做。你每听一次,都会感觉到曾经面对沮丧奋起的罗大佑,在逼迫你思考这件事。

 

38年后的今天,B站的毕业歌会上,当这首歌再一次响起,那个穿越好几个世代的叩问,终于来到了这一代“未来的主人翁”面前。

 

这一次,轮到他们给出答案。

 

 

 

09.

 

 

 

既然说到B站这台歌会,先来谈谈我的观感。

 

因为疫情,去年B站毕业歌会,是去阿那亚海边办的。今年好了,搬到主题了地点,大学校园里。“舞台”这一变,回忆感扑面而来。

 

Image

「每个大学校园都有条类似的路

 

去年歌会,主要等朴师傅,节目没细看。今年才发现,歌会把毕业季的许多情感都细化了。每种毕业时的情绪,都有一首歌来对应。

 

一开场,就是被满屏弹幕call出的来的周深,站在教学楼中央唱了一首《try everything》。算是奠定个基调。唱歌时,一群毕业生伴舞,还有学生从四面八方扔纸飞机。周深的嗓音,大家都知道。但这次他没飙高音,反而唱了一首冷门歌手孙燕姿的《遇见》。80后的回忆啊。

 

算起来,《遇见》当年播放在大街小巷时,这届毕业生,才刚上幼儿园呢。

 

Image

「周深的人气也是没谁了

 

后面还有一首S·H·E的《你曾是少年》。两个姑娘在女生宿舍里唱的。歌词是歌名的延展,讲的大概是曾经的少年,走向世界,遇见污浊、世故,当青春耗尽,不知还能否保持那份心气。这次歌会,不少年轻歌手翻唱老歌,除了S·H·E,还有五月天的《离开地球表面》。

 

80后、85后青春期的流行歌,都照顾到了。没想到,还有一帮UP主带唢呐演奏《圣斗士星矢》的《天马座幻想》。这可是儿时的旋律啊,当年听到这歌小宇宙是会燃烧的。

 

Image

「唢呐+琵琶版的《圣斗士星矢》

 

中间几首歌,我就有点走神了。一是在学校跳蚤市场几个年轻人唱的二次元歌曲,二是“说唱新世代”那些优秀代表轮番说唱。表演是在篮球场。说唱嘛,都挺张扬个性的,表达了这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许嵩的出场是个小高潮。人还没出来,弹幕上就一直呼他。一开口,满屏都是“爷青回”,密度直接达到马赛克级别…可惜我不太感冒。估计是95后们的最爱。对我个人而言,今年最喜欢旅行团《逝去的歌》,还有欧阳娜娜唱的《岁月神偷》。离毕业季越远,经历得越多,听这种歌越发觉得回味绵长。

 

Image

「旅行团《逝去的歌》,全国高校弹幕打卡

 

最后就是朴师傅了。《清白之年》《那些花儿》《平凡之路》《No fear in my heart》,正好代表四个人生阶段。拿来镇场,堪称完美。果然,唱到一半,向广大青年问好送祝福时,朴师傅又一次忘词了。

 

嗯,不愧是你。

 

Image

「被弹幕淹没的朴师傅

 

去年歌会,我是投屏电视,没看弹幕。今年手机上看弹幕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表白、许愿、祝福。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纷纷在弹幕上报校名打卡,那叫一壮观。

 

Image

「给你翻译翻译,啥叫淋漓尽致

 

特别是有一幕,一大群身着毕业服的年轻人在操场看台上大合唱时,满屏持续一分钟的“2021,毕业快乐”滑过。那股气势,突然把人戳到。我脑子里当时就冒出一大群学生把学士帽抛向天空的画面。

 

Image

「你别说,真的挺动人的

 

整场歌会,前浪有回忆,后浪有态度。

 

而如文章开头所言,最让我没想到的,还是B站在一堆80、90和00后熟悉的歌曲里,加入了罗大佑1983年那首《未来的主人翁》。

 

当年罗大佑在歌里是怎么写的?

 

“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一些陌生的旋律,你或许会想起现在这首古老的歌曲。”

 

你看,还是教父厉害,连自己这首歌的命运都预言到了。当然也不足为奇,毕竟不管时光怎么流逝,世界怎么变幻,直叩人心的作品,总会来到我们面前。B站从历史中打捞出这首歌,是它自身应有的宿命。

 

也是B站有意安排的一次叩问。

 

 
哔哩哔哩
 
 
,赞821

 

 

 

10.

 

 

 

虽然不是压轴曲目,《未来主人翁》在这台歌会上出场,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显而易见,过了30岁的人,已身处《未来》这首歌的叩问中,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踟蹰过,看着都市霓虹迷惘过,在大时代的浪潮里,挣扎过,骄傲过,破碎过。再听这首歌,不知多少人像我一样被触动,反问自己:

 

“你还能坚持当初的想法吗?走过似水流年,跨过人山人海,你是还想着去改变世界,还是已经被世界改变了?”

 

这关乎一个人成长的方向。

 

它也关涉到世界未来的模样。

 

B站安排这首歌,就是要对那些走上社会的“主人翁”,以一种预警姿态,把这个严肃问题提出来。感伤青春,表达自我,的确是毕业季主调,但如果只是找几个流量明星来流于表面地热闹一下,到底小瞧B站了。

 

那些离开象牙塔的年轻人,接下来必将会面对一个纷杂的世界。一个个残酷的现实,可能会像轰隆而至的列车从生活中碾过。

 

甚至有一天,他们会像歌里写的:

 

“突然想起了遥远的过去,未曾实现的梦…”

 

Image

「这代年轻人歌单里,从此多了一首歌

 

这个世界,有太多他们这个年纪还无法控制的事,有太多他们无法正常理解的困境。面对那个问题,他们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谁也无法帮他们,给出一个现成的意见,只能由他们自己用生命去不断追寻。

 

在艰难的挫败前,你是在苦闷、幻灭中放弃,还是选择继续战斗?是看淡红尘随波逐流,还是坚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你还是否愿意,肩负起更多责任?

 

为自己,为家人,为更多的远方…

 

对此,我无意言说更多,只是想到贾科长找余华拍纪录片时,余华给他讲的一个故事。小时候,余华在海边游泳,看到海水是黄的。可课本上说,海都是蓝色的。于是有一天,他一头扎进海里,一直游一直游,头也不回:

 

“我就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这个纪录片本来叫《一个村庄的文学》。贾科长听了故事,深受触动,把片名成余华的话。他说这么多年来,很多事无法如愿,也常感到失落、疲惫、无力。但后来慢慢发现,人世间很多事,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尽管未如我们所愿,但千万不要失望,把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坚持做下去:

 

“虽然经常感到失落疲惫,但还是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