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

禅世界是一个独立的、非政治的和非营利的佛法修学机构,是一个供同修交流和砥砺的平台。我们使用先进网络技术,以开发修行者个人化、社区化和智能化的交互虚拟世界为目标,长期为此时此地的修行者服务。禅世界网页:chanworld.org
正文

《佛陀的教导》第五章 第四圣谛: 道

(2024-02-26 16:49:00) 下一个

 

《佛陀的教导》

第五章 第四圣谛: 道

卷一前言、作者序言、佛陀、第一章 佛教的心态、第二章 四圣谛之第一圣谛:苦、第三章 第二圣谛:集、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

卷二第五章 第四圣谛:道、第六章 无灵魂的教义

卷三第七章 禅修或精神培养、第八章 佛陀的教导和当今世界

卷四精选经典文本、缩写、精选参考书目、词汇表、索引


第五章 第四圣谛: 道 (MAGGA: ‘THE PATH’)

第四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息灭之道(dukkhanirodhagaminlpatipada-ariyasaccd)。这被称为“中道”(Majjhima Patipada),因为它避免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通过诸感官享乐来寻求快乐,这是“低级的、普遍的、无益的、凡夫之道的”;另一种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苦行主义的自我折磨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不值得的、无益的”。佛陀亲自尝试了这两个极端,并发现它们毫无用处,于是通过亲身体验发现了“给予眼力远见和知识,从而导致平静(Calm)、洞察(Insight; 观)、觉悟(Enlightenment)、涅槃(Nirvana)”的“中道(Middle Path)”,这一中道通常被称为八正道(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riya-Atthangika-Magga),因为它由八个类别或部分组成,即:

    1. 正见(Right Understanding; Samma ditthi),
    2. 正志 / 正思惟(Right Thought; Samma sankappa),
    3. 正语(Right Speech; Samma vaca),
    4. 正业(Right Action; Samma kammanta),
    5. 正命(Right Livelihood; Samma ajiva),
    6. 正精进(Right Effort; Samma vayama),
    7. 正念(Right Mindfulness; Samma sati),
    8. 正定(Right Concentration; Samma samadhi)。

【禅世界注】:八正道第二部分,正志(Right Intention)还是正思惟(Right Thought),有不同的说法。按照维基百科,它也称正决心(samyak-sa?kalpa / sammā-sa?kappa),也可以被称为“正(确)思想”、“正志”或“正动机”。在这个因素中,修行者决心努力实现非暴力(ahimsa)并避免暴力和仇恨行为。它还包括出家、放弃世俗生活、走解脱觉悟之道的决心。

事实上,佛陀在四十五年里全身心投入的整个教义,都以某种方式涉及此道。他根据不同的人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理解和跟随他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言语来解释它。但散布在藏经里的数千则佛陀所说经的精髓却可以在八正道里找到。

不可认为此道的八个类别或部分应该按照上面通常列出的数字顺序依次遵循和修习实践。但它们应该尽可能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或多或少地同时发展。它们都是彼此互有关联的,互相帮助其它各部分的培养。

【禅世界注】:八正道不是指有“八条途径”,而是说一条解脱觉悟之道有八个部分或八个方面(Eightfold)。佛陀在一则经里曾说到八正道的八个方面的递进关系。然而它们是相互帮助的,不同修行者的个性也决定了不可能有绝对的次第。

这八个要素旨在促进和完善佛教修行和戒律的三个要点:(a) 道德操守(Ethical Conduct; Sila; 戒),(b) 精神训练(Mental Discipline; Samadhi; 定) 和 (c) 智慧(Wisdom; 般若; Panna; 慧)。(注1)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这三个方面来对此道的八部分进行分组和解释,将更有利于对此道的八部分作一种连贯和更好的理解。

道德操守(戒)建立在对一切众生的博爱和慈悲的广大理念之上,而佛陀的教导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者在关于佛教谈论和写作时,忘记了佛陀的教导的这一伟大理想,而只沉迷于枯燥的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歧义。佛陀“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的幸福,出于对此世界的慈悲” (bahujanahitaya bahujanasukhdya lokanu-kampaya)而传授他的教法。

根据佛教的说法,一个人要达到完美,他应该同等地发展两种品质:一方面是慈悲(karuna),另一方面是智慧(wisdom; panna; 般若)。这里慈悲代表爱、慈善、仁慈、宽容等情感方面的高尚品质,或心灵(heart)的诸品质,而智慧则代表理智的一面或心(mind)的诸品质。如果一个人只发展情感方面的而忽视理智方面的品质,一个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好心的傻瓜;而只发展理智方面的而忽视情感方面的品质可能会使一个人变成一个冷酷无情而对他人没有感情的智力者。因此一个人要想变得完美,就必须两者同等地发展。这就是佛教生活方式的目标:其中智慧和慈悲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我们稍后将看到的。

在以爱与慈悲为基础的道德操守(戒学)里,包含了八正道中的三个要素:正语、正业与正命。(八正道列表里的第三、四、五部分)。

正语是指 (1) 不说谎话, (2) 不说污蔑、诽谤以及可能导致个人或群体之间仇恨、敌意、分裂和不和的言论,(3) 不说苛刻、粗鲁、无礼、恶毒和辱骂的语言,以及(4) 不说无聊、无用和愚蠢的胡言乱语和流言蜚语。当一个人戒除这些错误形式和有害的言语时,他自然就必须说真话,必须使用友善和仁慈、愉快和温和、有意义和有用的言语。一个人说话不能粗枝大叶:说话要因时因地制宜。如果一个人不能说出一些有用的话,就应该保持“圣默(noble silence)”。

正业旨在促进合乎道义、体面荣誉和安详平静的行为。它告诫我们要戒除杀生、偷盗、不诚实的交易、不正当的性交,并且我们也应该帮助他人以正确的方式过上安详平静和体面荣誉的生活。

正命是指放弃以危害他人的职业为生,如军火和致命武器贸易、凶器、酗酒、毒药、杀害动物、欺骗等,而应该以一种体面荣誉的、无咎的、没有伤害他人的职业为生。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教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因为它规定了军火和致命武器贸易是一种邪恶和不公正的谋生手段。

八正道的这三个要素(正语、正业、正命)构成了伦理操守。应该认识到,佛教伦理和道德操守的目的是促进一种为了个人和社会两者的幸福与和谐的生活。这种道德操守被认为是所有高等精神成就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这个道德基础,就不可能有精神发展。

接下来是精神训练(定学),其中包括八正道的其他三个要素:即正精进、正念(或Attentiveness; 专注)和正定。(八正道列表中的第 6、7和8部分)。

正精进是指以活力意志 (1) 防止诸邪恶和不善的心状态生起,(2) 去除一个人内在已经生起的诸邪恶和不善的心状态的生起,和 (3) 产生、使尚未生起的诸良好和善的心状态生起,以及 (4) 发展并完善一个人内在已经出现的诸良好和善的心状态。

正念(或专注)就是勤奋地觉知(aware)、具念(mindful)和专注(attentive)于 (1) 诸身体活动(kaya),(2) 感觉或诸感受(vedana),(3) 诸心的活动(citta) 和 (4) 诸观念、思想、概念和事物(dhamma; 法)。专注于呼吸的练习(anapanasati; 安般念)是为了精神发展而与身体相关的众所周知的练习其中之一。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以培养与身体相关的专注,例如各种禅修模式。

对于诸感觉和诸感受,一个人应该清楚地觉知诸感受和诸感觉的所有形式,愉悦的、不愉悦的和中性的,以及它们如何在自己体内出现和消失。

对于诸心的活动,一个人应该觉知自己的心是否有贪欲、是否有嗔恨、是否有妄想痴迷、是散乱还是专注的等等。用这种方式一个人应该觉知所有心的活动,它们如何生起和消失。

对于诸观念、诸思想、诸概念和诸事物,应该知道它们的本质,它们如何出现和消失,它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被压制和摧毁的等等。精神培育或禅修的这四种形式在《四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中有详细说明(正念的设置)。(注2)

精神训练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要素是导致禅那(Dhjana)四个阶段的正定,通常称为出神或神游(trance or recueillement)。在禅那(Dhjana)第一阶段(第一禅; 初禅),若干强烈的欲望和某些不善的思想,如贪欲(sensuous lust)、恶意(ill-wil)l、倦怠(languor)、忧虑(worry)、掉举(restlessness)、怀疑(sceptical doubt)(五盖)等被抛弃,而保持若干喜悦和幸福的感受以及某些精神活动。在第二阶段(第二禅; 二禅),一切智力活动都被抑制,心的平静和“专一”得到发展,而喜悦和幸福的感受仍然得到保留。在第三阶段(第三禅; 三禅),喜受(一种活跃的感受)也消失了,而同时在具念舍(mindful equanimity; 具念的和好)之外,快乐的性质仍然存在。在禅那的第四阶段(第四禅; 四禅),所有的感觉,甚至快乐和不快乐、快乐和悲伤的感觉都消失了,只有纯粹的平静(equanimity; 舍支)和觉知(awareness)。

其余两个要素:正思惟与正见,构成智慧(慧学)。正思惟是指无私的放弃(selfless renunciation)或不执着的思想(detachment)、爱的思想和非暴力的思想。这些思想延伸到一切众生。

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是,在这里要注意,无私不执着、爱和非暴力的思想归类与智慧这一边。这清楚地表明,真正的智慧赋有这些崇高的品质,而所有自私欲、恶意、仇恨和暴力的思想都是一种智慧缺乏的结果 –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个人的、社会的还是政治的,都是如此。

正见是如实对事物的了知,而四圣谛正是如实解释诸事物的。因此正见最终归结为对四圣谛的了知。这种了知是看见终极实相(the Ultimate Reality)的最高智慧(the highest wisdom)。根据佛教的说法,了知有两种:我们通常所说的了知是知识,是一种积累的记忆,是根据某些给定的数据对某个主题的理性把握。这称为“相应地知道(事见)”(anubodha)。它不是很深刻。真正深刻的了知被称为“洞察”(pativedha; 理见),在其真实本质上看见一个事物,而不是看见其名字和标签。只有当心没有一切不清净并通过禅修得到充分发展时,这种洞察才有可能。

从对道谛的这一简短描述中,人们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修习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就是身、语、意的自律,自我发展,自我净化。它与信仰、祈祷、崇拜或仪式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含有任何通常称为“宗教性的”成分。这是一条凭借道德、精神和理性的完善而通往实现终极实相、通往完全自由、快乐和祥和平静之道。

在那些佛教国家里,宗教场合都有古朴而优美的习俗和仪式。它们与真正的大道(the real Path)没有什么关系。但它们在满足某些宗教情感和那些对教义理解较浅的人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逐渐走上此大道(the Path)方面有其价值。

关于四圣谛,我们要履行四种职责:第一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生命的本质,它的痛苦,它的若干悲伤和喜悦(sorrows and joys),它的不圆满和不满足(imperfection and unsatisfactoriness),它的无常和非实质性(impermanence and insubstantiality)。对此,我们的职责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实而清楚、完整地理解它(parihnejja)。

第二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的根源,即贪欲(lust; 原文作desire, 欲望)、“渴求(thirst)”,由所有其他的激情、烦恼染污和不清净(passions, defilements and impurities)所伴随。仅仅了解这一事实是不够的。这里我们的职责是丢弃它、消除它、摧毁它和根除它(pahatabba)。

第三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的息灭、涅槃(Nirvana)、绝对真理(the Absolute Truth)、终极(究竟)实相(the Ultimate Reality)。这里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证悟实现(realize)它(sacchikatabba)。

第四圣谛是导向涅槃的证悟实现之道。一种仅仅此大道(the Path)的知识,无论多么完整,都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职责是遵循它并坚持它(bhavetaba)。(注4)


卷一前言、作者序言、佛陀、第一章 佛教的心态、第二章 四圣谛之第一圣谛:苦、第三章 第二圣谛:集、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

卷二第五章 第四圣谛:道、第六章 无灵魂的教义

卷三第七章 禅修或精神培养、第八章 佛陀的教导和当今世界

卷四精选经典文本、缩写、精选参考书目、词汇表、索引


【免责声明】【版权协议】【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 PDF EPUB电子书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