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

禅世界是一个独立的、非政治的和非营利的佛法修学机构,是一个供同修交流和砥砺的平台。我们使用先进网络技术,以开发修行者个人化、社区化和智能化的交互虚拟世界为目标,长期为此时此地的修行者服务。禅世界网页:chanworld.org
正文

对正念和正念禅修的完整认识

(2023-01-02 10:04:19) 下一个

对正念和正念禅修的完整认识

梅塔

2022年9月18日


        念(Mindfulness)或者说具念的概念,在当代社会里人们使用很多。这除了得力于上座部佛教禅修如内观的方兴未艾外,还要感谢现代心理认知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所谓正念禅修、正念治疗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一时间,各种打着灵修或禅修旗号的“修行”从纽约曼哈顿到中国深圳变成了十分流行的显学。念或正念在各种场合不加区分地彼此替换应用,让人以为心理学家提倡的“正念”与佛教毫无关系,或者给人以佛教意义上的禅修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潮流的假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念和禅修等种种事物的混淆。

        禅修是很多宗教里的修行方法,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道教各宗派自不必说,甚至基督教,按照法心尊者的说法,在某些教派的祷告和观想中也有形式不同的禅修。与心理治疗里正念禅修其目的是让患者脱离焦虑、抑郁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同,宗教或修行团体如瑜伽派里的禅修大多是为了梵我合一、与上帝同在、与神一体、身心统一或者进入禅定的高深“境界”的目标。法心尊者提到了所谓“瑜伽八支”,认为所有与佛陀所教导的八正道不同的其他宗教或修行团体所采用的禅修方法都可或多或少归纳其中。八支分法瑜伽,也叫做Ashtanga瑜伽,由帕坦伽利大师在《瑜伽经》中提出了瑜伽的八分支,也可以说是瑜伽修习的八个步骤,包括:

“1、制戒(Yama); 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自制。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

2、内制(Niyama),指为改善内心环境,每天实际应做到的行为规范。包括纯净、自足、自律、内省和向神的臣服。

3、体式(Asana),指让人感觉舒适并能长久保持的身体姿势。体式给身体带来健康和轻盈,稳定的体式也可以带来我们内心和精神的宁静。

4、呼吸控制(Pranayama),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主要包括对吸气、呼气、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停顿(内悬息)、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的控制(外悬息)。

5、制感(Pratyahara),指通过控制感官,使练习者从对外关注转移到向内在专注的状态。

6、专注(Dharana),指意识集中在一点,大脑不再波动,而是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是进入冥想的初始步骤。

7、冥想(Dhyana),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并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

8、入定(三摩地(Samadhi)),在入定的阶段,不再有具体的冥想对象,而是意识进入到空灵的状态。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心灵隐藏的力量被逐渐开启,体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

        当一位佛法修行人在这里看到看到瑜伽八支与佛法一些字面上相同的术语如“戒”、“克制”、“呼吸”、“专注”、“宁静”、“一境性”、“冥想”、“三摩地”和“智慧”等时,是否会感到十分惊讶和困惑呢?事实上,这些概念来自印欧民族古老的修行传统,那时古印度宗教如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都借用这些共同的词汇和方法,然后进行自己不同的阐释。随着修行传统的继承和演化,禅修方法流布到各种后起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中国的道教当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耶稣对门徒的教导中体现所谓的“禅意”和“智慧”之时,那不过是古人类或古印度的思想和观念在后世人们的宗教反思中灵光乍现而已。

        思想观念在不同地理区域和人群中流转的直接后果,可能逐渐使得相同概念、名辞具有差别很大或完全不同的内涵。就象“念”这一术语,巴利語为sati,是指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修行者将思想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的观察它,就称为念。

        然而佛教中的正念,却不可与其他宗教或修行中的念相混淆。佛陀在原始教典里明确地将佛法里的正念定义为包括身、受、心、法念和其觉知(正知;full awareness)及其相应禅修方法的四念处。佛陀在《长部》之《大念处经》(DN.22)里说到:

“比丘们!这是单向直接之道,使众生清净,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the right path),实现涅槃,这就是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在身当中观察思考此身(the body),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他住于在诸受当中观察思考诸受(feelings),热忱、清楚地理解,具念,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他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心(mind),热忱、清楚地理解,具念,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mind-objects; 诸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精神对象,热忱、清楚地理解,具念,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

        显然,佛陀对正念作了清晰的描述,直接指出正念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 而正道,就是中道,即八正道,佛陀在其他经典中明确地作此宣告。

        是的,佛陀亲口告诉我们,佛法中的正念,与“正念禅修”等瑜伽八支框架下的念不同,而与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即烦恼痛苦的去除和解脱一致。一位佛法修学者,当用这个尺子去衡量某些禅修方法是否在修习正念时,将会有一个清楚的标准和判断,而不会被那些似是而非的指导所迷惑。

        在《中部》第117经《大四十经》里,佛陀阐释了修习圣正定的支持和要求因素,八正道的八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及另外两正支(正智(Right Knowledge)和正解脱(Right Liberation))。他用一种新颖的方法把十支从正确(right)和错误(wrong)、世间(worldly)和超越世间(圣(Noble))等方面加以说明,形成四十支组合,深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见作为统领和先行因素,贯穿于所有的修行支。即如果没有世间正见(相信因果法则等)和超越世间正见(智慧、无烦恼和拥有圣道等),其他道支在修学的过程中必入邪道。比如正定,如果不以解脱痛苦的正见为先导,无论达到什么样的禅定境界,一个人都可能会执取和沉迷那个境界,并在离开那个境界时可能仍然会有烦恼和渴爱引发的痛苦。而且八正道里的正见、正念以及正精进要反复地渗透在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等的修习当中:

“一个人努力于舍弃邪见…邪命和进入正见…正命 – 这是其正精进(right effort)。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舍弃邪见…邪命,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进入于正见…正命:这是其正念。于是这三种状态(法)围绕正见…正命运转,即正见、正精进和正念。

        不是吗?正见相当于驾驶员,正精进相当于策动和激发,否则正见很难保持。而正念,才可激发正精进。在现实生活中,明明认识了道理(正见),但在修行中常有有乏力感,知道而做不到,因此需要正精进这样一种策动来激发正见。如果没有正念,则无法持续保持正道,维持修行道路的方向,正精进无法持久而正见变得懈怠。在佛教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修行几十年的“老参”和“老修”,耳熟能详“痛苦”、“无我”、“因果”、“空性”、“自性”、“佛性”等种种概念,熟练地引用佛教经典、学者著作和其他宗教的种种方法,可是自身无法找到修行的如实和得力之道(如八正道禅修),长期在自己臆想的世界和各宗派的法门里打转和迁流,迟迟无法体验禅修的喜悦和利益。可惜之余,回到佛陀的亲自教导,切实了解正见、正念和正见对佛法里正念禅修,即佛陀创立的不共其他宗教和瑜伽八支禅修体系的在四念处禅修的作用和影响,真正充满正念地禅修,让禅修落到实处,产生可以实证的利益,不是应该立刻去实践的吗?

        在《大四十经》中,佛陀说到正十支的递进关系:

“正见先行。那么,正见如何先行呢?在一个有正见的人当中,正志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志的人当中,正语会产生;在一个有正语的人当中,正业会产生;在一个有正业的人当中,正命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命的人当中,正精进会产生;在一个有正精进的人当中,正念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念的人当中,正定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定的人当中,正智(正知识)会产生;在一个有正智的人当中,正解脱会产生。如是,比丘们!在高等修学(higher training; 增上学)中的弟子之道拥有八支,而阿罗汉拥有十支。”

        递进,并不意味着一个修行人只能按次序来修习。事实上,佛陀在获得解脱觉悟达到涅槃之后,他仍然不懈地进行正念禅修,涉及正十支的所有方面。已经解脱觉悟的阿罗汉“拥有”包含八正道支的“十支”,这就告诉我们,对很多轻视原始佛说的修行人来说,十支不是可有可无的修行基础或者可以被忽视的修行之道。没有对八正道的不断了知和修行,一个人甚至谈不上有佛法修学,更谈不上走在佛法修学之道上。无论你在灵修、瑜伽训练上身姿多奇特、催眠多深入、观想多神秘、定境多高超,那些与佛法修学目的无关的东西、造作和修行,都与佛法里的正念禅修的核心无关而可能成为修行的障碍。当某些打着佛法旗号的禅修大师要你自我洗脑观想神秘的符号,追求身受心法之外的超自然的境界,摆出奇奇怪怪的甚至有伤身体的姿势,甚至宣说灵肉结合和精神折磨,并且宣称非如此而无法禅修之时,你就要提高警惕免入邪道,因为这与佛陀所创立的正念禅修是不相容的。

        八正道里的正念,或者说四念处,在《长部》、《中部》和《相应部》中的诸念处经里都有反复和详细的阐释。

        脱离八正道的所谓“正念禅修”,可以是有心理学和认知学基础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在疾病治疗上自有其功效和意义,它但不是佛法修学所倡导的佛教意义上“正念禅修”。

        在各种瑜伽八支训练中所强调的专注、定和观察等,也许可以在技术上帮助佛法修学里某一方法的开展。可是一位佛法修学者为何不直接去修习在原始经典里描述,或遵循佛法正见、正念和正精进相互关系的正派禅修老师的指导呢?

        至于想在高超禅修中开发神通,以神奇观想自我催眠和洗脑他人,大肆宣扬色声香味触法的幻象的所谓修行,与通过麻醉剂获得极度快感和达到欲仙欲死的境界的追求本质一致,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的行为中吸食精神毒品。

        正念和佛法里的正念禅修,面向痛苦的解脱,包含在八正道的框架之下。而八正道就是佛陀基于苦、集、灭、道四圣谛核心框架里的修行中道。

 

作者投稿禅世界m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