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尘封家事(四):舌战市长/离奇身亡

(2024-06-10 06:01:46) 下一个

【1】

外婆与第一任丈夫王爷爷的相识,是通过她女子师范的同窗好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王叔振和她的丈夫介绍的。

王叔振(原名王淑贞)家是三原县的大户,她们兄妹几人及配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与外婆关系密切。大哥王霆轩当过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大嫂梁凤笙,就是前文提到了的,外婆在女模时的管理员;五哥王君毅毕业于北京大学,进步组织共进社的成员,曾任西安市市长秘书,五嫂焦毓英也是外婆女师的同窗好友。王叔振、焦毓英和外婆当时合称女师三才女。王叔振的丈夫刘伯坚是中共早期党员,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应邀在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担任总政治部副部长。夫妇二人于1930年秋,奉命去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担任领导职务。

王爷爷名叫王瑞轩,生于1896年。1915年到1919年就读于陕西省甲种工业学校(三原),毕业后被省实业厅保送至南通纺织高等学校学习(1920年-1924年)。南通纺织高等学校,后改名南通纺织大学、南通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迁往上海,先后易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从南通毕业后回陕,由于当时军阀连年混战,不得已弃工从教,先后在西安的几所中学当英文和数学教员。

王爷爷与王叔振的六哥王廷佐,是南通纺织高等学校的同学。由于这几层关系,王叔振就介绍他们认识了。那是1924年的秋天,外婆在女师的学业即将完成。

孩子们后来问外婆:你们算是自由恋爱吗?外婆回答:当然是啦。王叔振介绍我们认识时说,你们都是我的好友,相互了解了解吧。他们初次见面,王爷爷就开诚布公地说,自己结过婚,并有一个4岁的孩子,妻子在孩子未满月时就病逝了。由于王叔振之前没提过此事,外婆闻听有些吃惊,但随即认为面前的这个男青年很坦诚,反倒多了份好感。王爷爷那时候对他们之间的相处是很上心的,不顾路途遥远,经常骑个自行车,从早慈巷到书院门来找外婆。开始太姥爷不看好这门亲事:王爷爷年长外婆九岁、有过婚史、还有孩子拖累。但太婆一如既往地支持女儿:宁愿男大十,也不愿女大一 ,女孩比男孩成熟早;我嫁给你父亲时,他也是带个孩子,比我大十几年。相处一段时间后,外婆确实对王爷爷挺满意的:两个人在性格上互补;王爷爷聪明稳重、寡言但很有内涵,从不在人面前过度张扬;每次见了太婆太姥爷彬彬有礼的,很讨二老的喜欢。

当年他们的约会也很浪漫:教授英语。通过学习,外婆不但能念、会讲,还能用英文写信,词汇量也很大,这些都是王爷爷的功劳。外婆愈加对王爷爷崇拜起来,觉得他像个大哥哥,遇事很有主见。他们之间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王家对这门亲事非常重视。王爷爷的哥哥(二爷)当时做生意,有一些积蓄。他对弟弟的婚事一直记挂在心,如今看到他找到这么一个有知识有文化、各方面条件都很满意的配偶,自然相当高兴。所以王家拿出了比较丰厚的聘礼。婚礼于1925年5月,在西安民众教育馆(亮宝楼)举行。婚礼很隆重,外婆女师的同学都参加了。婚后他们在早慈巷暂住,那里靠近王爷爷教书的学校。同时把那笔聘礼钱用到了大吉厂25号院的修缮工程上。完工后,他们搬进了厦房。

【2】

王爷爷先后在省一中、三中以及成德中学教书,这几所学校当时是进步青年聚集的地方,解放后西安的几任市长书记都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

1928年10月,王爷爷因从事地下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捕地点就是大吉厂巷25号院,这里当时是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同时被捕的还有党组织负责人黄平,以及朱茂青、张汉三等人。抓捕的那天晚上,周围几个街道都戒严了,军警们没有走正门,是从邻居家的房屋顶上跳进院子的。捣毁共党联络站算是大事件,当时的报纸都有报道。

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以共党罪名被捕的人,随时都有掉头的危险。家里人非常着急,四下托人,营救无果;被抓人的家属还时常上门闹事:怪吴家招的房客,让他们受了牵连。在这危难之时,外婆毅然放下只有一岁、尚在怀里吃奶的大姨,挺身而出:豁出去了,去找萧振赢。

萧振赢时任西安市市长,与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都是冯玉祥西北军的部属。外婆在市政府门前,当街拦住了正在驶出大门的市长专车,一群士兵端着枪围拢上来。萧惊讶地打量着立在车前的这个有胆有识的弱女子,产生了恻隐之心,于是喝退卫兵,带着外婆,返回了办公室。面对市长,外婆毫无畏惧,据理力争:你们说我的丈夫是共党,有什么证据?他是学工科的,由于战争持续不断,无法实业救国,不得已当了教师。现在几个中学教授英语数学,英语数学与政治有什么关联?如何能革命?一介武夫的萧市长,阅人无数,却从未见过如此能言善辩的奇女子,听着听着居然频频点头,后来甚至同外婆聊起了家常。猜想当时冯玉祥与老蒋面和心不和,他的部队在执行清党政策时会打折扣,最终箫市长大笔一挥、签署命令,将被捕的这几个人,以“共党嫌犯”之名全部假释。

外婆说,这件事之后,周围的人见了她这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子,都会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吴先生。

1929年1月,外婆去接王爷爷出狱。看到瘦弱不堪的丈夫戴着手铐脚镣从里面出来,狱卒当着自己的面,打开这些沉重的枷锁,积压了3个多月的泪水终于涌了出来。

【3】

王爷爷出狱后,身体羸弱;时值陕西大旱,八百里秦川秋夏两季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加上身背‘嫌疑犯’的罪名,没有学校敢聘,于是在家闲赋了一年半。这段时间他们夫妻朝夕相处,共度难关,感情进一步升温。外婆是个急性子,遇事容易急躁。每当这个时候,沉稳的王爷爷总是不吱声。过后再同外婆讲道理,劝她遇事要多思考。在王爷爷的影响下,外婆的性格也慢慢改变了许多,当年被封的‘女王’ 称号,逐渐被大家淡忘了。王爷爷从不大声讲话,连大姨的奶妈都知道:如果王先生声音高了,那一定是在念洋文。王爷爷每天很有规律地坚持学习,读书之余还帮着做些家务,陕西男性这方面通常都不擅长。家里人对王爷爷当年打扫院落的细节印象深刻:一丝不苟、一板一眼,不放过任何边边角角。太姥爷对女婿的所做所为,看着眼里喜在心上,常私下对太婆说:你以后只能依靠好女儿好女婿了;儿子懦弱,靠不住的。

1929年的这次大饥荒同1926年的二虎守长安(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达八个月之久),是近代史上西安人遭受的两次最大的劫难,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对此也着墨颇多。帮助家里人度过难关的最大功臣是太婆。太婆非常勤劳,一年四季腊肉咸鸡蛋等腌制品不断。有时乡下亲戚送来的一些蔬菜鸡蛋等农产品,她也会量入为出。正是太婆在食物方面的精打细算,家里人虽然那时也只能吃上七分饱,但平安地挺过了灾年。那段艰难的日子,太婆做饭的时间只能选在早上天还没亮和晚上天已黑透。白天家里是断不敢冒炊烟的,因为周围的饥民太多了。

大难之后,终于迎来转机:王爷爷于1930年8月赴汉中,到省立第五师范任数学教员;在西师附小任教的外婆,被选入陕西小学教师考察团,赴江浙一带考察学习。外婆后来回忆说,这段时光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俩人书信不断:从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安到陕西南部的汉中,要翻越秦岭,步行十多天,王爷爷的信中讲述了一路的风土人情;首次出远门的外婆,则不顾舟车劳顿,不断鸿雁传书,道出江南水乡的新奇见闻。

1931年的春节,王爷爷忙于工作,没有回来。他托人带回了薪水和一些土特产,家书中言称,工作身体一切都好,并恭祝二老及全家健康平安。此时他知道,俩人的第二个孩子就要降生了,信中特别叮嘱爱妻保重身体。家人都很开心,给他捎去一些衣物及其他生活用品。时隔不久的农历三月中旬,惊人的消息突然传来:王爷爷因病去世了!

当时婴儿出生刚三天,详情不敢告诉外婆。她的同学刘韵秋每天过来帮着照顾孩子,刘婆婆眼睛总是红肿着,只能对外婆谎称,自己得了眼病。一个月后,外婆得知了噩耗,顿时没有了奶水。婴儿哇哇大哭,外婆以泪洗面。这个从未见过自己亲生父亲的可怜孩子,就是我的母亲。

外婆一直对王爷爷的突然离世心存疑惑:身体一直很好的丈夫得了什么病?据三姨回忆:大约是1962年,王爷爷的生前好友雷五斋和何寓础,作为老干部,来到省医院体检。雷特意找到三姨,说:我是你两个父亲的好朋友。他们两个谈话时,三姨听到了只言片语:瑞轩当时背部伤势严重,无法躺平,情形很惨。最后在庙里照了两张像:一张是扶起来照的,一张是去世后照的。没敢告诉凌霄实情,她们孤儿寡母那些年真不容易。回到家,三姨把此事告诉了外婆,问为什么不彻查此事。外婆叹了口气:雷伯伯一定是把你当成你的二姐了。他是当时事件的见证人,丧事也是他一手经办的,有些事情他一定是隐瞒了。人已故去几十年了,再去追究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4】

实际上王爷爷的生平及死因,谜一样地一直困扰着家人。不是不想探明真相,而是在那些纷乱的年月,人人自危,调查之事自然无法付诸实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已离休的舅舅责成表哥表姐们,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馆藏资料,走访了众多的当事人,有关王爷爷事情的真相终于渐渐付出水面。

2009年回国探亲,从“丹心照日月”这本表哥表姐为纪念舅舅编写的书里,之前毫不知情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有关王爷爷的信息。下面这张是他的早年照片,相貌神态与舅舅家的六哥太像了!

书中“先父王瑞轩传略” 、“忆爸爸” 、“怀念爷爷奶奶” 、“纪念王瑞轩诞辰一百零六年活动纪实”等文章,以文字形式将王爷爷的轮廓投射到了我的大脑里。

2021年,网易、新浪等媒体刊登了五哥撰写的一篇文章:“革命未成身先死,壮志未酬志犹存---记安康起义总指挥王瑞轩”,彻底解开了有关王爷爷的谜团。

1924年7月,王瑞轩从南通大学毕业后,经同学郑南宣的引荐,来到上海结识了时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上海大学教授,早期中共领导人的恽代英,恽委托王瑞轩回陕西开展革命工作。1930年8月,王瑞轩作为陕西省委特派员,与省委秘书长梁益堂一起到汉中重建中共陕南特委,公开身份是省立五师教员。1931年4月,身为安康起义总指挥的王瑞轩,在策划国民党安康靖绥司令张飞生部暴动时, 被暗害。

亲人的突然离世,无论何种原因,在家人心灵上造成的创伤,短时间内是无法愈合的。外婆家里当年有个红色的写字台,两侧的抽屉里全放的是王爷爷的书,绿色硬皮精装版的,都是英文。外婆不许孩子们拉开抽屉乱动。外婆更珍贵的物件是一个绿绒布箱子,母亲她们几个偷偷打开过。里面放的有王爷爷的衣服、画、照片,还有夫妇之间来往的许多信件。王爷爷的字体很特别,是一种细长的直棍棍形状,像是左手写的。母亲常常一边看着亲生父亲的遗物,一边默默地流泪。

外婆在自己不开心时,特别是王爷爷留下的三个孩子有什么事的时候,总会在夜里打开那个箱子。夜深人静时,外婆拿着王爷爷照片独自抽泣的身影,在孩子们脑海里印记深刻。

王爷爷的去世对外婆打击太大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8)
评论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收到,恭候!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枫雪兄,QQH。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烈士后代谈不上,查明王爷爷的死因只是为了了却家人多年来的心愿,官方没有参与。
表哥他们走访当事人时,有人就直接称外婆是关中奇女子!
将这个系列写成一部小说?禾儿的这个建议非常好!真的可以尝试一下,先将某些片段改成短篇小说试试水,多谢提醒!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原来枫雪的母亲是烈士后代呀。外婆能够把丈夫救出来,三分靠运气,碰到了萧振赢这样的同情进步青年的市长,七分靠的是她的能力,思辨能力、口才表达能力、与人共情的沟通能力,甚至气质风度等等,她一定都是卓越超群的!你外婆真是个气冲云霄的奇女子啊,枫雪写得真棒!真的可以考虑把外婆系列写成一部小说呢。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外婆女师的许多同学都是家里包办,嫁给了达官贵人,结局大多令人唏嘘。外婆选择自由恋爱,当年很不容易。
多谢王妃驻足、点评!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王爷爷当年英文很好,曾在大学英语讲演比赛中荣获第二名。他去世时只有35岁,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孩子,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外婆当街拦截市长专车,救出被捕人员,被朋友及家人称之壮举!萧市长还是比较同情进步青年的,曾因屡次违反冯玉祥的“反共清党”令,差点被冯枪毙。
非常感谢水星兄的美言鼓励!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那个年代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自由恋爱结婚非常难得,你的外婆十分开明,超越时代。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枫雪兄家族里的老人们真是不得了,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个个都是那么出众。王爷爷胆识过人,才华出众,英文又好,没有看到自己女儿出生就去世了,令人扼腕叹息!外婆也是烈女一个,居然敢去拦市长的座车,而且还毫不畏惧据理力争,居然得到了市长的同情,让王爷爷获得自由,放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枫雪兄好家谱,大赞!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杜鹃盛开' 的评论 : 王爷爷的照片以及他的生平,包括名字,我是2009年之后才陆续看到和了解到,以前从未听母亲提及。
写这个系列也确实查阅了一些有关西安的史料。
非常感谢杜鹃的美言鼓励!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非常感谢博友的驻足、点评!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非常感谢菲儿的美言鼓励!
这个系列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为的是尽量使家人满意。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我知道这种文章关注的人不多,但暖师姐总是认真读文、走心点评,非常感动!
陕西人通常称外祖父:姥爷或外公。不知为什么家里我们这一辈都称母亲的继父:“爷爷”。为了区分两个外祖父,这个系列提及爷爷时,前面会加上姓。
好文笔谈不上,这个系列写得很认真,确实属实。因为写文的初衷不是发博文,原文是以三姨的口气写的,题目“讲妈妈那过去的事情”,准备印刷成册,给家人留纪念。
杜鹃盛开 回复 悄悄话 珍贵的照片,王爷爷风流倜傥。枫雪的家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写版。你外婆一代才女,有胆有识,令人钦佩!枫雪才子好文笔!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那个年代搞革命的人是有理想有正义感的人,虽然现在看来是走错了路,就个人本身来说还是值得尊敬的。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1

“外婆真是侠女柔情的传奇女子,自由恋爱,当街拦车,敢做敢当,有才有情,才有“吴先生”的尊称。王爷爷(陕西人不叫外公吗,还是一种尊称?)的牺牲给外婆的生活抹上一层阴影,也可怜你母亲,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外婆一定再嫁了,期待更多的故事!”

赞枫雪的文字,记录,才情, 大手笔!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外婆真是侠女柔情的传奇女子,自由恋爱,当街拦车,敢做敢当,有才有情,才有“吴先生”的尊称。王爷爷(陕西人不叫外公吗,还是一种尊称?)的牺牲给外婆的生活抹上一层阴影,也可怜你母亲,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外婆一定再嫁了,期待更多的故事!
枫兄写得好啊,呕心沥血之作,写得极认真,没有一个错字,加上好文笔,让人为外婆/爷爷,太爷/太婆的故事动容!
枫雪故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多谢葱姐姐读帖点评!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血泪斑斑啊!疯丫头的家族史应是又一部《白鹿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