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日本人怎样阅读中国古诗文?
宇中一尘
历史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入日本,由于中日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日本人为了用日语阅读,创造出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办法,把汉文转写成古日文,叫做 “書き下ろす”,这和通常所说的翻译不尽相同(下述),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转写(例如拼音,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但是转写只顾及声音,“書き下ろす”则注重意思。由于找不到完全合适的说法,我用转写指代“書き下ろす”。下面首先介绍 历史文化背景和“書き下ろす”的基本规则,然后以长恨歌前两句为例,逐字逐句详细说明。
文化背景
由于中日两国密切的文化交流,日本不仅吸收了汉字,还吸收了中国人的思想。以长恨歌第一句为例,“倾国”指代美女,这个概念传入日本,日本人也可以理解,不需要翻译,看到汉字就明了其意。比较英文翻译,有人译为topple an empire,属于直译,英美人可能不解其意。于是有人译为beauty,不管哪种翻译,都需要做出一番思考,不如日文转写方便。
再比如,中文的“重色”的“色”包含颜色、女色,日语也相同,所以日文可以直接转写。但是翻译成英语,绝对不能说color,因为这个词没有女色的意思。很多人翻译成woman、beauty、love,不管怎么翻译,翻译者都需要认真考虑。
中日文化的相似之处,为日本人转写汉文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就可以把汉文转写成日文。
基本规则
为了节约大家时间,这里主要讲两点。第一,日语中汉字的发音。分为两种,一种模仿古汉语发音,叫做音读,例如,水读作Sui,类似于中国方言读音。第二种,按照日语固有发音,例如,水读作Mizu。日语没有声调,音节结构简单,为了区别意义,词汇基本上都是是多音节,和汉语词汇发音明显不同。
综上,一个汉字有两套发音,根据情况决定用哪一种。
第二,日语的句子结构与汉语不同,宾语在谓语前。因此,进行 “書き下ろす”,必须把汉语中的词序颠倒过来,从而符合日语习惯。日语中,宾语和谓语之间还要加入助词を,表示动宾结构,读者一望而知。
长恨歌
为了简明扼要,只讲前两句。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日文:为了方便懂日语的朋友,汉字词汇标出了送假名。
漢皇色を重んじて傾国を思ふ
御宇多年求むれども得ず
首先,长恨歌三字用音读读出,分别是chou,gon,ka。这是惯常做法,听起来像中国方言。
第一句,汉皇二字用音读读出,发音是kankou,细心的读者一眼可以看出,汉语的H到日语中变成了k,至于其他变化,也是有规律的,这里不赘述。
接下来,汉语原文的“重色”到日语中次序颠倒,中间还加上了表示动宾结构的助词を。至于发音,色读作iro,重读作omo,后面的假名读作njite。
思倾国也颠倒词序,变成倾国思,中间夹上动宾结构的助词を。再看发音,倾国按照音读,读作keikoku,思读作omo,后面的假名读作fu。
这样,第一句话完整读下来,就是
Kankou irowo omonjite keikouwo omofu
以上为注音,实际发音有细微差异,wo 读作o, fu 读作u。
类似地,第二句用日语读出,如下:
Gyou tanen motomuredomo ezu
其中,有的词汇用音读,类似古代汉语,有的用日语固有发音读出,与汉语完全不同。你能看出哪些是汉语读音吗?
说明
这种转写文本,日语叫做 “書き下ろし文”,和现代日语不同。如果用现代日语解释,就叫做翻译。也就是说,日本人阅读中国古典,有三种版本:
原文(汉文):没有汉语常识的人阅读有一定困难。
書き下ろし文:用古日语转写,比较晦涩。
现代日语翻译:面向大众,包括学生。
长恨歌长期是日本高中“国语”教材,普通日本人都会用“書き下ろし文”背诵。
“書き下ろし文”的特点
“書き下ろし文”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用古日文逐字逐句对应汉文,这一点类似用英语单词逐字翻译汉语。另一方面,由于汉文、日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转写时几乎可以照搬照抄:名词原封不动,动词只要安上对应的词汇就可以了。因此,转写过程非常机械,只要掌握基本规则就可以了。从结果来看,不同的人,转写的结果都基本相同。
转写与翻译
汉日转写和英汉翻译不同,因为英汉文化差异较大,翻译的过程需要重新创作,结果是,不同的译者,译文不同。不妨比较前两句英译的不同文本:
1.
The Emperor of China longed for a beauty able to topple the empire.
Despite many years of reign he could not fulfill his desire.
2.
The emperor of Han preferred women over his land,
He sought out beauties with all his might but remained unsatisfied.
3.
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
4
The emperor of China was obsessed with love, craving for a woman of peerless beauty.
Having been on the throne for many years, the emperor, however, failed to find such a beauty.
其他译文还有很多,仅从上面就可以看出,不同的译者加工、处理的手法不同,虽然都保留了原文的基本含义,但是文字和内涵都有相当大的差别。反观欧洲语言文学作品的英译,例如《圣经》(拉丁文)的不同英译,则高度一致。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古典作品,用日文转写是可能的,用英文转写不大可能,连翻译也是困难的。
结语
日本人朗读中国古典诗文,和汉语完全不同,一般的中国人听起来如听天书,但是懂日语的人听起来,就能听出其中夹杂着汉语词汇,汉和两种语言相映成趣。另外,日本人吸收中国文化时,把它和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在朝鲜、越南也能看到。应该说,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现代亚洲多个民族共享,并非现代中国人独有,类似于英美人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