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琴瑟之瑟

(2022-11-20 16:04:50) 下一个

这里要说的是乐器瑟。它失传已久,无人识得真面目。看百度上介绍,说的有鼻子有眼,好像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连维基百科所记载的各类知识都不可全信,不是权威解释,一个百度又有几斤份量呢!所以我还是说说自己想了很久的这个问题,瑟可能不是目前所认为的那个样式。过去公认的说法是这样,瑟比古琴要长一些,弦25跟,两端方型。对于瑟的介绍文字不多,就这些,图片只能看到两三副,再搜索视频演奏的资料,看到复制出的瑟和琴没有多大区别,放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存在感,和它本身在乐器谱系上的地位不符。现代制作的瑟,其音色没有什么不同,特异之处,要说琴瑟和鸣,更是谈不上。

我认为,瑟可能与现在的木琴制式相似,是一种敲击乐器。诗经上说到鼓瑟鼓琴鼓簧,有奏乐之意,可能也有敲击之意。木琴现在只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和地方曲艺中,东南亚各国也保留着木琴艺术,而且给予其很高的待遇,重要的典礼必然要演奏这些传统乐器。就这一点讲,可以匹敌瑟在先秦以前的地位。那时的国家大典必然要弄乐鼓瑟,以饷神明。而现在制作的瑟可能只是古琴的一种样式,还是属于琴的一种。

 

在甲骨文中,一个字从象形和会意的法则上反向推敲,从字的笔画看它表示的意思,作为名词,它怎么简化一个物象,把实物抽象成一个个符号。有人说琴瑟两字其上半部分偏旁是这样的这只是楷书的写法,之前的篆书写的就不一样。甲骨文的写法也不一样,琴上边两个王,说文解字阐述为琴弦,臻柱的布局,可以这样讲。但是瑟字上边有时写为丰字,有时又写成聿字上面一半。再说琴瑟两字一样就说不通了,字形不同,说明两种实物也不一样。篆书上的瑟字,上部是斜写的聿,看似表示罄,就是悬挂起来的石片。丰字头若表示琴弦的排列,它两端是断开的,和琴上部的王字头不同,丰字反应出的“琴弦”,可能就是像木琴一样是悬空的。

瑟字下半部分是必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必是一个勺子把,就是斯南那样子,定出四方四维的方位。长柄的金属勺子,代替了敲击玉片的木槌。金玉良缘,可以说成这种合鸣的感觉吗?那种珠玉散落,水滴叮咚的音色,只有这样的乐器能鼓噪出来。

 

有一处解释说,瑟有宝瑟,锦瑟等种类,宝瑟是镶嵌玉石的瑟。那要是镶嵌着黄金叫什么。当然上古时代把玉看得比金银要高贵。不想过是把玉石片装在瑟上做发音片吗?汉代以前的玉石,高档者都是和田玉,其密度在7以上,硬度也很高。此玻璃还要硬。我们敲击瓦片都会有沉闷的声音,敲击玻璃会有悦耳的音调,和田玉做发音装置,音色可能要更好。

过去的古墓,特别是秦汉以前的贵族墓葬都会出土大量玉片。玉圭,玉璋,玉璜,有的做祭祀用,有的佩戴。特别是玉璜,大都有两个小孔。用于悬挂。怎么没有想过它可以作为乐器使用呢?

再说琴瑟都是用高档木料制作,桐,檀之类,不同形制会发出特有的音色。再看看鼎,从商代开始始,青铜铸造技术日渐成熟。铜器也越来越大。作为炊具,鼎是最主要的,后来又演变成了礼器,专门用于祭祀,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能不能做乐器的共鸣箱呢,我看是可以的。有一句话说,钟鸣鼎食之家。按张爱玲的拆字法,也能念成:钟,鸣鼎,食也。鼎是炊具,做饭煮肉用。拿鼎吃饭,难道贵族像猪一样的饭量吗,见过农村的猪槽吗?除非是青铜铸造的,鼎和猪槽作用是一样的,一者为猪一者为人。奏乐佐餐,歌舞升平,贵族王侯的生活。鼎放在地面上,不发出铜钟的声音,但是做为一个乐器的组成部分,做基座或共鸣腔,可以提高音调,改善音色。有学者得出结论,最先的鼎是有盖子的,毕竟要煮食物,掉进去几个蟑螂飞翼就不象话了,这个盖子也是推断,没有见过,后来做为礼器,自然不用盖子,插几柱香,焚烧羔羊牛头。

鼎的甲骨文自然是象形字,下半部就描绘了鼎的样子,上边的偏旁是目,这怎么理解呢,盖子还是烤肉的网子。不管什么,鼎上面是有一个网状的物体,可能就是表示象木琴那样的乐器。这样讲,就有点“有眼不识君”的意味了。

 

目前存世的瑟只有三几件,马王堆汉墓出土一件,曾侯乙墓出土完好的瑟一件,据说台南的孔庙里也有一件。考古学家是通过资料图谱对比,认为这些是瑟。实物上面可没有写着“我是瑟”

 

不过好像前朝留存的古书上有记载,瑟的制式和曲谱。那过去考古学上对瑟的叙述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只要不是一个对考古界先入为主的“逼供法”,夏朝的断代就是如此。我也不能肯定如上所述可否说得通,权当笑谈。

即便木琴和瑟不是同一个乐器,木琴的重要性和产生历史也要改写,维基百科说是九世纪产生了木琴,这是不确切的,它可以说是人类较早掌握和演奏的乐器之一,在中国应该出现在商代,在印度和非洲,它的历史要更加久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