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一十九 游寒山寺

(2023-09-07 06:39:58) 下一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面这首诗,中文系大多数学生都会背诵。史维华上小学时就从维新大哥那里学会了。至今还记得他摇头晃脑吟诵的样子。

    到苏州上学以后,他一直想到寒山寺看看,那里有没有山,有没有桥,有没有河,有没有寺。但因不在城内,路程较远,没有同伴,也难于寻找,故迟迟未能成行。

    正巧,这天章梅、时文兵邀请史维华一同前去游览,谭学珍知道了,也便一同前去。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北部。顺着枫桥路往西一直走便可到达。因为没有直达的车,他们只好步行到金门再乘车前往。

    到了寒山寺,史维华注意观看,山寺边上果然有座拱桥。桥不算高大,桥下是一条河,也不大,也不深,里面已经没有什么水,根本无法行船,也许张继那时河是大的,水是深的。不然怎么泊船啊!

章梅注意寻找寒山,却不见踪影,便生疑问。有游人说,这里没有山,山在西边,他用手一指说:“侬看那是天平山,那是天池山,北面是虎丘山。山是有的哩,不在此处。”

听口音这人是苏州人。

山寺门口有几个游客在观赏门匾上“寒山寺”三个字,都啧啧称赞字写得好,浑厚有力。这时内中有个戴黑色毡帽、留着胡须的年过半百的游客说:“这几个字不是原来的题字,原字毁于兵火,重建时苦于失掉原字,当时又无照相机,不知原字究竟是什么样,找了许多书法家想按原字形书写,都说记不清原样了。这时一个掏炉灰的老头说‘让我来试一试。’他拿起大斗笔在门匾上一挥而就,大家一看都拍手叫好,不光形似,而且神似。众人问他如何写得这么像。他说‘我每天掏炉灰倒在这河岸上,便要看看山门上这几个字,端详着,在心里画上几遍,日久天长,便熟烂于心了,忘不掉了。’”

大家听了十分惊奇。

    时文兵感叹道:“这就叫熟能生巧。其他学习也应该如此。”

    他们想这个人肯定也是苏州人,否则他不会知道如此详细。干脆就跟着他游览吧,免得再请导游了。

    大家跟着黑毡帽,一边看一边听他介绍。

    原来这山寺是苏州著名的古寺之一。始建于南朝萧梁时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相传在唐朝李世民时期,有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主持,当时寺中有口大钟,声音悠扬宏大,全城皆能听到。诗人张继过此,夜泊枫桥,半夜闻钟,便写下了千古名句。

    黑毡帽用手指着诗碑说:“你看这碑也不是原刻。寒山寺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孙承祐修过,况钟修过。”

    史维华忙问:“是不是《十五贯》中那个况钟?”

    黑毡帽说:“就是他。正统年间他是苏州知府。你们看诗碑,最早是宋代王郇书写刻石。被毁。明朝时文征明又重书一块,后也遭火毁,留得几块残片,被嵌在碑廊上,你们可以看。现在这块诗碑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手书勒石。你们看笔力苍劲,功力深厚。是他86岁时所书。你们看这边上的碑廊里和亭阁走廊壁间,嵌有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有岳飞的题词‘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有董其昌的题跋,有唐伯虎和文征明的书碑残迹。”

    他们又观看著名的钟楼,这是一座两层六角形的小楼,虽不高大,但造型精巧,楼中悬挂一口大钟。黑毡帽说:“张继所说的那口钟早已失传。明代嘉靖年间,僧人本寂重铸了一口大钟,后来于明代末年被日本海盗偷去了日本。所以后来康有为在诗中说:‘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

    谭学珍问:“康有为不是在日本好些年吗?他怎么不把它要回来?”

    黑毡帽笑说:“他是逃避清政府迫害,到那里避难的。他有能力要回来吗?日本鬼是强盗,偷去的东西还指望他会还吗?现在这口钟是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陈夔仿照寒山寺旧钟铸造的。你看这钟有一人多高,要三人合抱。”

    通过林荫小路,院子正中为大雄宝殿,殿内有释迦牟尼像,佛座两边和后壁嵌有寒山子诗36首,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以及郑文焯所绘的寒山、拾得塑像在大殿右侧的偏殿内。一个巨大的莲花宝座上,坐着两个袒胸露乳、蓬头赤足的年轻胖和尚。一个手捧净瓶,一个手执莲花,纯朴浑厚,嬉笑颜开,其神情和西园佛殿中的寒山、拾得塑像神情酷似。

    史维华说:“寒山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代著名诗僧。《全唐诗》上有他300余首诗。后人辑有《寒山子集》三卷。”

    在大殿东西两侧偏殿内,还有小型香樟木雕刻的500罗汉全身像,造型古朴,生动自然,只是比西园五百罗汉小些。

    “先生,看来这山寺的名字是由寒山子而得名的了?”史维华问戴黑毡帽的人。对任何事他都想搞清楚。

    “你说的对,寺不是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

    章梅说:“难怪近处找不到山。”

    史维华又问先生说:“请问,张继诗里说的江枫,江在哪里,枫又在哪里,这旁边只有一条小河,就是它吗?”

    “江北人叫水为河,江南人习惯把河叫作江。古运河以前从这里附近通过,江大概就是它吧,枫树苏州到处都有。”黑毡帽如是解释。

    维华说:“我知道了,谢谢老先生。”

    老先生说:“不客气,遇见了都是缘分,祝你们游览愉快。”

    章梅好奇地问:“老夫子,你问这么细干什么?”

“不知道,就得问,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看,你听,这位先生是有知识的人,而且人也不错。彬彬有礼。”史维华回答着便和同学们一起回校。

乘着游兴未完,维华回校赋诗一首:

古寺经春又历秋,枫桥依旧枕寒流。

钟声久已传中外,客梦随风乘白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