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五十九 分别

(2023-09-30 05:07:58) 下一个

 

总理言辞像乳浓,香甜可口入心中。

安排不计穷边远,海角天涯唯服从。

 

    终于在八月下旬听到了总理的关于这一年的大学生分配报告。总理说国家各方面正向好的方面发展,各方面急需人才。要求大学生从国家利益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会后,同学们纷纷写决心书,送交系科办公室,表明自己服从分配的态度。

    谭学珍找到史维华问:“你打算分配到哪里?”

    史维华说:“我打算没用,决心书都已经交了,得听领导的。”

    “你学习好,同学们都说你可以留校。”谭学珍说。

“我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好事。你想现在是政治挂帅的年代。我们这一届中有两三个党员,我连团员都不是,能留到我吗?我们班沈之求一直在积极表现,想入党。听说上个月把第二封入党书又交上去了,到现在没有消息,恐怕来不及了。”

史维华说的是实话,他写诗好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都是脚踏实地的,毫无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们镇江也人才济济,看来也很难留在江南。算了,我也作好到北方的思想准备。”

    工作分配方案马上就要确定了。同学们都在忙着互相赠送照片,互相在日记本上留言。

    史维华给任铭留言是:

临风扼腕望云流,细雨潇潇已近秋。

燕子分飞人去也,送君直至楚山头。

    给徐润德题《鹧鸪天》词一首:

树树青蝉语不休,声声都是送行舟。

今年一别姑苏地,他日相逢第几秋。

心欲诉,话无头。情如江水向东流。

四年苦读非为己,身许人民作马牛。

    给刘福同的题词是:

茫茫宇宙走宏雷,座座魔宫击作灰。

西土几家扬黑雪,东风万里放红梅。

千峰剑舞群山起,万马奔腾众鸟飞。

我欲与君齐奋发,拉车开路彩云追。

    女同学沈珠凤也请史维华为其题词,词曰:

春风解凌,红日东升。

麦抽双穗,年岁丰登。

玄鸟降集,大木丈身。

谭学珍说:“分配了,不知何时再见,你也给我写几句吧。”

     维华说:“小弟岂敢忘掉学姐。”

     他拿笔在谭学珍日记本上写道:

喜遇一知已,四年情义深。

关怀如手足,言语若甘霖。

心里有鸿影,耳中无杂音。

山河难隔断,千里共鸣琴。

     谭学珍看了一遍,把日记本合上,眼含热泪。

     史维华忙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用眼晴止住了她的泪水。

     分配名单终于下来了。全班五十来个同学分散到全国各地。徐静如、杜喜洲、王波、陈蒙都分配回原来家乡。

     马益升、尤文英、章梅、时文兵、高如久、唐文六个人被分配到南京。

     小胡子陈才俊留在苏州。

     吴江、上海、溧阳、高淳几个同学都回了原籍。

     沈之求被分配到新疆,马伟被分到黑龙江,杜达文分到贵州。这三个人走得最远。

    史维华、黄松、杨柳三个人和丙班的戈华中、诸永年两人被分到徐州。分到徐州的还有政教系王民。

    谭学珍被分到苏北海城。共产党员郁琴被留校工作。

    杨柳听说徐州人都是吃山芋窝窝头,眼泪都下来了。

    史维华笑说:“不要怕,要真是那样,我把大米、白面都给你吃,我喜欢吃窝窝头。”

    杨柳听了,笑说:“谁要你老夫子可怜,本小姐自能挺过去。”

史维华衣物不多,一个木箱足可装得下。但最头疼的是一大堆书怎么办。连几年来老粗纸印的讲义他都没有扔掉,都花了钱让学校印刷厂给一本一本装订好。省吃俭用买的书,他就更舍不得丢了。

他到苏州看了一家又一家商店。

店员问:“你白相什么?”

    史维华说:“我不是来白相的。我想买一个能装书的包装箱子,你们有没有?”

售货员听说,拿出两个一大一小纸箱。

史维华说:“一是太小,装不下。二是不结实,不能装书。”

他从市中心一直跑到阊门,才在一家店里发现一个装货的木板箱子,放在店里无人问津,他便问了价,给了一元钱,扛着它,乘汽车回到了学校。他把一些线装书放到箱子里。把其他一些书和讲义统统放进刚买来的大木箱内。而后找几根钉子,找块石头,把箱子封好。又找了一张纸条写上寄去的地址,准备经火车托运至徐州。

这事搞定以后,他想必须去向王处长告辞。

到了王处长家,他说:“王伯伯,我们毕业了,要走了,特地来向您辞行。”

    处长问:“你分配到哪地方去了?”

    “我被分配到徐州。”维华回答。

    “徐州不错,比你的老家好,离家也不远。去了好好工作,干出成绩来。到社会上了,成了国家工作人员了,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争取进步。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不要出差错。与人相处要诚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难处,找组织解决。”

    “谨记伯父教导。我一定把工作干好。”维华回答。

    “回家后代我向你爸问好。另外,请替我打听一下刘湾乡刘传梅的侄女现在怎么样了。”王处长说。

    “听爸爸来信说,他那个侄女已经参加了社教工作队。”维华回答。

    “好啊,这我就放心了。”处长高兴地说。

    回宿舍的路上,史维华遇到了助教徐侠老师,得知维华分到徐州,便向他介绍徐州矿中的情况,说那里都是煤矿工人或农民的子弟。建议他到那里去。说自己曾带学生在那里实习过,环境很好。

    史维华听了这个消息,回宿舍以后,立即给徐州教育局去了一封信,主动提出到矿区为工农服务。

    史维华想向每个老师都作临行拜别。但苦于不知这些老师的住处,只好写了一首向学校告别诗贴在报栏内。诗曰:

师生四载共艰辛,为国为民苦育人。

挥泪今朝离别去,天涯海角忆师恩。

    同学们纷纷握别,各自登程去追求彩色的美梦。

    史维华没有回家,随行李直接去了徐州。当他乘火车经过京口时,禁不住把眼睛转向窗外。忽然他见到谭学珍站在站台上,背向列车,望着出站口。维华想和她打招呼,但车窗没有打开,车也很快的飞过去了。他只能回头再一次望望她留在站台上的背影。这时他忽然想起柳永《雨霖铃》中最后几句: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