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九 双塔

(2023-08-22 08:49:32) 下一个

 

 

双塔高,双塔高,两峰如剑插云霄。塔顶旭光神女出,身披霞羽乘风飘。

----《潇湘子》(词)

 

上午,中文系学生在大教室上现代文学课。授课的是王老师,讲课的主要内容是鲁迅小说。王老师说,鲁迅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山作品,其风格有果戈理的幽默,但比戈氏作品深刻。鲁迅的《呐喊》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彷徨》则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这些小说正是鲁迅于上下求索的彷徨中发出的一声声震聋发聩的呐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在那个时代,它划破了黑暗而沉闷的夜空,吹响了向封建社会宣战的号角,祛除了人们精神上的痼疾,批判了人们的麻木思想,带领人们冲破茫茫的黑夜。而《故事新偏》,则是借古代故事,幽默风趣的影射现实,虽古而新。

老师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幽默而风趣,辛酸而苦涩,常给人以含泪的笑。

王老师对鲁迅小说进行总体概说以后,便对某些篇目作具体分析。他说,《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揭露批判了一种典型思想---即长期存在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种精神病态不除,则焕发不出反抗精神,产生不出斗争毅力。

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听着,沈之求和谭学珍他们努力地记着笔记。史维华初中时便读完了鲁迅全集,他只是听,却没有记。他坐在后面倒数第三排紧靠窗户的地方,一转脸便看见西边不远处的双塔。两天前,他和劳动委员顾强去参观了双塔。

双塔,位于苏州凤凰街东定慧寺巷中。在苏州诸塔中独具特色。寺庙初建于唐代,五代时吴越王将其改为罗汉院。北宋时,苏州府判司王文罕与其弟王文华在院内捐建砖塔两座,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因为两塔建筑形式一样,故称双塔,也称兄弟塔。后来寺与塔分为两院。塔为七层,呈八角形,正符合“七级浮屠”之说。当时顾强说:“夫子,你看这塔身细长,高高耸立,像一对美女,亭亭玉立于凤凰街东。”

史维华说:“寺院中,岂宜玉立美女。我看倒像两把利剑,直刺长空。正像明代道源和尚在诗中所说:古寺迢迢入,凌空塔影双。自是雄姿勃勃。”

塔院的碑廊上有许多碑刻,内有一块苏东坡石刻像。据说,东坡与当时此庙中的定慧长老交往甚密,曾三次过苏州,大都住在该寺中,与方丈长谈不疲。

顾强说:“苏东坡这个人也奇怪,身为官员,却常往寺庙跑,爱与和尚交朋友,还起个外号叫‘东坡居士’,当时政府也不管他,真是奇了。”

史维华说:“我估计,因为当时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心不舒畅,故常爱找和尚闲聊,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但他却又脱离不了尘世,离不开官场。也就只能做个居士了,却穿不了架裟。当时的官府对官员的信仰没有限制,所以苏东坡常跑寺院,也没有因此被批评。其实古代有许多皇帝也信佛信道,但皇帝照做,后妃成群。”

下午,史维华与王民一起去图书馆看书,路过报栏,见到总务处王处长写的一首《示儿》诗:

革除私利见天真,永作光荣一代人。

祖国奠基方迈步,毋忘乃父历风尘。

王民仔细地读了两遍,说:“这是老一辈的革命者对下一代的希望,让他们不要忘记过去,接好革命的班。只是这‘天真’二字该怎么理解?”

史维华说:“我以为,这里的天真,并不是指天真活泼。而是指没有私心杂念,朴素自然,心胸坦荡,诚恳实在。”

王民说:“老史,你平时喜欢写诗,对王处长的诗和一首,行不行?”

维华说:“处长这首是格律诗,在平仄押韵上都很严格,要写的话,我必须仔细推敲琢磨。”

王民说:“那你就好好的琢磨琢磨,写的时候,把我们的意思想法也带进去,不要只表达你一个人的想法。”

他们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往图书馆走。到了图书馆,各自借了一本书看。史维华看了几页,看不下去。他在构思如何给王处长写和诗。他琢磨了一会,拿笔写道:

咏志和答老前辈《示儿》诗一首

共产坚持主义真,丹心永做接班人。

任其欧美吹妖雾,先辈难忘血染尘。

写了以后,便递给王民,征求意见。

王民看了以后说:“第一句直接说‘坚持共产主义真’不好吗?”

史维华说:“那样就变成平平仄仄仄仄平了,不符合格律了。”

王民说:“这我就不懂了。最后一句说:先辈难忘,是说先辈吗?怎么有些别扭。”

维华解释说:“这里是说我们不忘先辈血染尘,也是为了调平仄,把语序作了调整。”

“你押韵的字和处长押韵的都相同,好吗?”王民又问。

史维华说:“和诗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在意思上相同,不必押同韵。二是用同样的韵字。第三种是只在一个韵部内即可,不必用同样的字。”

王民说:“原来有这么多讲究,看来很难的。”

维华说:“也不算难,掌握格律,常练习,就会了。”

莫道作诗难,登山须苦攀。

拨开云与雾,峻岭有香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