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问我志如何,要唱关公义勇歌。
路见不平当助弱,狼来拔剑卫山河。
这是史维华近日写的一首诗。
一天上语文课,张老师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提问了几个同学,问他们将来的理想和志愿是什么。有的说想当农业科学家,研究怎样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六亿人民吃饭问题,老师听了大加赞扬,说这是想解决社会根本问题。有的说想当一个物理学家,研究出高端武器,捍卫祖国,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老师说“好!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有的说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减少病人的痛苦,老师说“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仁人之心,值得发扬光大。”
当老师提问到史维华时,他没有思想准备,说实话他只知道读书,并未考虑将来做什么,所以当老师提问他时,不知怎么回答。还好,近日他正在读《三国演义》,满脑子是赵子龙、关云长,于是他慌忙答道:“我将来要像关云长那样,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张老师听了,也忍不住笑出声来,但他见史维华被人笑得满脸通红,便说:“同学们别笑,史维华这也算理想,他说的是如何做人,不是讲干事业,做人也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注意,不能像关云长那样,动不动就挥舞青龙偃月刀。”
老师的话又引起一阵大笑。史维华随着同学们的笑声慢慢地坐了下去。
近来史维华闹了不少笑话。上个星期天,他在家里觉得眼镜腿太松,戴在鼻梁上经常往下滑,他想紧一紧。便学着修眼镜的人,将镜腿放在罩子灯上烤,想把它弯曲一下,不料没有掌握好温度,突然刺啦一声,眼镜腿烧起来了。吓得他连忙扔到地上,用脚轻轻把火踩灭。火灭了,但眼镜的一条腿烧焦了,幸好里面的铜丝没有断,还可以凑合着戴。
第二天到了学校,同学见了感到好奇,问是怎么回事,他回答了好几次,有些烦了,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宝塔诗:
镜,
眼镜,
何以焦,
欲曲而烧。
时急忙想法,
用脚底去轻挠,
不是两根小铜丝,
刚写到这里,被刘小安同学夺下粉笔在下面写上了:直撂直撂直撂直撂!
同学们见了,笑得前俯后仰。很快这首打油诗便传到了甲班,连班主任吕老师都被引笑了。
还有一次,大约在两星期前,语文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叫《风情》。史维华写农村青年结婚的事。在文中说:“农村有一种封建迷信习俗,在新婚的被子里,事先装进红枣白果,意喻早生贵子;在枕头里塞进艾叶,意喻爱得天长地久;在鞋子里垫层锡纸,意在永远像磁铁一样吸住对方,不过这也符合异性相吸的道理。不过幻想总是超过梦想,幻想又总不能成为现实。”
张老师在评讲作文时说:“史维华这篇作文语言通畅,颇有风趣,反映了农村的风俗民情,但是---”,注意“但是”这个转折词,有时是小转几十度,有时则大转180度。维华听了,有些担心害怕是大反转。
果不其然,张老师说:“但是,不应该用鲁迅的笔调去嘲笑人民大众。讽刺嘲笑是对付敌人的,不要用在劳动人民身上。对群众的缺点可以进行善意的批评教育。”
维华听了,有些紧张了,怕老师上纲上线,同学们也为史维华捏一把汗。不过老师讲到这里,忽又从线上走了下来。他说:“但是,这只是一篇作文,又没有公开发表,没有社会影响,也不算大问题。但是,以后写文章,发表意见,要注意社会效应。”
张老师后面的“但是”缓和了史维华的紧张情绪。
难怪,张老师是经过反右斗争的人,警惕性比较高,提醒教育自己的学生是必要的,也是一种关怀。
县京剧团排演了抗日英雄剧《赵一曼》。对赵一曼的故事,同学们早有耳闻,但没有见过英雄的形像。现在被搬上舞台,师生们都争相观看。演赵一曼的是剧团的主角王华,演技很好,生动地再现了赵一曼那种穿山林,斗风雪,忍饥寒,战敌寇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形像,显示了在日寇面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
看完戏,维华激动不己,便写了一首赞颂的诗:
一曼挥戈战敌酋,硝烟滚滚跃高丘。
陷身虎口雄风在,血染松江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