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楚辞》,学子听如痴。
屈赋悬明月,东方荷马诗。
中文系一年级学生正在学习《楚辞》,授课的是钱教授,他是中文系的第一块招牌,有多种著作行世。其中著名的有《人境庐诗草笺注》、《清诗纪事》、《近代诗抄》、《广清碑传集》,被称为国学大师,诗词研究家,苏大终身教授。
大学教师讲课,不像中学老师那样逐篇逐句讲解。而是研究型的,纵观全局,旁征博引,上通下达,抓住精髓,向纵深研发。
教授指出,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被称为东方荷马。其作品被比喻为中国《神曲》。实际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作品的思想性、情感力、艺术性远超荷马史诗和但丁的《神曲》。司马迁称赞他“可与日月争光”,李白颂扬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梁启超说:“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特前无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又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老师引用了这些名人对屈原作品的高度评价,激起了同学们对屈原作品的浓厚兴趣。
老师又从文学发展上评论说:“《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继者有‘汉代乐府’、晋代陶靖节、唐代杜甫、白居易诸人。《楚辞》则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后续者有唐代之李太白,宋代之苏辛。这两条巨流,就像黄河与长江,几千年来一直奔流不息。”
在讲到《离骚》时,老师说:“这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长篇抒情诗的代表作。关于题旨,自古以来,有多种解说。汉武帝时,《淮南子》刘安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后汉王逸注释说:‘离,別也。骚,愁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这个解释较为贴切。总体看来,这是一首自传体的长篇抒情诗。抒写了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复杂的思想情绪,感人至深。
“诗的开头,便叙说了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年月,表明屈氏是楚国三大贵族之一,不同凡响。接着说起自己重视修身养性,关心内美,重在修能。怕时光远逝,便积极进取,为国効力。故远追尧舜,近批桀纣,痛斥党人,踵武前王。但此情却不为楚王所理解,反被谗言所毁谤,终遭贬逐。即便如此,诗人也不后悔,仍秉持高洁,不从流俗。
“屈原说:‘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国家和黎民身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作者在诗中常以鲜花香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艾草薰莸比奸佞小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美好品德,他说:‘亦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发誓追求真理,不改初衷。他虽因直谏而遭流放,但他忠贞爱国之心不变,在任何地方,他都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品德。继续‘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身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面对滚滚寒流,他仍坚持操守,发出至死不渝的决心。
“流放沅湘,行吟泽畔,他仍在忧国忧民,不断地寻求救国之方。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这种坚持求索精神,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仁人志士。‘览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他寻问古贤,遥问天地,仍未得其解。
“最后在得知国将不国,哀罢郢都以后,叹息说:‘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在一切都失望以后,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投汨罗而死。这是屈原的悲剧,也是楚国的悲剧。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去了,留下的却是令后人永远继承的爱国情怀。”
老师从客观上,从诗的思想内容上分析了《离骚》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交给同学们一把解开全诗的钥匙。
下课后,史维华立即到图书馆借了一部《楚辞集注》,他准备细细阅读。在高中时,他买了一本郭沫若先生的《屈赋今译》,也阅读过《史记》中的“屈原贾谊列传”,但他今天更想了解原著。
中一乙班辅导员穆老师找到史维华说:“听同学们说,你对古典文学很有兴趣,以后你就担任科代表,常和老师联系,给同学们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史维华一听,忙说:“老师,我干不了。南方话我现在还听不懂,钱老师的口音更难懂,我怎么和他沟通?”
穆老师笑说:“没关系,时间一长就懂了。工作不复杂,老师有什么要求,你转达给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意见,你报告给老师。就这么简单。”
维华听了,不好再推辞,只好接受了任务。从此以后,中学时“老夫子”的外号便又慢慢恢复了。
古文科代表,夫子又心迷。
从此钻研苦,诗书手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