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史悠久,于今三百年。
师资强有力,学子多温贤。
第二天早晨起来,史维华他们没有感到身上痒痒,看看身上,也没有被咬的疙瘩。看来学校真的打药消毒了。
早餐后,史维华、史志升、汤守福三人一同去报到。而后他们被分配到三个不同的班级。史维华分在甲班,汤守福分在丙班,史志升分在丁班。分班后,他们又到各自的宿舍看了自己的床位,放下了行李。落实了班级、宿舍以后,史维华他们三个人又一起到街上买了牙刷、牙粉、碗筷和睡蓆。当时牙膏稀少,他们只好买了牙粉。
学校有六幢瓦房。东边三幢,南边一幢左边三间是医务室,右边三间是理化实验室。中间一幢六间房子是教师办公室和校长室、教务室、总务处。北面一幢是图书馆和学生宿舍。西面也有三幢房子。最南面一幢是厨房和两个教室。中间一幢是四个教室。北面一幢也是四个教室。最西边是个大操场,场上有两副篮球架。操场的西边是一条水沟,再西便是一条南北大路,大路之西便是田野村庄。学校环境比较幽静,是个读书的好场所。听史仰熙说,学校历史悠久,原是清朝前期建立的书院,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中学课程比小学多得多。除语文、数学、历史之外,还有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音乐、美术、体育。学校师资强大,大多为解放前高校毕业的中老年教师。史维华所在的甲班班主任是教语文的朱老师,据说是扬州人。瘦瘦的身材,高高的个子,行动敏捷,十分有精神。说话有点南方口音,但还能听得懂。甲班五十六个同学,四十九个男生,七个女生,其中有四个女生是学校几个主任的千金。
学校没有大的食堂,都在教室里吃。每个班分七个组,每组八个人。吃饭时把两张书桌一并,便成了饭桌。菜由各小组在吃饭时到厨房去领,一组一盆,都是事前盛好的,到那里端了就走。饭则由厨房师傅抬到各个教室门前,而后向学生一个一个分发。主任和老师也在班级和学生一起用餐。
毕竟是中学,老师的水平就是高。维华差不多对各科都很满意,尤其对语文老师的课特别喜爱。朱老师批改作业也是用毛笔,而且用的是黑色墨水,看得出是欧体字。数学分成了代数和几何,由两位老师分头教。教植物学的是乙班班主任,也姓朱,和甲班的班主任年龄差不多,是个大斑顶,前面的头发稀疏,头皮闪闪发亮,看上去有些怕人。
维华入学刚刚一个星期,便在星期六下午和史志升两人回家了。他们两人一个下午要跑四十多里路,一路小跑似的不敢停息,到了史圩渡口,天快黑了。上了船,船夫想收费,史志升说:“我们两人是学生,都住在这岸上,他叫史维华,史庄人。我叫史志升,就住在史圩。”
船夫一听,忙说:“我知道了,你们都是今年考上的中学生,从渔镇回来的是不是,家跟前人,过河不要钱。”
两人上了岸,急急回到家里。母亲见维华突然回来吃了一惊,忙问:“怎么了?去了几天就回来了,有什么急事吗?”
“没有,是想家了,星期天不上课,我回来看看。”
祝安说:“真没出息,才离家几天就想家了,哪里像个男子汉?”
三妹秀珍也说:“哥真好笑,还像个小孩子。”
母亲说:“笑什么?不像小孩还像大人啊?”
“妈,你又护着哥哥了,总是偏心眼。”小妹秀华不满意地说。
“死丫头,我偏什么心了,十个指头咬个个疼。”母亲坚决否定“偏心说”。
说完她赶紧给儿子重新做饭。晚饭后,母亲让维华把衣服换下来洗一洗,维华说:“不洗了,回学校我自己洗。明天下午我就回校,现在洗也干不了。”
母亲说:“从小到大,你什么时候洗过衣服,还是脱下来让我洗吧!”
“都上中学了,你就让他学着干吧。将来南跑北奔,你怎么照顾他?得自己学会生活了,要有自立更生的本事。毛主席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祝安说。
第二天上午,维华又去看望了维宪、学祥、维营几个小朋友。他们问了学校的情况,住得好不好,能不能吃饱饭。维华都作了回答。
维宪说:“现在国家实行兵役制了,我和学祥都领到了服兵役证书,你领了吗?”
维华说:“我年龄还不够,没有领。”
学祥说:“征兵时我就去报名,保卫祖国去!”
“好,当解放军好,我支持你。”维华鼓励说。
午饭后,维华便收拾东西回校。临走前父亲对他说:“时间紧,路又远,以后没有事,星期天就不要回来。抓紧时间,多读点书。”
维华到了渡口,见到了史志升,便一同回校。到校时,天已经黑了。
上学一星期,思家路远驰。
回乡见父母,顿觉满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