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 治淮

(2023-05-17 04:58:03) 下一个

 

治理淮河军号响,民工百万精神壮。

船装沙石筑堤高,豫皖江苏春浩荡。

 

1950年中国人民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条在国外,进行抗美援朝的浴血斗争;一条在国内,进行生产建设的艰苦奋斗。大抓农业,兴修水利。恢复生产,狠抓工业。

导沂整体工程于5月份完工。先后共动用了淮河以北十个县的民工,挖河道144公里,筑堤岸230多公里,建河坝12座。共挖土方3800万立方米,共迁移6604户人家。仅灌云一县,就先后动员民工20万人次,完成了560万立方土,供应粮草2500万公斤,运送石头2000立方米,麻袋2万条,行河大缆1000丈。苏北地区党委书记肖望东,导沂司令部司令淮阴县委书记李广仁,华东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苏北区委副书记万众等多次到工地视察指导,终于在1950年5月20日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在祝捷大会上,领导宣读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语:“一旦人民当了家,作了主人,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必然会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苏北人民这样干是正确的。”在大会上,史圩乡民工矛头、汤同许和史祝安都受到了表扬。

这一年,夏季大雨时,运河以北邳、泗、沂、沭、灌地区洪水明显减弱,没有造成灾害。但是运河南淮河中下游受灾面积却达到4300多万亩农田,受灾民众达1300万人。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铜柏山,流域面积有19万平方公里,流经豫皖苏三省,有多个水系,仅沂沭泗灌水系就有8万平方公里,一直影响到鲁南地区。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降雨时节不均匀,容易出现洪涝或干旱。南宋时黄河改道由汴、泗入淮,造成淮河水系混乱,河道排水不畅,常会决口,酿成洪灾。为了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安全,即使在国家内外困难时期,中央也研究决定要根治淮河。毛泽东同志指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

1950年10月14日,中央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指示国务院即刻由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挂帅,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淮河沿线进行勘测,拿出治淮方案。水利部雷厉风行,动作迅速,11月6日“治淮委员会”便宣告在安徽蚌埠成立。曾山任委员会主任,皖北区委书记曾希圣和吴芝圃任副主任委员。治淮工程正式开始。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治淮方案原则是“蓄泄兼筹”。既要解决干旱时的灌溉,又要解决洪水泛滥成灾。方案决定上游以拦蓄为主,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引入海水道。整个工程要筑建数座水库。毛泽东主席指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

委员会宣布抓紧工作,准备从10月下旬即在部分地区开工。初步决定第一期工程在三年内完成。

三省淮河两岸人民为了家乡的福祉积极行动起来,动员了50万人参加到工程建设中去。泗泽县副县长史祝雄亲自率领洪泽湖民工日夜战斗在淮河大堤上。他们用木船从盱眙境内的山上运了10000多立方米石头到治淮工地。为了加固洪泽湖东岸大堤,他把儿子维荣也送到了工地。

维荣母亲胡菱虽然年过半百,但仍有一副热心肠。她原是渔家女儿,吃过许多苦,遭遇过许多次危险。幸亏共产党来了,才获得翻身自由。现在是越活越有精神,越干越有劲。自从父母与婆婆去世后,她便没有再下湖捕鱼。她一边到街上卖点鱼,一边料理家务。解放前,她曾利用打渔卖鱼机会,不断探访情况,向丈夫汇报敌情,成为湖上游击队的编外人员。现在见丈夫、儿子都忙碌在治淮工地上,她又呆不住了,想为治淮作点贡献。她组织一批渔民姑嫂大婶们,把所打的鱼虾,所釆的莲藕菱角,一齐卖到工地上,保证民工的健康,增强民工的体力。所以工地上经常见到她们的身影,民工们亲热称呼为“渔民大姐”、“渔民大婶”。

祝雄夫妻二人和儿子都在工地忙碌着,家中只剩儿媳妇杜鹃在家看孩子,处理家务。

解放后,政府经过多番调查取证,尤其是从上海公安部门的历史资料中得知,祝雄父亲史钦仁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参加过北伐,参加过上海工人起义,“四·一二”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查证后,政府特此向祝雄家发放了革命烈士证书。遗憾地是祝雄母亲生前一直不知道详情,还一直认为丈夫是一个无情无义,对家庭不负责任,抛弃老婆孩子,游荡江湖的人。祝雄得知父亲原来是一个勇敢的革命者,从清末参加义和团反清反帝,到投靠孙中山,再到参加共产党,参加北伐,参加上海起义,直到为革命牺牲,一辈子出生入死,没有享受过一天安定的幸福生活。祝雄把父亲一生的轨迹梳理一遍,既为父亲悲伤,也为父亲骄傲。他决心继承父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做好工作,不给父亲丢脸。

史家三代人,个个有精神。

昔日驱强寇,今天创业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