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重建“史小”

(2023-05-14 05:59:17) 下一个

 

昔日贫穷难读书,而今解放觉心舒。

家家送子学文化,一片书声出村居。

 

    解放后,农村要求读书的孩子多了。原来办在私人家中的流浪似的史圩小学已无法扩招学生。史圩乡政府研究决定立即在史家祠堂的旧址重建史圩小学。

    在广大干群的积极努力下,仅用半年时间,便建起了四间教室,两个教师办公室,两间厨房,同时打造了二百五十套桌椅。

    除了原有的徐老师、崔老师以外,又新聘了沈佳玉、魏新阳、胡书杰三位老师。区政府任命徐照远老师为校长,沈佳玉老师为教务主任。这年秋季开学,师生们便搬入了新校,学生也结束了自带课桌的历史。

    旧日的祠堂不复存在了,只有一口古井和一棵三百多年的银杏树还在校院里。古井可供师生们用水,银杏树可用来回顾历史。史金玉曾在此办学,农民夜校曾在此成立,抗日游行曾从此出发,日本鬼子炮轰祖庙,女英雄董英在此牺牲,往事历历,令人叹息。

    开学第一天,徐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就提出了办学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做到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要继承原来史圩小学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先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安居乐业而作出的牺牲。他着重介绍了董英烈士的英雄事迹,会后又带着师生们在学校后墙边烈士牺牲的地方凭吊了董英烈士。事后,沈佳玉老师写了一首诗贴在银杏树上:

土塘水浅满芦苇,银杏枝头青鸟飞。

烈士英魂香永在,师生崇敬永怀追。

    重建的史圩小学,离史庄有二里路。从庄上通往学校有两条路,一条从庄后的交通沟斜着通向学校,距离比较近,但下雨天不好走,而且沟边曾打死几个日本鬼子,孩子们有些害怕,不敢从此过。另一条路则从庄后向东,再向北,从史姓老祖墓东边走过,再到学校,等于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距离虽远些,但平坦好走。史庄维宪、维华、学祥、维营等几个孩子喜欢走这条路。

    这年夏秋之交,六塘河北连遭大雨,河堤几处决口,许多庄稼被淹没在水里。史庄东面原来就比较低洼,被称为东湖。现在一眼望去,汪洋一片,花生、山芋都泡在水里,玉米、高粱也只露出了半截。乡村干部们组织群众日夜排水抗灾,但已是沟满河平,很难排泄。

    这里人家的房屋都是土墙草屋,被水一泡,常见墙倒屋塌。史仰居、史祝安、史大胆等乡村干部日夜巡视,提醒大家防洪、防身,注意安全。

史圩小学因为建在高高的祠堂旧址上,没有受到洪水包围,但校门前的大汪塘里早已水满溢出。青蛙日夜声嘶力竭的鸣叫,经常从汪塘里跳到学校门口,甚至爬进教室,跳到桌椅上,吓得孩子们大叫。

    周围上学的孩子们卷起裤子,光着脚丫,拄着棍,趟着水,走向学校。

    学校的几位老师担心学生的安全,天天站在校门口望着一个个学生进校离校。徐校长和老师们商议向上级提出停课建议。建议获得批准后,便宣布停课一周。

    干群们仍在积极排洪救灾,县政府指示,各地方要加大力度抗灾保粮,确保明春没有一人逃荒,没有一人饿死,绝不能让旧社会的悲剧重演。

农田成泽国,大水没稼禾。

政府筹方策,齐心渡劫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