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租减息利农民,拯救贫穷千万人。
都说人民政府好,共同抗日净胡尘。
祝康找着的喜讯霎时传遍了小史庄。史钦义几个老弟兄们家老老少少不断来贺喜,来询问。
四奶奶说:“多年过去了,都忘记了。忽又听到消息,却又见不着,更想了,更难受了,昨天晚上一夜未合眼。”
二奶奶说:“有消息就好了,不要急,迟早会到家的。”
三奶奶问:“这孩子,这些年到哪里去了。信上说了吗?”
“没有,信上只说,事情曲折,一言难尽,等回来再细说。”四爷说。
“过去大嫂说是被神仙带上山学艺去了,现在是不是学成了,下山了?”四娘又想起过去那个传说,觉得儿子现在可不是一般人了。想到这里,她忽然高兴起来,说:“就打好酒,买好菜等着吧!到时候什么都会知道的。”
二奶奶说:“我家那口肥猪,现在不卖,等祝康回来,我们几家人,在一起大吃大喝几天。看看小侄儿学了哪些本事。”
王伟到了汪集区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按照上级指示抓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皖南事变”以后,由于遭到国内外舆论的谴责,国民党反共右派有所收敛。但他们对共产党政权,对八路军新四军仍然怀恨在心。虽然没有再搞武装进攻,但却进行经济封锁,不仅不向革命根据地供应物资,而且切断交通,阻碍运输,造成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困难。有时连白芋干都吃不上。
为了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解决生活困难。一方面对地主富农实行“二五”减租,“二成”减息。租种地主家地的农民,把租子减去25%,把借的钱款的利息减去20%。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而且这个数字,地主富农们也能接受。
减租减息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根本的经济困难。要解决军民生活和武装斗争的需要,必须发动群众,艰苦奋斗,生产自救。
为了加强史圩乡工作,在王伟建议下,经区政府讨论,任命史金玉为史圩乡乡长。
史金玉接受任务以后,便按照上级安排,召开各乡村农会干部会议,布置动员地主们减租减息。
学校教师史仰嵩家是小地主,在组织游击队时,他贡献了两支枪,这次听说减租减息,他又带头表态将地租减掉30%,将利息减去25%。他保证做好父母亲的工作。
史金玉抓住这个典型,让史老师在地富工作会议上作了发言。
史仰嵩讲得很朴实,他说:“乡亲们,现在国家处在危难当中,百姓们苦不堪言,我们都是同胞,能让他们饿死吗?能让军队饿着肚子去打仗吗?我们宁可把裤腰带勒紧一点,也让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在史老师带领下,地富们都纷纷表示支持这项政策。就连史朝廷也积极表态说:“上次麦收,鬼子想过河来抢粮,不是游击队奋勇抗击,不是乡亲们帮忙,我家损失就大了。我表示一定按政府规定办。”
接着乡村农民又响应号召开展生产自救。新四军到了准海区以后,向广大乡村发起种棉花、种桐麻、养蚕织布运动。
祝本父子接受了打造织布机和织布的任务,全村妇女们接受纺纱任务。家家制造纺车,处处纺车响。
三爷、四爷家六个女孩都学会了纺纱。一人一辆纺车,整天呼呼地刮风似的响着。
秀环、秀玉姐妹俩在纺纱,小弟维华便坐在旁边的草垫上,不跑也不闹,看着纺车旋转,听着纺车吱吱地叫。
庄上的孩子们则高唱着:“纺车动,吱吱响。纺出线,做衣裳。不怕鬼子来,不怕天气寒。”
“织布机,刮刮叫。织出布匹做衣帽。送给八路军、打击日本狗强盗。”
小维华听了,缠着二姐带他去看织布机。
二姐把纺纱车停下,带着维华到了二奶家。维新家的大嫂正坐着在织布机上织布。只见大嫂拉着一根细绳索,上下扯动,像燕子一样的织布梭子在上下两片白色的纱云中来回穿行着。织布机的踏板呱嗒瓜嗒的有节奏的响着,像一首乡村的歌。
这时又有孩子在门外唱起了儿歌。
“小麻雀,地上跑。老蒋没有老毛好。老毛敌后来抗战,老蒋拼命向西跑,跑到大后方,睡个大头觉。”
维华听到门外孩子们叫,又闹着叫二姐带他到外面去看热闹。
二姐生气了,“你还让我纺纱吗?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我来帮忙!”维华不加考虑的回答。
“去你的吧,你要帮忙,肯定制造麻烦。”二姐说。二姐疼爱弟弟,不管怎么闹腾,从未拍过他一巴掌。
二姐耐心地哄了又哄,才又把维华带到纺纱车旁说:“你坐在这里玩,不要乱跑,姐唱歌给你听。”
“风吹树叶响沙沙,我在门前纺棉纱。
喜鹊飞,叫喳喳。
手中絮,似银花。
纺呀纺,纺呀纺,
一天能纺二斤花。
纺出线来织成布,
驱寒送暖放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