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 祠堂

(2022-11-01 01:59:13) 下一个

 

寻亲久不见,且去拜神堂。

虔虔诚诚祝, 求安求福康。

六塘河北史家圩有个史氏祠堂,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祠堂边上有个小庙,庙中供奉的是刘真君的檀木塑像。据说某年大水,从六塘河上游漂下了一尊木雕神像,被史圩人捞得,细看上面刻名,知是刘真君,后根据名字 寻查,塑像来自宿迁。

刘真君,在家排行第三,少时读书,为乡间秀才,但无缘做官,便学医救人,教书育童,做了许多好事。死后,乡人怀念他,为他建了祠宇,供奉其雕像。谁知大水将其庙宇冲毁,木像随波而下,最后落脚史圩。史圩人便将其安放在祠堂边屋里。当地百姓十分崇仰,常 常有人祭拜求签,甚至旱则求雨,水则求退。其实人们也有些糊涂,如果他有这么大神通,当年怎么会庙宇冲毁,顺流而下。但信仰的人不会怀疑这些。所谓信则不疑,疑则不信。久而久之,每年四月八日,这里便形成了庙会,人头攒动,香火缭绕。有从远方来焚香磕头求安求寿求福的;有当地人卖土特产的;还有小商小贩来此赚钱的,整日里热热闹闹,人来人往。

这一天,又是四月八日,四娘带着祝安也来赶庙会, 她来不是为买东西,主要是拜神。四娘买了三柱香,走到刘真君面前,焚了香,让祝安和自己一起跪下去,磕了几个头,而后向神像祷告:让神保佑祝安平平安安,福寿绵长。接着又祷告丈夫和小儿祝康平安归来,她特别虔诚地要求真君显灵帮助她找回丈夫和小儿子。她希望尊神知道消息后一定托梦给她,指示她寻找方向、地点。

焚香祷告以后,四娘感到心里轻松不少。她把希望寄托在刘真君身上,等着好梦。

拜完神以后,四娘想,还必须祭拜祖宗,求得祖宗保佑。她想祖宗保估子孙是应当的,她又买了香火,拉着祝安去拜祭祖宗。她又重复了一遍祈祷,特别恳请祖宗保佑丢掉的两个子孙平安的归来。

祭拜以后她好像完成了重大的心愿,心里充实多了, 亮堂多了。

从祠堂出来以后,四娘又拉着祝安在庙会上转了一 圈,她有几年没有参加祠堂前的四月八庙会了。她见庙会虽然没有灾荒前那么热闹,那么繁华,但仍有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和手工用品,还有一些小艺术品,如香包、泥人、绒花、口哨、风筝、糖人等。

四娘在会上买了一把菜刀,一把锄头,一把镰刀。  又给祝安买了一只风筝,而后便拉着祝安回家。

自从祝康丢失以后,她走到哪里都要牵着祝安的手,晚上睡觉总要看着祝安睡着了她才睡,夜里醒来,她总要看一看祝安是否在身边,她才又放心地接着睡,现在她只剩下这个抓手了。

四娘回到家以后,见家中无事可干,便又提着篮子, 拿着镰刀,带着祝安到田地里去挖野菜。她教祝安认识什么是荠菜,什么是户户秧,什么是车前子,什么是七七芽,什么是三麦荠,哪些能吃,哪些有毒不能吃。她一边讲着,一边挖着。

有些地种上了庄稼,有些地里禾苗已经出土,这些地方都不能进去,她们只好到沟边、坟头去挖。

她们又到那些刚下种的田地里,寻找那些没有埋进 土里,而散落在地面上的东一粒西一粒的黄豆和花生米。她们低着头,一步步地寻着,弯着腰一粒粒地拾着,见到鸟落在地里啄食,她们便立刻把鸟赶跑。她们在和鸟争食,拾了这些种粒回家以后,煮饭时,四娘便把这些黄豆粒子,花生果子装进小布袋里面,放在菜锅里一起煮,煮熟以后,捞出来给祝安吃。她自己却一粒也不沾。

就这样,他们一半野菜一半粮食的生活着。

小祝安从玉米、黄豆种下地以后,便时时盼着禾苗出土,快快生长,长出粮食,填饱肚子。他会经常一个人跑到地里,仔细瞅瞅,看出苗了吗? 要发现有鸟落在田里,他就吆喝着,把鸟赶走。他怕土里的种子被鸟啄食了。

春天,榆树钱子长出来了,许多人上树捋摘。四娘不会爬树,只能站在树下,用树钩子钩着树枝摘取一些。小祝安见了,便大胆地爬上树去,摘榆钱子。母亲见了,不放心,不让他上树。

他说:“妈妈,没有事,你站在树下看着就行了。”

榆钱摘下以后,掺一点面,用水一拌,上锅一蒸,一股清香味,十分可口,因此家家的榆树钱子都摘得光光的。正是:

拜神求福皆无用;还得野蔬充肚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