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改编把已经不足1000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由陈浩担任,实际上架空了师长余洒度对军队的指挥权;下辖第一、第三两个营,还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各一个,共有700余支枪。
改编之后,毛泽东率起义军向着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发。井冈山位于江西和湖南两省的交界,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这里离中心城市很远,交通不便,历代政府的统治力量都很薄弱;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地形险要,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山上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都有水田和村庄,周围四县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对这支千人左右的工农武装来说,可是说是理想的落脚点。
但那时,井冈山已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王部驻在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等处,袁部驻在井冈山北麓的宁冈茅坪。两人是结拜兄弟,袁为兄,王为弟,互相呼应。
当时,起义军里有一种典型的“打下来”的思想:他们那几十支枪,一包围缴械就解决了!但是,毛泽东反对这种狭隘的思想,决心用海纳百川的办法,争取和改造他们,使这些三山五岳的土匪变成跟自己一道走的革命武装。
毛泽东了解到:袁和王最看重枪,人可以少一个,枪却不能少一支。其中,袁文才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了共产党,他手下有160人,只有60支枪,有100人没有枪。于是他决心“以枪换山”!在前委会上,他提议一下子送给袁文才100条枪,换取对方的接纳。这个提议太大胆,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尤其是余洒度坚决反对。毛泽东辩才了得,竟将多数人说服了。并且,他要向袁文才表现出我方重义信友,只带几个人上山见袁文才。
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前往宁冈大仓村去会袁文才。袁首领闻报后很紧张,预先在林家祠堂后面埋伏下20多人枪,以防对方带兵突袭。结果毛泽东只带了几个随员前来林家祠堂,袁首领就放心了,埋伏的人马始终没有出来。
见面后,毛泽东说明是由江西省委介绍来找他们的,充分肯定他们“劫富济贫”的革命性,同时说到工农革命军目前的困难。双方谈得很投机,毛泽东趁热打铁,当场宣布送给他们100支枪!这大出袁文才的意料,感动莫名。袁当即表示,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随即回赠给工农革命军600块银元,并同意革命军在茅坪建立后方医院和留守处,还答应上山做王佐的工作。
不过,袁文才还是有所保留,他对毛泽东说:“你们既然来了,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伤员和部队的粮油我管,但钱宁冈有限,还需要到酃县、茶陵、遂川一带去打土豪。”毛泽东知道欲速则不达,表示理解。
在茅坪建立了留守部门和后方医院以后,伤病员得到了安置,部队得到了休整。毛泽东信守诺言,遂带部队出山,在井冈山周围盘旋打游击,一路既打了土豪,又熟悉了环境,还打听到南昌起义军在广东失败的消息。这样,毛泽东不得不打消同南昌起义部队会合的念头,立足于独立生存的策略。
在他们停留于湖南酃县水口村期间,发生了余洒度和苏先俊脱离工农革命军的情况。余洒度一直跟毛泽东有矛盾,后来被架空,因而非常不满。苏先俊因对总指挥卢德铭的牺牲负有重大责任,在三湾改编时被拿掉了团长的头衔,也成为了无足轻重的干部。
10月27日,毛泽东又带部队回到了茅坪。这时,袁文才已经向王佐介绍过工农革命军的情况,并说毛委员为人如何仗义、如何守信等等。王佐遂派人接应毛委员他们上山。毛泽东也送给王部70多条枪,王则资助起义部队500担稻谷和一些银元。
立足问题解决之后,毛泽东又多次同袁文才和王佐交谈,其胸怀和见识令两人拜服得五体投地。后来,王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又派了20多名党员干部,分任袁、王部的连长、排长和党代表,部队的政治和军事素质有了提高。次年,袁、王部队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团党代表。至此,工农革命军完全吸收了袁、王的部队。
毛泽东开始经营以宁冈为大本营的井冈山根据地。在这段时间里,他想通了很多关键的问题: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陈独秀建党有功,但他不懂得怎样从中国的国情考虑问题;我们这么小的一支部队之所以能在罗霄山脉中段站住脚,重要的是因为这里远离城市并且交通不便;而党内目前很难接受这些观点,因为从上到下都很“左”,很危险。
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应当担负起三大任务:
第一、打仗消灭敌人。这是所有军队必然的任务。
第二、打土豪筹款子。与其说这是阶级斗争理论决定的,还不如说是工农革命军所立足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对于正规的国防军,自有国家的财政经费来支持。国民党还没统一全国,已占领地区的财政收入自然成了军费来源,因此国军攻占的目标都是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尤其是城镇。毛泽东把工农革命军带到贫困的边远农村求立足,同时也带来了财政来源匮乏的问题,因此,要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解决军费来源。打土豪既符合阶级斗争理论,更是这支军队力所能及的财政措施。
第三、做群众工作。这一条是毛泽东的发明。自古以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不给民众增加负担就很难得了,还要做群众工作?如果不是他深切懂得争取民心的重要性,如果不是他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如果不是他在此拥有绝对的威望,根本就不可能教会这支军队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连党代表罗荣桓对毛泽东提出的三大任务非常重视,不但身体力行,而且还在理论上提高了一下。他将上述通俗讲法重新表述成: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深以为然。从此,这就成了中共正式文件中的专用表述。
在带兵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总结了一套治军的纪律,当时,部队把这些纪律称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这三条刚好对应前述三大任务,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必备条件。后来工农革命军打进县城后,听到了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就把部队集中起来,宣布了六条注意事项: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工农革命军处在军阀割据的狭缝当中,如何生存,如何防御,如何进攻,需要一套有效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开始对大家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可是中国有句俗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家群策群力,不愁打不好仗。”然而,大概他自己都没有料到,他不仅学之,而且学而优之。在井冈山第一次反“进剿”之前,毛泽东在前期斗争的基础上,为部队总结了十二个字的游击战作战原则:“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1927年12月至1928年2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迎战赣军两个团的进攻。工农革命军与农民起义相配合,避实击虚,一举攻占了宁冈县城,全歼守军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虏近300人,打破了国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次“进剿”。
获胜之后,毛泽东发现部队中有打骂俘虏和搜俘虏腰包的现象,立即明确制止,并宣布:工农革命军不杀、不打、不骂俘虏,不搜俘虏腰包,对伤病俘虏给以治疗;经过教育、治疗后,留去自由;留者开欢迎会,去者开欢送会并发路费。这些俘虏感激涕零,很快将此传播出去,国民党散布的“共匪见人就杀”的宣传随之就被戳穿了。
到1928年2月底,工农革命军已发展为实力较充足的一师两团,并且同当地农民运动紧密结合,摧毁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的旧政权,建立起新的工农政权以及赤卫队、游击队。同时,他们又开始了土地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一个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初具雏形,让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红旗牢牢地插上了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