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9)
2008 (32)
2013 (21)
2015 (83)
2016 (117)
2017 (90)
2018 (69)
2022 (53)
《都挺好》里苏家三兄妹,老大苏明哲清华毕业,又进斯坦福深造,这样的背景在美国也可算是精英人士,可是在剧里却是失业落魄,最终还是靠他在国内的妹妹伸出援手,帮他找到一份年薪12万的工作,还欣喜若狂说是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IT人士,斯坦福背景,在加州,12万年薪,还是靠国内的妹妹恩赐,这可能吗?
12万年薪在加州湾区,该是贫困线了吧?
剧里的年代是近期,这实在是编的荒谬可笑。有人辩解说,小说的背景是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时期,当时确实有不少人找工作困难。
说起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我是亲身经历。当时最火的网络泡沫就是电子商务,而我就在一个电子商务初创公司做IT,从最初的业内大热,憧憬满怀,到后来在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中幸存,最终公司倒闭,全体失业。
当时找工作确实比之从前难度大增,我们公司也有同事找不到工作改行去做房地产经纪人,可那是完全没有技术傍身的一线经理。我们组一共六个人,先被裁掉的其实更幸运,因为他们先找到工作,最后公司倒闭时只剩下我们两个,我在公司倒闭前一天拿到一个OFFER, 另一个同事也在公司倒闭后两个星期拿到OFFER。我们都没有清华斯坦福的背景。
虽然网络泡沫破灭时工作市场一片萧条,但也没有电视剧里那么悲惨。
电视剧将背景放到了近期,那就更是不合事实。现在IT市场繁荣一片,朋友中一些国内二三线大学出来,从文科转行做IT,在美国毫无名气的小学校里拿IT硕士的,还不在加州,也比12万年薪要多了。
国内的电视剧现在编写海外留学生的生活,总是要把海外人士编得黯然失意,纵然海外人士也有失意之人,纵然海外生活确实也是比不上国内的有钱人,但是将一个清华斯坦福背景的编得如此落魄,还是有些失实。
不过国内这三十年变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真可谓是翻天覆地。我先生出国很早,八十年代就出国了。那时他回国来结婚,送亲戚朋友几只不沾底锅,几盒保鲜膜,大家就已经是欢天喜地,新鲜不已。他那时带回几大件,电视机,冰箱,摄像机,音响之类的,可把邻居们羡慕坏了。哪像现在,每次回国都发愁该带什么,国内已经是应有尽有。
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还没有霸道总裁和富二代,那是留学生最被人向往的年代,他们是天之骄子,那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可以娶到像龚雪这样的顶级美女的时代。
那时我先生在国外,跟陈冲的哥哥在一个学校还曾是好朋友,他在聚会上见到过几次陈冲,陈冲那时跟他们一样是在打拼的留学生。那时李谷一和刘晓庆作为艺术团成员访美,对于留学生友好尊重,跟他们热情交谈,一一合影。
记得在2000年左右,我们全家回国,那时儿子只有两岁,我们去了国内一个游乐场,儿子要玩碰碰车,不料那个游乐场的设施不规范,儿子又太小,不小心额头撞在车上,而车上竟然有一个塑料尖角,顿时鲜血直流。当时真是万幸没有撞到眼睛,却是额上近在眉睫的部位。我们心急如焚冲到急诊室,好在国内的急诊室医生动作迅速,马上给儿子缝了四针,然后就是吊瓶消炎。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当地的侨办和侨联都带了花篮来到我们住的酒店,隆重地表示道歉和慰问。
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海外人士回去既没有了侨胞待遇,也失去了以前的光彩,倒是在电视剧里常常看见一个个失意的甚至猥琐的形象。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在美国生活的踏实,简单,安静,自由,没有那种无休无止的攀比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祖国的强大依然值得我们骄傲,中国习俗对于美国的渗入更是喜闻乐见。这两天许多人在吃麦当劳的油条,昨天我跟先生说,麦当劳以后会不会也供应豆浆?先生说,会的,中国习俗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豆奶应该会有的。
今天天气突然转暖,阳光明媚,突然间就有了春意。今天我在家休息,上午出去剪头发,顺便就去买了油条。
先是忘了说:NO SUGAR。
等到拿到后方才想起,再排一次队,又买了无糖的。
真的是好小好小,只有筷子的一半。
家里有豆浆,豆浆油条,吃得好满足。
问好,春安!
真的,赞同大游士。你自己当编剧吧,把你写的小说都编成剧,一定非常好看!!!真的!!
嘻嘻,这么小的油条,你买了几根?哈哈,够不够吃啊?
祝福水沫天天快乐!!!
明城有点啃老,但他对老妈贴心,对老爸孝顺,钱也不是威逼利诱骗来抢来的。赚钱能力差点,小时欺负妹妹是不对。
感觉除了老头,最差的就是大媳妇,老公要做点贡献要死要活,拿小咪威胁,似乎马上要讨饭睡马路。看明玉有花头马上贴上去享受。这种女人最坏。
沫沫的回忆让我也想起了初来美国时的情景,虽然比沫沫晚几年,但也有类似的感受,真实可信,也是对《都挺好》剧的最好回应。
欣赏和喜欢沫沫的博文,只要有空来文学城就会来读。
不过,把留学生写的惨一些也没什么不好。很多人回国去,也就少了些肩负着的“扶贫”和“引导时代潮流”道义责任。当然想展现自己“现代化”也并无不可,只是精神上不要被绑架,而失去原来的自由心态。
我可以把你这篇文章转发给国内吗,因为前两天有人支支吾吾问我,可我没看这部剧,又离美国太远,压根儿不知咋回事。
国内有的人巴不得在国外的人都要饭就找到平衡了,不过这肯定不是混得最好的,因为国人只要钱到了一个数,孩子往外送,钱也往外搬,没少给美国经济做贡献。
国内很多朋友生活很惬意,世界各地走,但手没伸那么长,2种文化,不容易调和
享受美国的富足20-30年,哪样也不差,就是高楼大厦没国内富丽堂皇,生活没有那么便利而已。
也准备去买麦当劳油条尝尝~~
我及周围的中国朋友都是资助国内的家人亲友,尤其早年出国的,像剧中大哥还要靠国内的妹妹帮助,太新鲜了哈。
剧中讲到的许多社会现象,重男轻女,强势的母亲,啃老,养老,老赖,拜金。。。也是大众关注,容易引发共鸣的问题。
感觉编剧是故意把一些海外留学生的个别境遇编凑在一起,给人一种错觉,迎合国内观众巨婴心态,浮燥心理。哗宠取众,挑起予议,火一把再说。
我觉得不真实 看来我是见得少 也许作者周围都是这些重男轻女三观不正的人 如此一想 也许写的挺真实
看国产剧,感觉有了文化差异,有些观点真是没法认同。
不是,暖男已经走了,我忙点别的事:)
— 是有这个规律
回复 'yy56' 的评论 : 是这样,喜欢在美国生活的踏实,简单,安静,没有那种喧闹的攀比和复杂的关系。
我也遇到过不少清华,科大,复旦,浙大,南大等国内名校的,有的到了美国还修了名校博士,当时找工作稍微降低点工资也就找到了,12万又不是高薪,反正不至于去做蓝领,当然那么多人有一·两个也是可能的,是绝少数的情况~~
水沫周末快乐!
哈哈, 本人这几天也抽空看了六七集都挺好, 同意水沫博主的点评。 现在国内人民生活是好了, 同时仇美的也多。
中美以后较量的时间还长事情也多, 若两国关系继续恶化, 在美华人肯定会受夹板气, 日子不会好过。
关于苏老大,我觉得他那样的人还是有的,在美国的精英也许清华的多,有斯坦福毕业,但他们一旦失业未必比普通学校毕业的同专业人好找工作,薪资太高。
12万是原来的三倍,我觉得他是为了吹牛。也许他原来工资22万呢,否则他家房子不会那么大,在加州那么大的房子可不是一般年薪买得了的。当然如果说的是很早以前的事儿,九几年,也还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