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缘起

佛學、玄學、宇宙學、數學物理基礎、社會學
正文

从“上帝死了”到“女王死了”

(2022-09-11 10:01:39) 下一个

美国与英国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比较美国民主与英国民主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民主其实也是一个筐,什么玩意儿都可以往里装。例如,你如果现在往筐里看一下,就会发现里面赫然装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其实,不管什么民主,都要打着“民”的旗号,都号称说,这个社会是 “民”当家。不过,《沙家浜》有句台词,说是“这只队伍你当家,皇军要当你的家”。所以,搞清楚“民”是什么样以及何以成为这个样,那就离搞清楚这个“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八九不离十了。

到美国定居的早期英国移民,其实是一帮虔诚到被视为激进的清教徒。他们认为,在文艺复兴大潮冲击之下的英国宗教改革是不彻底的,英国国教仍然保留了很多限制个人自由的天主教旧制度和旧礼仪。可惜的是,他们大声疾呼的宗教改革触犯了上层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受到政治迫害就是不足为奇的事了。于是,许多清教徒背井离乡来到了北美这块可以让他们保持其信仰的土地。

有过一定宗教理论研究的人会知道,信仰其实并不限制人自由,而是给与人自由。在信仰的路上走得越远,对自由的要求就越大。所以,早期美国人实际上是一群信仰坚定、追求自由的宗教徒,这一点对之后美国整个社会制度的演化极为重要。所以,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其《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在美国,宗教也许不像它早先在某些时期或在某些国家那样强大,但其影响力却更为持久。”

但不论其影响力如何持久,任何宗教都会逐渐流于形式化,从而原本自觉的精神追求就会慢慢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于是,比托克维尔稍晚一些的哲学家尼采就应时而出来棒喝众生了。在尼采的诸多语录之中,大概“上帝死了”是最广为人知的。很多人把尼采看作是虚无主义哲学家,其实尼采只是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而并不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从追求个人自由的意义上说,他的哲学比美国早期的清教徒走得更远。这就使得他的哲学,包括深受他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美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某种解构的作用。

一方面,美国的民主,归根结底源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所以,尼采这等哲学狂人在大街上大声吆喝“上帝死了”,万一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美国群众,那美国的民主又将置于何地?但另一方面,上帝是自由的源泉和象征,所以祂不可能以道德的名义向祂的创造品收取自由税。这样说来,尼采又是在帮着上帝清理宗教沉淀的杂质,以此来净化信仰。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很多人都不明白的秘密:国民的信仰越纯洁,其社会就越民主,因为他们配得上那么多的自由。

但有一点大概是尼采没有想到。帮上帝做事,严格说那属于密宗,而密宗本应该是秘密修行的。如果非要让密宗盛行于世,那必定贻害社会。所以,“上帝死了”这谣言所造成的社会文化解构,不可避免地将使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美国产生走向集权的社会张力。战后美国左派的日益猖獗,难道与此没有关系吗?左派直觉地知道,一定要破坏信仰的纯洁性,这样他们才能剥夺人的自由,从而成为专制者。

但即使这样,信仰纯洁性更高的美国民主为其百姓所提供的自由也比英国民主多。在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而凌驾于它们之上的是合众国宪法,所以其行政权力所受的限制比英国多。而在英国,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负责立法的下院不仅要负责产生首相,而且首相还负责提名作为司法机构首长的上院议长,因此,下院的立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英国的政治包含着依靠权威治国的逻辑。

这当然跟英国人的信仰有关系。信仰不等于宗教,有时候甚至相反,即宗教形式上的东西越多,信仰的纯洁性反而就越低。从对清教徒的迫害异己开始算起,不到一百年,英国的国教就分崩离析,各种新教派纷纷创立。不管怎么折腾,英国在宗教的纯洁性上始终就比不上美国。所以,英国人在上帝之下,还需要有个女王来统治他们。

“上帝死了”对美国的民主起到了某种解构的作用,那么,“女王死了”对英国的民主会起到什么作用?其实已经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了——上帝都死了,女王死不死又有什么了大不起的?不过是换个君主罢了。虽然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王室英国会更好,但多数人仍然认为英国的社会需要一个王室。那英国人民就只好接着向国王陛下鞠躬吧。当然这未必就不好,还是要看国民信仰的纯洁性。

信仰的纯洁性,最终决定了国民该拥有多少的民主和自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柘东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niu' 的评论 : 我在文中谈到了宗教与信仰的不同。
ahniu 回复 悄悄话 观点有点乱。
反宗教,还是撑宗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