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对我说,她在两性关系里,会下意识地找条件比她差的。这样她才会觉得,自己对他,对婚姻生活有掌控感。
我说,你应该自小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里长大。但你想过没有,凡是有优越感存在的地方,一定也伴随着自卑感。因为,这山还有那山高啊。
她说,她还当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有自卑感吗?我说,如果没有,你为何在寻找爱人的时候,不希望找到彼此互补,或是旗鼓相当的?你为什么要占领制高点,才会觉得安全?你足够优秀,为何不敢找个条件相当的,你也非常喜欢的?
我们说,但凡有掌控欲的,其实内心是有恐惧的。即,如果我对事情,对人的走向无法预测和控制,我担心未来会一发不可收拾。我经常对青春期的孩子说,爸爸妈妈不是想控制你,是他们有焦虑,有害怕。try not to feed their anxiety。
华人或是亚裔的世界,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东东尤其明显。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是等级文化。谁愿意活着被人瞧不起?只是,我们已经离开那个环境了,可否和那个优越感或是自卑感告别?
我的文章里,曾经有位同学留言,说,你不是 MD,干嘛称自己为医生。说实话,我压根这辈子就没有想过要去当医生。但中文世界统称这份工作,就是心理医生。I assume,这位同学,不是不明白这个,是希望以这个方式 Shame 我的良好感觉。
我在中文世界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就是,人们不喜欢看到一个人,自我感觉好。总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去打压她。但很多人的确会中招,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我这个人肯定不自卑的,优越感也是我一直非常小心去面对的。
自卑或是优越,用得好了,也不一定是坏事。正如同焦虑或是担心。我们要小心的是,走向极端和负面,即,通过贬低他人,或是过度炫耀,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或是,退缩、逃避、极致敏感等。
健康的状态是,承认自己的有限性。接纳自己的不足。然后,积极努力,不断反思和进步。然后,也懂得去关爱他人,和他人能建立合作和关怀的共同体。
以上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他说,自卑或是优越,或许人人生来都会有,但我们要努力反省,警惕它成为情结,complex.
回到婚姻关系里,如果你认为,对方有自恋倾向,并总是以此来打击你,TA肯定需要去找心理医生的。同时,你也应该清楚,有问题的人是 TA,而不是你。TA 的内心有恐惧,或是自身,更多的是祖辈,曾经遭遇过极度窘迫的境遇?他们必须通过极度的优势或是优越感,来避免再次窘迫。殊不知,这样的一生不会是轻盈愉快和幸福的,无论对自己或是他人。
其实,如朋友,她在两性关系里,找的是不如她条件的异性,其实,她内心深处是看不上他的。不要以为,对方没有感觉。也不要以为,自己能始终藏得好。一个不留神,彼此内心都显现,最后,要么对方在他人身上,去找被肯定感。情感出轨,乃至最后的分手,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哪怕最终没有分开,我想,这份感情,更多的也是实用而已,而非纯粹的真情实感。当然,不少同学认为,婚姻就是利益共同体,那就没什么好说得了。
最后,我去问了 ChatGPT 一个问题。
婚姻是什么?理想的婚姻关系是个什么样子?
她是这般回答我。
是的,社会层面,婚姻是两个人在法律、伦理、社会规范下的结合。心理层面,婚姻是一个长期的情感与人格合作,是两个不完美的个体,在生活中不断磨合、共同成长。
婚姻不是彼此占有。而是两个人肩并肩,一起面对生活的共同体。
至于什么是理想的婚姻关系,不同文化不同理解。但心理学上普遍认同几个特征:
ChatGPT的总结,她是我的嘴替了,哈哈。我自己也是如是身体力行的。没有谁的婚姻会没有问题,但有了问题,是否就要外求,或是换一个更容易?这个我是有不同看法的。我对自己说,除非婚姻里有家暴,或是出轨 Pattern,否则,我们应该想尽办法,譬如,找心理医生,等,去共同面对,而不是,一走了之。
还是那句话,不轻易走进,也莫轻易放弃。爱和婚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只要我还健在,这个系列就有得写。愿我们共同进步,拥有美好生活。
表现在历史上面绝大部分女性都会向上阶层婚嫁,这是基因持续的表达结果,没有伦理之说。
对外婚姻更是如此,女人绝大部分是选择优势文化的配偶(如有选择的话)--统计不会骗人的。
文学城里面外嫁和外娶的例子简直就是教课书般的存在。
社会再攀比,我不攀比。弱水三千,你永远只能取一瓢饮。否则,那只会坏了自己的胃口。如是而已。
尤其是今天這個攀比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