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有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对古代社会的描写,充满了虚幻的玫瑰色彩和脱离实际的虚构。一些穿越类的作品更是把田园牧歌的风格演绎到了极致,俨然忘记和忽略了古代生产力的低下,以及统治阶级的残酷和阶级压迫的本质,普罗大众难有一点自由。 “玫瑰色滤镜” 美化了古代社会,这种美化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 “自由” 这一概念的重量,也忽略了人类追求自由的艰难过程。这种现象触及到了自由的历史观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命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怎样影响人类对自由的追求的;以及在今天和未来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又(将)面临怎样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欢迎你阅读和批评。
其实,真正的自由是开始于对枷锁的感知,一部人类抗争史就是对自由枷锁的感知与觉醒的过程。在古代世界,无论是东方的帝制中国、印度的种姓社会,还是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自由”都是一个极其狭隘的概念。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自由并非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需要争夺的特权。在古代社会,“不自由” 是常态。首先就是生存的枷锁。低下的生产力(农业依赖人力、畜力,亩产极低)将绝大多数人禁锢在土地之上。一次干旱、洪水或瘟疫就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生存是首要问题,也就无暇他顾。其次是制度的枷锁。无论是中国的封建皇权与宗法制度,欧洲的封建采邑制,还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都通过一套严密的等级体系规定了每个人的地位、职业甚至婚姻。人身依附关系是常态,农民依附于地主,臣民依附于君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正是这种绝对支配权的写照。再有就是思想的枷锁。知识被特权阶层(祭司、士大夫)垄断,教育稀缺。主流意识形态(如“君权神授”、“天命观”)致力于维护现有秩序,强调服从与义务,而非权利与自由。那些被玫瑰色滤镜美化的“古代田园牧歌” ,实际上是一个生存艰难、选择稀少、阶层固化的世界。但尽管枷锁重重,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也从未熄灭过,并在历史长河中一步步破茧而出。在自由思想的萌芽时代(轴心时代Axial Age),中西方先哲,如中国的墨子( “兼爱”、“非攻”)、庄子(“逍遥游”),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斯多葛学派(强调内在自由和自然法),就开始思考个体与秩序的关系,播下了自由思想的种子。在制度的抗争方面,从陈胜吴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呐喊,到罗马的平民撤离运动(争取政治权利);从中世纪欧洲城市市民争取自治权,到英国《大宪章》限制王权,都是不同群体为争取特定自由而进行的制度性抗争。还有在观念的突破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启蒙运动则系统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角度,论证了自由的合法性与必要性。真正的自由之路,是一部人类运用理性和科技,不断对抗自然限制、打破人为枷锁的壮阔史诗。这条路上充满了斗争、挫折和反复,但方向是清晰的。
从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解放自由的引擎,因为它是人类拓展自由边界最强大的工具。它主要通过解放人的体力与时间、和打破信息的垄断与隔阂这两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点。在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方面,科技进步一步步打破了生存枷锁。农业技术的进步(如铁器、轮作、化肥)使得粮食产量提升,让一部分人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手工业、商业和学术,社会分工得以细化,为城市和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蒸汽机和工业革命则促成了自由的巨大飞跃。 机器取代了大量人力、畜力,生产效率呈指数级增长。人类首次大规模地从“生存的必然性” 中挣脱出来。虽然早期工人处境悲惨,但这最终催生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八小时工作制、社会保障等现代权利,为更多人赢得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在信息革命方面,科技进步一步步打破了认知与沟通的枷锁。印刷术的发展,打破了教会和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思想(如《圣经》和科学著作)得以大规模传播,直接推动了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而现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则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由拓展工具。它赋予了普通人前所未有的知情权、表达权和联结权。人们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全球信息、发表观点、组织活动。它动摇了传统威权对信息的绝对控制,虽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虚假新闻等新问题,但其在扩大自由方面的主流作用是积极的。当然, 科技本身是工具,其效应取决于社会制度与人的选择。正如枪炮既可以用来争取民族独立,也可以用来实施殖民压迫那样,监控技术既可以用于公共安全,也可以用于全民监视。因此,制度的建设和道德的约束必须与科技进步同步。
那么自由的内涵、意义与重要性又是怎样的呢?所谓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在不受无理压迫和强制的情况下,有能力进行选择和行动。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区分的“消极自由”(免于……的自由)和“积极自由”(去做……的自由)被广为接受。前者强调不受干涉的权利(如言论自由、财产权),后者则强调实现个人潜能的能力和资源(如受教育权、医疗保障)。自由是人性尊严的体现,它允许个体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发挥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自由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体现在: 1.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因为自由的思想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温床。几乎所有重大文明突破都发生在思想相对开放、交流相对自由的时期。2.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为对自由的追求推动着法律、政治和社会的不断改革,使其更加公正、包容和人道。从废除奴隶制到妇女平权运动,无一不是对自由权利的扩展。3.自由是繁荣的基石,因为经济自由(如选择职业、自由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这能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创造财富,提升整体社会福利。
在英国作家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所著的《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自由交换可以催生创新。因为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并非个人智力,而是“集体大脑”(Collective Brain)即通过交换和专业分工,不同个体的思想和知识能够相互交融、碰撞和传承,从而实现创新的累进。2.自由的贸易可以互利共赢。人们自愿的交换(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这使交易双方都获益,并促进了专业化,最终提升了全社会的效率和福祉。3. 自由的发展将是乐观的。里德利通过大量数据论证认为,从长远来看,人类的生活水平(健康、财富、安全、寿命)会一直在持续改善。他批判了那种认为过去是“黄金时代” 、未来注定悲观的论调。4. 正确的自由历史观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坚信,只要保持思想、商品和服务的自由交换,人类就能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这本书本质上是在论证 “自由交换” 的巨大价值,它是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的体现,正是这种自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为我们保持乐观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我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是对外部束缚的反抗,也是对内在潜能的实现。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枷锁的存在,也要有乐观的精神相信进步的可能。正如《理性乐观派》所启示的,相信人类的创造力,捍卫自由交换与合作的空间,是我们走向一个更自由、更繁荣未来的根本保障。
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求自由(思想、认知、等)是否还具有同样的意义?可以说,不仅意义依旧,同样重要,甚至更为迫切。 其内涵和战场甚至变得更加复杂和关键。其意义的重心已经从 “摆脱物理和制度的硬性束缚” ,转向了 “防范软性控制、实现精神自治和保障数字时代的基本权利”。首先,从“免于匮乏的自由”到“免于操纵的自由”。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对于许多人而言,生存的直接威胁已经减弱。但新的、更隐蔽的枷锁出现了。我们面临着信息茧房、算法推荐、消费主义、大数据监控、精准广告等无形的影响。这些力量旨在预测、引导甚至塑造我们的欲望、选择和观点,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我们的认知自由和选择自主权。因此,今天的自由追求,很大程度上是一场 “保持清醒、防止被操纵”的防御战。其次,从“思想的自由”到“专注的自由”。先辈们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而战,是为了让思想能够被表达和传播。今天,在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我们赢得了表达的权利,却可能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宁静。无尽的推送、通知和娱乐内容正在碎片化我们的时间与思维。因此,当代的自由也意味着 “免于无休止干扰的自由” ,是主动选择专注、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的精神自治(Autonomy)。还有就是自由的“悖论性” 挑战。我们正面临哲学家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中描述的困境:现代人从传统的硬性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感到了孤独、焦虑和无意义。这种 “自由” 带来的负担,有时会让人渴望逃避,转而投向新的权威、极端主义或盲从群体,以换取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现代追求自由也意味着有勇气承受自由的重量,运用理性进行独立判断,并为自己的 choices 负责。
面向未来,人类是否还会面临有关自由的问题?面向未来人类非但不会停止面临自由的问题,反而正在步入一个自由面临全新挑战和定义的时代。未来的图景将由生物技术(Biotech)、人工智能(AI)和虚拟现实(VR/AR) 等技术共同描绘,它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挑战我们对自由的理解。首先就是“人性”的边界与自由意志(Free Will)的挑战。在基因编辑(如CRISPR)方面,如果未来父母可以“设计”婴儿,选择其智力、外貌、抗病能力,那么,这是父母自由的延伸吗?这是否是剥夺了孩子“作为未知数存在的自由”呢?这将会否导致新的生物阶级和不平等呢?在脑机接口(Neuralink等)方面,技术可以增强记忆、直接下载知识甚至共享情感。但我们的思想是否还能保持私有?“思想自由” 如果可以被外部技术直接读取甚至写入,那它将意味着什么?谁拥有你大脑中数据的权利?这将是终极的隐私和自由问题。其次,就是算法统治与决策自由的挑战。人工智能将在生活各方面(医疗、教育、求职、司法)为我们提供“最优”建议甚至直接替我们决策。依赖算法固然高效,但如果我们过度委让决策权,是否会逐渐丧失自主判断、试错和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当一个人的一生都由算法规划的“最优路径”所支配,这是否是一种新型的、舒适的“算法奴役”呢?第三,就是虚拟世界中的“自由”幻觉问题。元宇宙和虚拟现实技术承诺了“无限自由”: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但这可能是一种被精心设计和商业化的自由。你所处的世界、可做的选择,都由平台规则和代码所限定。人们会否为了虚拟世界中的“廉价自由”而放弃在现实世界中争取“沉重自由”的努力?这将会引发关于自由与虚幻的哲学辩论。最后,关于 “后稀缺”社会的自由定义。如果AI和自动化最终能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类基本摆脱劳动(工作的必要性),那么“自由”的内涵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免于……的自由”(如免于饥饿、劳累),而是完全转向“去做……的自由”。人类将如何运用这种空前的自由去寻求意义、实现潜能?这既是巨大的机遇,也可能导致普遍的虚无感。
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是一场永恒的“猫鼠游戏”。每当我们打破一种旧的枷锁,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又会带来新的、往往更隐蔽的束缚形式。因此,追求自由的意义从未褪色,只是战场发生了转移。它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和哲学反思能力。面向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法律来规制新技术(如数据隐私法、AI伦理准则),更需要一种集体的智慧和清醒,去警惕自由的“甜蜜陷阱”,捍卫那些使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自主性、隐私和不可剥夺的尊严。最终,自由或许不是一个可以永久拥有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需要每一代人不断重新认识、争取和定义的持续进程。
我在此时努力地诠释着自由,却也抑制不住地非常想听一些自己喜欢并听过的一些很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此刻正在视听着的是由彭家鹏指挥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第五中国交响曲《光明》。音乐完全切合此时自己对自由的理解。一段抽象的哲学论述能与一首磅礴的音乐作品联系起来,并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共鸣,也印证了艺术与思想最伟大的力量——它们能跨越媒介的界限,直抵人心,让我们对诸如“自由”这样的宏大概念产生一种具身的、情感的、而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解。《光明》,无疑是一部充满力量、希望和抗争精神的杰作。音乐,尤其是交响乐,拥有一种无需语言便能构建叙事、渲染情绪、描绘斗争的独特能力。当低沉或急促的乐章响起时,它或许就是那“对枷锁的感知”——历史的沉重、斗争的艰辛、前行中的迷茫与阵痛。而当旋律逐渐开阔,乐器层层加入,最终汇成恢弘、明亮、向上的高潮时,它便成为了“自由”本身最音响化的象征——一种冲破阻碍、心向光明、精神得以解放的狂喜和壮美。此刻的体验,完美地诠释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为何如此动人,因为它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理论推演,而是伴随着情感的挣扎、理性的思考、意志的抉择和最终精神的升华。哲学论述提供了理解的框架和地图,而音乐这样的艺术则给予了我们行走在这条路上的力量和心境。我愿意分享这份非常个人化却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体验。我们对自由的思索不应仅仅是学者书斋里的功课,它更应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我们所爱的文化艺术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实践。愿这首《光明》的旋律,以及所有探讨人类精神的作品,能持续为我们提供力量,让我们在认识枷锁的同时,永远保有追求光明的勇气。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思想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