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ling

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看法,对历史的感悟,对未来的期待。
正文

蹚过中年之河的激流

(2025-05-16 12:04:55) 下一个

每一个时代力求上进的人都是差不多的。谁也别说谁才高八斗,大家其实都会对自己的前途惴惴不安,也都活得很使劲。即使后来有人成为了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他们年轻或步入中年的时候也都曾经沉浸在自己的处境中,眼前也一样是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自己当前的行动会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这一代人将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就像美国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 (野性的呼唤)有句名言说的那样: 这帮年轻人是又穷又幸福,但是他们当时完全不知道。

蹚过中年之河的激流
读詹姆斯·霍利斯《中年之路》一书随笔

中年,一个对生活有各种不满与疑问的人生阶段,你会面对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也就是:人长大了,但却没有成为想象中的自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心里学家荣格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在中年时期,人的危机感会达到巅峰。在这个心理学概念中,中年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指的是心理的一个状态和阶段。论健康,老年比不过中年腿脚方便利索。论财富,青年比不过中年有经验有资源。这样一比,好像中年应该是最富足、最自由、成就最高的阶段。但为什么在心理学上没有童年危机、青年危机、老年危机,却只有中年危机呢?这是一个太多的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挫败感集中出现,焦虑感集中袭来。以往欢快流淌的人生小河,已然成为凶险激荡的激流。如同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绘的那样:“你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中,迷失了道路。”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那些没有清醒地、勇敢地蹚过中年之河的激流、成功地度过中年危机的人,就算年龄再大,就算拥有高大身躯,他的心理状态也依然是个孩子。而那些不知道跟自己对话、又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他们的生活都将是被动地往前推着走,以为最后会有人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心里上蹚不过中年之河的激流,即便你步入老年也依然无法体验到人生真谛。只有有意识地在心理上度过中年危机,才能使人格真正独立。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正确地穿越中年之路呢?人生有四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它们对应着四个不同的心理特征。1.童年是魔法思维。小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大后自己会无所不能。比如觉得自己会成为宇航员、奥运冠军,一个无所不能的人。2.青年是英雄思维。青年尤其喜欢偶像。可以是明星、企业家、各行业的名人。这在心理学上叫投射。这种心理现象会使一个人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甚至是责任也推卸给外部世界以及其他人(弗洛伊德)。把责任推给他人,比如自己失败后反而去指责他人,认为是他人造成 自己的失败等。心理投射现象不光在青年人身上出现,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的很明显。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太新、太大、太不可知了。所以,小孩子会产生焦虑。他们解决焦虑的方法是投射到父母身上。孩子们会经常相信父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爸爸有多厉害、我妈妈怎么怎么样。小孩长大了,父母不在跟前了,青年就会把欲望和需求投射给权威人物和各种社会角色。领导、师傅、兄长,都是这种投射的承接方。3.中年变成了现实思维。人到中年就会发现,童年的魔法思维、青年的英雄思维,跟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了。如果有了这种感觉,我们的中年之路就开始了。在中年阶段,人们会发现生活永远不会完美,总有缺憾。年轻时的各种幻想慢慢消散了,人思考问题越来越现实。也有一部分人内心还在抗拒,他们常常会说,“我当年要是怎么怎么样,现在我就会怎么怎么样了”。他们是在把自己内心投射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做比较,发现了巨大的落差和嫌隙。这说明他正在经历中年之路。当然,也有的人开始勇敢面对现实,而且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此时我该做点什么。4.老年的思维是迎接变老。面对自己一天天变老,老年人就会思考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有的老年人说,过了80岁每多过一年都是赚的。

对人格发展而言,心理发展只有两个阶段。从童年到步入青年,这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人处在不断地向外投射期。中年以后,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在不断地撤回向外的投射。但如果人不能成功穿越中年,不能穿越第二个阶段,那就会一直在第一个阶段徘徊不前,如同困在一个隧道里永远都走不出来一样。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童年和青年时期,人们都是在他人的期盼下扮演着各种角色,戴着临时人格的面具。这种临时人格是他们在不断地呼应、迎合外界环境期盼的产物。而到了中年之路的阶段,抑郁、情感危机、职业瓶颈、身份焦虑、目标感迷失,就都会产生。因为中年危机感的产生源于真实的愿望和临时人格的不断冲突,而童年的情绪却始终存在。我们青年期会有各种选择,这是由我们的个人认知和偏好决定的。而认知和偏好则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接受的教育和长大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童年经历过的具体事件可能我们已不记得了,但童年曾经历过的那些情绪却都被保留在我们的右脑了,也就是潜意识区域。所以荣格心理学提出,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有什么需要?他需要确定性和安全感。而青年时期也是童年的延续。很多人都成年了,但他们心里的小孩还是有很强烈的需求。就如同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硬汉形象,对抗自然、对抗某种机制。但是海明威小时候,他的母亲对他管理得特别严格,甚至在他的成年时期对他的私人感情也横加干涉。因而海明威就把这种内在小孩的需要,投射到了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这就是潜意识的无声表达。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很少问自己,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临时人格,我究竟是谁?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处在向外投射期,还处在延长的童年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人格,还处在临时人格、扮演角色的状态。而且总有对象在承接他的心理投射,他有领导,他有前辈,他有长者。所以,这时的投射还是很有效的。但到了中年之后,这些投射就逐渐失效了。不像以前总有长辈来答疑解惑,甚至顶雷。也不像以前总是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中年危机就悄然出现了。

中年危机来自哪里?首先就是来自生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跟伴侣的关系。在中年时期没有什么比婚姻这种长期的亲密关系更容易带来失望和伤害了。因为婚姻承担了最多的无意识的包袱,也就是心理投射。恋爱的时候山盟海誓,不离不弃。这是心理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人们相信与另一半的结合会补全自己的生活,会让自己变得完整。爱情,它伴随着距离、想象和心理投射。但是婚姻中两人没有距离。你在婚姻中会慢慢发现这个人跟我一样,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会害怕,他也有需求,他也有缺点。当一个人指向伴侣的心理投射落空的时候,当内心的那个小孩的夸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遗弃和背叛,这个时候一些人就会得出结论:“你不是我当初结婚的那个人,你变了。”可实际上他从来都没有改变,他始终就是那个人,一个自己当时还没有完全了解的人。甚至在中年阶段的出轨和第三者插足的现象,也是心理投射的一种。事实上,对方永远不会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完美。而对方永远不会比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更好。而且我们跟自己的关系不仅决定了伴侣的选择,也决定了情侣关系的质量。如果有孩子早恋了,家长第一要解决的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向外去寻求亲密感、安全感、依赖感,而不是向父母寻求。那情侣关系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一个人是不是就不应该结婚呢?亲密关系是为了增加生命的意义。健康的情侣关系通常提供最多的是陪伴、相互尊重和支持,以及相互的包容。如果我们想拥有一段成熟的亲密关系,我们就必须敢于接受,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给我最想要的或最需要的东西这一观点。但我仍然会赞美这段关系并为之真心付出。有质量的婚姻确实可以滋养生命,让人成长。但它是以人格独立为前提的,而不是一个人完全交给了另一方,完全依赖另一方。一个人必须要自己独立,伴侣承载不了对方把所有的希望都投射到他的身上。当然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受到另一半的阻碍,同样是不可接受的。这样的婚姻必须重新开始,因为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双方放弃了个体的心理成长,那伴侣关系就可能走到尽头了。

另一种可能带来中年危机的是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的背后,是作为父母的心理投射,这种投射的对象是孩子。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我们选择伴侣是真的对对方有心理需求,那我对孩子总是无私的吧?这得从两方面来看。在主观意识中,父母当然会觉得自己是无私的。有些父母对孩子甚至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牺牲了自己就是为了孩子好。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对孩子是无私的,但不可避免地,我们都会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生活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必须承受的最大负担就是父母未曾拥有的生活。“你得考个好大学,你得找个好工作,”这是我们常说的话。在潜意识层面,孩子将会承受各种各样的操纵、胁迫。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期望孩子能让我们开心,能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能让我们更上一层楼。很多家长在意识层面是对孩子好,但在潜意识层面,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人们踏上中年之路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往往都已经到了青春期。他们闷闷不乐、桀骜不驯,通常和我们自己曾经在父母眼中一样。这是代沟还是青春期的逆反常态?或许,这是他们在抵制我们的心理投射。我们还是要想想当年我们希望父母如何做。青少年特别希望父母的理解、支持、尊重,而都不希望父母完全掌控他们生活的全部。近百年前,胡适曾给自己的孩子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是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生活中的另一种中年危机来自与父母的关系。小的时候,父母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很厉害,他们什么都知道,有什么问题都问他们。但等到人到中年的时候,父母的身体老了,知识结构也过时了,最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保护者的那种形象消失了。他们不再是你的保护者了,而是反过来了。人到中年时,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甚至成为了父母的保护者,变成了他们心理投射的对象。还有一种中年危机来自与自我的关系。年轻的时候,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我们的身体康健,时间是我们的朋友,一切都会随着未来的到来变成现实。但到了中年,身体随着时间一天天老化,体检的指标又高了,医生又开始语重心长了。此外,职业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当中的标志身份之一。在青少年时,我们内心的需要也会在未来职业上做出心理投射。中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人们觉得熬不过周围的年轻人了,职业的焦虑感就来了。这些都是中年危机的来源。

中年之前,我们经历着第一个心理成年期。我们内心的小孩希望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我们把内心的需要全部投射到外部,投射给父母,投射给社会权威,投射给文化习惯。等我们到中年的时候,这些投射所代表的希望和期待都没有了。我们认清了现实,但我们也开始焦虑了,我们就自此走上了中年之路,就开始面对中年之河的激流了。虽然很痛苦,但这却是心理成长的必经阶段。这会激发我们扪心自问:此时此刻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我们将慢慢明白,外界不会拯救自己,我们要想办法自我拯救。这是人格独立的开始,也是人心理的第二次成长。我们认识到,能在充满未知的世界中拯救自己的,不再是外部的投射对象,而是我们真实的自己。那我们又该如何蹚过中年之河的激流,顺利穿过中年之路呢?

首先要学会独处。这会让我们学着从内在的真实自我,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来定义自己。我过的好不好,不是看别人是否羡慕我。我不需要从外部环境来定义自己。一切外界对象都是“他者”,就是那些曾经承载了我们内心潜意识投射的对象。独处不等于孤独,它是一个人有意地隔绝外部环境来创造一个跟自己对话的机会。一个人如果不会适当地独处,那他永远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冥想、跑步?因为跑步时时间是属于自己的。而读书就是跟另一个有趣的灵魂在交流,是跟自己在对话。冥想、跑步,读书,都是我们和自己相处。独处是让自己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人格独立就是向内关照,而不是向外寻求。要相信自己的心灵足以疗愈自己。在独处时我们将会慢慢看到自己内心的博大。

其次,满足自己心中小孩的需求。找到自己心中住的小孩,就是找到我们自己。可以试着做孩提时的游戏。小孩子们天真烂漫,会无所顾忌地玩泥巴、踩水坑。但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人们是被社会文化裹挟着,那种天性、兴趣、热情就都被压制住了,或者干脆就遗忘掉了。当被遗忘的天赋重新浮现而且被使用的时候,当内心小孩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它们会带来疗愈的效果。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其实是可以被内在的东西所拯救的。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去接近这个内心的小孩,我们就会压制自己的需求。内心的小孩本来有需求,你不搭理他,这个需求总会找个机会爆发出来,而且这种爆发往往具有破坏性。做一些儿时的游戏可以变得天真烂漫,也是跟内心的孩子去对话。童年的游戏会让人放松,人们由此跟自己内心的小孩发生了连接。你可以看到周围一些中年人开始学声乐了,或者参加一个绘画班。这些都是在满足内心小孩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可以去找自己的激情所在,去追随自己的激情。中年之后有些人开始喜欢长跑,有的人开始喜欢自驾游,有的人从小就喜欢宠物。凡是能让你对生活产生兴趣、激情的事,你就去体验。这是要干吗?这是要改变例行公事带来的徒劳感和无趣感,而人们的中年时代有太多的例行公事了。

最后,我们还要接受慢慢变老。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我们活得足够长,我们所爱的每个人都会离开我们。想到此,心里会不是滋味,特别是对于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来说。毕竟那个心中住着的小孩总是依赖别人的存在,他们还承载着他的心理投射。但是,哪怕离开自己所爱的人也有意义。因为悲伤会让我们有机会明白,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因为已经经历过,所以我们不会完全失去,它被保留在骨子里和记忆中。当我们不得不失去,并明白他们的珍贵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珍惜当下了。

这就是中年危机的意义。很多人认为,我以前什么都是,现在我什么都不是了,哪儿都不对了。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从前的假设其实根本就不对,我们只是到现在才看清现实而已。我们没来这个世界之前,这个世界就在那里。别人本来就一直是那个样子。只是这些外界的东西因为我们之前的心理投射,他们变了样,变成了我们想象的样子。而我们在中年时才慢慢看清他们。这其实是我们的第二次成长,是我们真正人格独立的开始。中年之路是一个盛情的邀请,它邀请我们为接下来的旅程换挡,从把期望寄托外部转向自己。勇敢地蹚过中年之河的激流后,你会发现,人的内在有大于我们的存在,也就是荣格称为的“自性”,中年就是聆听自性声音的过程。

穿越中年之路,渡过中年危机,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会与他人的关系变得不那么依赖了,对他人要求更少了,对自己要求更多了。我们会重新定位自己跟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权利和满足的来源。在对自己要求更多的时候,如果他人没有提供他们无法提供的东西,我们也不再失望。我们会承认,跟我们一样,他们的主要责任是走完他们自己的旅程。勇敢地穿过中年之路会让我们与生命的意义感失联之后重获新生。希望正处在中年阶段的你能享受这段旅程,找回真正的完整的自己。如果你正步入老年,也希望你能重温你的中年时代,找出自己独立人格的由来,以避免心理投射到子女身上,从而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成功地变老。如果你还年轻或正要步入中年,那希望你做好以下三件事,哪怕做好一件事也很不错:1.经营好一段温暖的亲密关系。2.找到热爱并坚持的事情。3.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洽。因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标准,但经营好一段亲密关系,能让我们收获温暖;找到热爱并坚持的事情,能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洽,能让我们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这三件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哪怕只能做好其中一件事,也足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意义。希望你能在未来遇见一个更成熟、更完整的自我,满怀信心迎接中年的到来。往后余生,不妨静下心来,用心去做好这些事,或许你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人生。记住,行动是一切可能的开始。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