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猎

冷眼观世界,静心坐井中
个人资料
齐风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接受不了无性婚姻!”火出圈的老年硬核相亲,回归了婚姻本质

(2025-11-12 18:28:02) 下一个

 

 

一台老年相亲节目,几十万点赞,满屏虎狼之词,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大爷大妈,用他们的直白和通透,撕开了婚姻最后的遮羞布。

“我接受不了无性婚姻!”一位阿姨在老年相亲节目中的直言不讳,引来了全场惊呼和无数网友点赞。

 

这样的“虎狼之词”并非个案,在近期火出圈的老年相亲节目中,大爷大妈们毫不避讳地谈论着房子、票子、身子,将晚年婚恋的现实需求摆上了台面。

这些节目在视频平台上点赞和转发数都是好几十万,许多网友喊话:“这节目可千万别黄啊,老了我有用!”

当年轻人还在为爱流泪,这些老年人早已进入了资源匹配。他们的“硬核”相亲,揭开了婚姻最朴素的真相:无非是柴米油盐里的适配与舒心。



在老年相亲节目中,没有那么多虚饰与迂回。

 

一位长相周正、身材结实挺拔的大爷站在舞台中央,直言自己没房子,现在还在租房子住。

原以为这是个人条件里的一块短板,但没想到,在绝对的样貌面前,经济条件根本不值一提。

 

他刚一上场,就引来了无数女嘉宾的倾倒。

台下的大妈们毫不扭捏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太帅了,真是太帅了!”

 

一位大妈直白地说:“我觉得你长得像演员张国立,我现在心里突突突在跳!”

更有甚者,一位大妈直言:“大家都相中你了,尤其是我,像腾飞的小鸟儿似的,已经想去拥抱着你了!”

 

在主持人的怂恿下,两人还真的来了个深情相拥。

为了“争夺男神”,大妈们开始直接上演“金钱诱惑”,哐哐砸钱了。

 

一位大妈抢过话筒介绍:“我家在沈阳的黄金地段有套房子,232平,你跟我住在一起,就是吃喝玩乐,享受晚年。”

主持人也不甘示弱地补充:“(跟她生活后)早上一睁眼就是一根海参塞嘴里!”

眼看势头被压,另一位大妈坐不住了:“我家里有一栋别墅,330平!”

 

她还炫耀起儿女的学历:“女儿在北大毕业,美国博士,现在人在上海发展,前途非常好,欢迎大爷‘上我家来’。”

网友对此辣评:现在的老年人相亲节目,最后都成了“你上我家来”。



面对众多选择,这位大爷最终的决定出乎许多人意料。

 

他选择了一位自住房子只有40平的大妈。

原因很简单,这位大妈身材婀娜,整个人站立在那里,有一种翩然的风度,让人过目难忘,是追求者里面的“最美大妈”。

 

在金钱与美色之间,他选择了美色。

这与当下老年相亲市场的普遍标准不谋而合。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钱不钱的,都是次要的,老年生活是否舒心,能否照顾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长得帅,身材结实,身体健康,这三个条件,简直是老年相亲市场的“大杀器”。

老年人找对象,会把身体的健康状况摆在明面上。

 

有没有啥基础病?性生活还能过不?

 

这些在年轻人相亲中难以启齿的话题,却是老年人直截了当询问的重点。

一位79岁的陈大爷相亲时,一开始就明白地提出:自己身子骨还不错,有夫妻生活那方面的需求。

王大妈的回复也很直白:“行啊,但老头没了十多年,我已经十多年没那啥了,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需求。”

 

意思很明显——咱不排斥那啥,但是吧,实战经验已经荒废多年,现在是个什么水平还不知道。

陈大爷一听,有戏,赶紧给王大妈展示自己实力,现场举杠铃,掰手腕。



困囿于过去的刻板印象,我们一直觉得老人是端庄的,是无欲的,他们只关心粮食蔬菜,家庭子女,他们似乎跟性扯不上什么关系。

 

但事实上,老年人对爱和性的需求,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社会期待老年人是失去了对性的兴趣的,因为本质上,我们还是对“享受性”这件事有着一些负面的看法。

 

男性享受性也会被认为是爱玩、丧志;女性喜欢性会被认为是淫荡的、非贤妻良母的女人。

对于年轻人,我们能容忍一些“荒唐事儿”的存在,而如果一个人年纪大了还如此,就是“为老不尊”了。

然而事实是,性的需求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

研究表明,50-80岁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性和亲密关系仍然抱有热情。

 

一位70岁的老年病专家甚至说:“如果你保持健康,不需要长期服药,有一个好的伴侣,你一直到死之前都可以享受性生活。”

一项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发现,老年女性(样本平均年龄67岁)中,超过60%的人对自己的性生活感到满意,并且有近70%的人表示自己能够经常达到性高潮。

来自印第安纳那大学的研究者们也发现,随着年龄的提升,人们也更能在性中获得快感。



除了性与爱,老年人寻找伴侣的深层动机是对抗孤独。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许多地区面临“人口空心化”与“结构老龄化”双重挑战。年轻群体外迁,独居老人增多,邻里互动减少。

一位窦大爷年近七十去相亲,他的解释令人心碎:“一个人实在是太孤独了,特别是天黑的时候,在屋里会觉得憋闷。有时候靠看电视打发时间,可是年龄大了,看时间长了眼睛疼,只好一个人静静待着。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在地狱里,很多次都想哭。”

当一位失去老伴23天的大爷遇到失去伴侣23年的大妈时,大妈说了一句特别让人感动的话:“23天的孤独和23年,都是一样的。”

 

孤独没有时间长短之分,只有深浅之别。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64亿。

 

另据有关机构估算,我国有婚恋需求的中老年人在5000万人以上。

 

单身老人为3729万户,占“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1.3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研究显示,婚姻状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具有显著影响,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婚姻状态密切相关,独居老人抑郁风险最高。

即便未缔结法定婚姻,稳定的伴侣关系仍能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经济互助等复合型养老功能。



尽管需求旺盛,老年人再婚的道路并不平坦。

 

在山东济南部分婚介机构,老年男女比例一般在1:5。

 

全济南市相亲市场上,老年人能占到15%左右。

但老年人再婚的成功率依然很低。

 

婚介所负责人坦言,“上半年我们介绍了10多对,就成功了1对。”

 

在老年人相亲市场上甚至流行着“十对再婚离八九”的说法。

财产问题是限制老年人再婚的首要原因。

 

现实中,因为财产问题导致老人分手的事情已不胜枚举,更有许多老人因财产问题而对簿公堂。

为了避免类似纠纷,大多数老年人再婚,选择“搭伙过日子”不领结婚证同居生活。

与年轻人相比,大多数老年人已不再重视登记领证,他们更多的还是“想找个伴儿吧”。

 

这种“不婚同居”的方式,虽然避免了法律上的纠纷,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律师提醒,不婚同居的初衷是为了避免经济纠纷,但“在一起时间长了,经济问题不可避免会遇到”。

为此建议老年人要办理财产公证,明确老年人再婚前或同居前的财产数量、范围、价值和产权归属,“这是目前解决婚姻、财产纠纷最可靠的法律依据”。



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看这些老年相亲节目?

 

“硬核”的外表下,其本质就是人类婚姻关系的真相。

年轻人谈恋爱,可以讲感觉、拼默契、追心动;但上了年纪的人,一开口就是房子、退休金、医保卡和体检报告。

不是他们不浪漫,而是太清楚:浪漫不能报销,心动也不代表稳妥的生活。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们反而活得更加通透和真实。

当年轻人还在为爱流泪,他们早就进入了资源匹配。

 

爱情落实到朴素的生活中,其实就是毫不避讳地谈钱、谈性、谈爱。

这些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浪漫,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和相互扶持。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安,人生方有归途。”

 

愿每个老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黄昏恋”,而我们作为子女的,只需远远守护这份笨拙却炽热的勇气。

北京的胡大爷说得更加直白:“你再好,你趁几个亿,你这玩意儿不灵,不瞎菜吗?没用!” 

 

话糙理不俗,老年人已经明白:身体健康,能动弹,才是老年生活的硬通货。

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勇敢地追寻陪伴与温暖,或许我们该反思自己对老年生活的想象。当生命步入黄昏,他们不再被社会规则束缚,而是直截了当地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份直白,不仅是对年龄的妥协,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