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最严‘禁酒令’”)正式公布,标志着中央对违规吃喝问题的整治进入新阶段。条例明确规定,严禁公务活动饮酒、超标准接待、变相吃喝等行为,并要求各地开展专项整治。一时间,全国上下风声鹤唳,从机关食堂到酒店包厢,公职人员几十年来习以为常的“饭局文化”被彻底颠覆。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禁酒风暴”,但是,禁酒风暴在下面执行起来被层层加码,“禁酒”变成了“禁餐”“禁食”“禁公务接待”,成为懒政、惰政、怠政和躺平的新借口。
新规出台后,各地迅速响应,专项整治行动密集展开:一些地方在单位食堂门口摆设了酒精检测,防止午餐饮酒;财务部门对过去三年的接待票据“翻旧账”,对报销单逐笔倒查,追查违规线索。于是乎,整个城市瞬间被“白色恐怖”所笼罩,酒店包厢变成了禁区,许多干部坦言“现在进酒店就像做贼”,生怕被拍照举报。
这场风暴的严厉程度远超以往,还有单位要求“接待必须全程录像留证”。一名基层干部苦笑道:“现在连请兄弟单位的同志吃碗拉面,都得先研究文件。”
正常接待陷入“冰河期”,“最严禁酒令”是不是矫枉过正 ?
在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走向另一个极端:
“无接待”式办公,拒绝安排客商用餐,导致项目谈判冷场;
“食堂恐惧症”蔓延,即使合规的工作餐,干部也怕被误解,宁可饿肚子或点外卖;
“人情荒漠化”出现,同事之间的婚丧嫁娶不敢聚餐,连退休欢送会都改发“电子纪念卡”。
由于地方上的层层加码,“请客”成了敏感词,吃饭就等于腐败。
为何“吃饭问题”总踩红线?
公职人员在“吃”上屡屡犯错,深层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 “酒桌办事”传统。过去几十年来,“事情能否办成”常与“饭局规格”挂钩。
党的十八大之前,我每次到基层视察工作,当地都会组织隆重的接待,即使只有我和秘书、司机一行三人,每次接待“必凑一桌”,“梁主任,你看你还想叫上谁?”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来,显示当地的重视程度,二来,了解和结识我在当地的关系,为将来办事铺路,三来,借机加深与当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何为“必要接待”,何为“变相吃喝”?基层缺乏清晰指引。
事实上,对于同样一个文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是事实,也是现实。问题在于,基层的同志搞不明白上面的尺寸,说到底,就是搞不明白“最终解释权”,基层的同志认为这样做合理合法,上面的领导却说这样做违法违规,于是乎,基层为了自保,他们唯一的做法就只有层层加码,“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还有一个“监督运动化”的问题,专项整治期间“一刀切”,风头过后又反弹,形成周期式治理。
严管与人性化如何平衡,避免“禁酒令”沦为“形式主义禁令”,需解决三对矛盾:
“不敢吃”与“不敢干”,明确正常接待的“安全清单”,给干部干事底气;
“当下严”与“长久治”,将审计监督常态化,替代运动式整治;
“管住嘴”与“迈开腿”,考核机制应重实效而非“饭局清白”,避免懒政。
“最严禁酒令”禁的是腐败,而非人间烟火。中央重拳整治违规吃喝,本质是斩断利益输送的链条。但若因怕踩红线,连人间正常的交往都草木皆兵,则背离了制度本意。当一名乡镇干部偷偷询问“能否自费请调离同事吃顿饺子”时,或许我们该反思:反腐的最终目的,是让公职人员既守得住底线,也保得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