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笔记

凡事于信者可能,于望者少难,于爱者较易,于持续操练信望爱三样品格者更为容易。
个人资料
正文

Can We Get The Most of a Book?

(2024-06-24 10:04:29) 下一个

正读一本很棒的书,"The Art of Noticing",图书馆借的。对事物作细致的观察,在平凡的事物中注意到不平凡,需要专注力,这在数字时代已经是稀罕物,但对艺术家、设计者、作者等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来说,是基本功。所以你猜到了,这是教product design的老师(Rob Walker)写的书 。Creative Writng老师也急啊,学生都想直奔创作,写惊世的作品,索性列了一长串cliche, 不准在作业中写:

  • confronting a partner about an affair
  • committing suicide or murder
  • getting arrested for a drug deal
  • waking in the hospital with amnesia
  • a kidnap victim in a locked room
  • a therapy session

有时很迷惑,到底是我们失去了专注能力,还是人太爱专注于自己,而不愿去专注本该专注的事物。观察数个共同学习讨论一本书的小组,似乎是第二种情况。参加学习一本书的同学,主持者给出讨论问题的话音刚落,就会离题去说他自己:比如他的评价他的经历他的理解他要推荐哪本书他的朋友他的身世他的大学他的职业他的专业他的成长他的童年他的父母他接触的人,可能和书有几个词的关系,但和要讨论的问题无关;或者当被问你对这本书/章节有什么问题,从上面的一切说起。

我们可以专注于书吗? 书本身。问题本身。我的评价我的经历我的理解我要推荐哪书我的朋友我的身世我的大学我的职业我的专业我的成长我的童年我的父母我接触的人, 和我如何get the most of this specific book, 和被问的问题,和我的提问,很相关吗?终极地,如果我不愿回答书里的问题,没什么针对书的问题,是不是选错书读了,这书值得我读么?(今早问了一个爱离题的同学,他说这书学的他都知道!又不是必须,那为啥还来参加?)还是说,我们人如此热衷迷恋自己,需要不管场合地要诉说关于自己的一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EuphoriaF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是的,统计是除了depression, smart phone也导致了narcissism井喷。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提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