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的两条线

(2024-07-10 07:53:48) 下一个

中国地理的两条线:400毫米等降水线,和胡焕庸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

中国降水主要来源,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带来的水汽。降水量从西北内陆到东南沿海递增。年降水量相同地点的连线,称等降水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从东北连到西南,线的两侧截然不同:半湿润和半干旱,人多和人少,农耕和游牧。以线为界,农耕和游牧的战争,贯穿中国历史。长城的位置,与此线基本重合。

历史上气候冷暖的周期性波动,使400毫米等降水线也随之波动,导致游牧与农耕的交替南推北进。变暖,农耕民族向北; 变冷,游牧民族向南扩张。

气候暖化,农耕民族向北,例如汉武帝逐匈奴于大漠以北,使匈奴沿亚欧大陆向西,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据考证,历史上南北朝和元朝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都与当时的气候变迁有关。明朝气候变冷,也是满人南下一个原因。

秦汉长城北至河套以北,而明代退至鄂尔多斯南端。明长城,很接近当时的400毫米等降水线。

千百年来,因400毫米等降水线相对稳定,线的东南也就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农耕社会。

胡焕庸线

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师从竺可桢,1935年提出划分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是连接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直线,现称黑河—腾冲线,也称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基本重合。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地理信息系统计算,线东侧的半壁江山,占国土面积43.8%,总人口的94.1%。

东侧,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农耕为主;西侧,人口密度低,草原、沙漠,雪域高原,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家乡。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真正适合生存的,只是线东侧的400万平方公里。

线东侧,城镇化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线西侧,低于平均水平。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围,包括胡焕庸线西侧的远西部,和东侧的近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70%以上。

有研究发现,自元代以来,洪涝、旱灾等级的分布,在线东侧平行于胡焕庸线。线东侧的强地震的震中连线,也近似平行于胡焕庸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