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蓝小诗

作者简介: 作者紫若蓝,定居美国,职业女性,喜欢写诗。有原创中英文诗歌,散文,翻译和摄影作品发表于国内外报刊,微信诗歌平台,偶有获奖。希望我的作品给你带来清新温暖和一些思考。
个人资料
正文

我也来聊聊做自己,究竟是谁在做自己

(2025-11-23 12:42:25) 下一个

我也来聊聊做自己,究竟是谁在做自己

文/紫若蓝

11/23/2025

 

最近看到城里有不少文章探讨如何认识自己,觉察自己和真正地做好自己。看后让我感触良多,但也觉得有点迷茫。我通读了好几篇文章和读者的评论,感觉做自己真是不容易:你首先要辛辛苦苦地找到自己;之后需要智商、情商和各种商来认识自己;还得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勇气来提高自己。而且你还不能做意气用事、幼稚的自己,你需要做能够融入圈子、成熟有担当的自己。总之,我的读后感就是:做自己真的好重要,好有意义,但也是真的好累啊!

 

我倒没有批评任何作者的意思。其实单篇文章都有独到之处,都值得学习借鉴。但综合一看,却让我觉得哪里有点off。如果每个观点都没有错,那么这个off又是从哪来的呢?

 

我对如何做好自己这个话题一直挺执着,但也很困惑。我读过各种自救书籍和励志文章,听了不少自律大师的循循教诲、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甚至还找了不少职业导师谦虚请教过:我到底怎么才能做更好的自己?一路走来,收获不少,但焦虑更多。尤其是在自律方面,我总是周期性地破防,常常在吃太多甜点和刷太多社交平台上翻车。

 

做更好的自己真的这么难吗?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起小时候在国内听过的一部小说,里面一个女教授抛弃了少年犯儿子,少管所老师来家访。她说了一句我这辈子都没忘的话:做一个女人难,做个美丽的女人更难啊!哈哈,怎么想到这儿呢?其实我想说的是:做自己难啊,做更好的自己更难!当然我不是美丽的女人,也不是更好的自己。只是,做自己为什么这么难呢?

 

我读了城里的文章之后,一直在思考“做自己”这件人生大事。昨晚忽然有了一点小惊喜:我意识到,“做自己”的关键并不是“自己”,也不是“做”,“做自己”的关键是——谁在做自己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顿时觉得茅塞顿开。当“我”在“做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自己,无需“更好”。当我们觉得需要做“更好的自己”的时候,“更好的自己”否定了“我”,失去了“我”,所以我们才会焦虑不安。

 

“我”和“自己”其实是两个概念。中文里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有点困难,但用英文的“I”和“me”,或者更准确的“self”,就容易一些。我是“I”,是主观能动的主语,也被认为是主体;而“自己”更像“self”或“me”,是被动的宾语,或者说是“我”的显现。换句话说,“自己”不能主动去做,当“我”去“做自己”的时候,“自己”是对“我”的表达,也可以说是一种manifestation。

 

可是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所谓“做自己”,其实并不是“我”在做。比如我前阵子停不下来地刷短视频、刷X平台。那个不停刷的自己,是显现出来的行为,但驱动它的不是“我”,而是算法。我几乎没有主动权,只是被挟裹着停不下来。

 

放大一点看,人生中更大的路径也差不多。就像我从小学一路考到大学,再出国、找工作,这条路几乎都是父母和社会铺好的。我按部就班地上学、考试、升学、就业,结果也不错,但“我”似乎没发挥太多真正的主动作用。这部分“自己”,是社会机制帮着“做”出来的。虽然它不违和,也没错,但我还是有一种微妙的、说不清的off感,好像我和自己之间有点距离,让我有点无所适从。

 

再比如,我们老中父母常常逼孩子们弹钢琴、考名校、当医生、进大厂,甚至组相亲群,把孩子大半生都包办了。如果孩子不愿意,孩子的“我”还可能冒个泡,可是一切顺利,等父母再帮他们带孩子,这样的孩子大部分人生可能根本不需要“我”参与。表面上看,这安排挺不错的,可细想却极恐——人生像被操纵在轨道上的棋子,自己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其中。

 

其实如何做自己并不难,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作为主体,需要主动参与“做自己”的过程,而不是让社会或算法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我们总以为,成为自己需要努力:努力去做自己、去证明自己、去塑造自己。但实际上,我们早已是自己,关键在于——做的是否是“我”主动选择的自己,是否有“我”参与其中。

 

比如,当我被算法挟持着停不下来刷短视频时,我真正需要的不是自律,而是“我”主动对算法说“No”,用自由意志体现“我”的存在。而之前深陷其中的“自己”,无法自拔,只是因为我没有意识到,我还有“我”。

 

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明白了两件事:

一是,自己和我应该如影随形,不应被任何力量分裂。我们可以利用社会铺好的轨道,但不能让轨道取代“我”的自由意志,绑架我们的自己;

 

二是,被动的“自己”,还有可以主动参与的“我”作后盾!

 

当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刚刚醒过来的“我”来挑战霸道的平台算法和成功的潜规则时,那些一直扛在心理的、关于如何做更好的自己的焦虑,就像微波炉里的黄油一样,在嘶嘶声中融化掉了。

 

****************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紫若蓝文学城博客链接: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9242/

海外原创论坛链接:

https://bbs.wenxuecity.com/origin/1170006.html

若蓝小诗油管频道:https://www.youtube.com/@lorenpoetry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