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柯作品

劳柯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随笔
个人资料
正文

里斯本八日游记(二)

(2025-08-02 19:15:22) 下一个

七月十八号

 

每到一个城市,孩子们都会要求去水族馆。在来之前,孩子们已经做好了攻略,说里斯本的水族馆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族馆,我们一到机场,就看到水族馆的广告:世界上最好的水族馆。不知道水族馆有没有世界排名,也不知道排名第二的水族馆是哪里,不管在哪里,我估计他们也不会说他们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水族馆。我有点怀疑世界上最好的水族馆也不止一处,在不久的将来我可能会看到另一处世上最好的水族馆。

 

这就是人类,总希望领头的那个人是自己。

 

水族馆附近有地铁站。里斯本的地铁很简单,可能只有四条线,但因为城市较小,四条地铁线基本可以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出了地铁站大概走四五分钟的样子就到了水族馆。水族馆所在的地方是个大广场,据说那个大广场是里斯本开世博会的时候建造的。相对老城区的古老建筑,水族馆周围的建筑比较现代,比较潮流。

 

虽然名称叫水族馆,但水族馆的人比鱼多。无论大鱼还是小鱼,都可以在水里自由的游泳,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无法自由地走动。人实在太多了,据网上说至少要在水族馆里计划四个小时,来之前我以为是水族馆大,来了之后才发现是因为人多,人多走不动,花的时间自然就多。

 

既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水族馆,我当然可以看到一些过去没有见过的水生物。我看到纯蓝色的金鱼,透明的虾和线鱼,还有活灵活现的海龙,还有一种鱼我想不起她的名字了,这种鱼的脊梁上长着白色树叶状的鳍,像天使的翅膀,我还见到了三种锅盖鱼,这第一种就最普通的那种嘴巴长在下面,第二种头部分叉像装着两把刺刀,第三种前端上翻,冷不丁一看以为看到一只会游泳的猪。除了见到这些过去从来没有见到过水生物,我还有幸看到潜水员打扫垃圾。他打扫垃圾的工具似乎是装纯净水的水桶改造的,那水桶被去掉了底,水桶的出口和一个长长的管子连在一块,管子的另一端连在水池外的抽风机上,抽风机一开,水桶里的水就会旋转起来,水里的漂浮物或者水底比较轻的沉淀物就会被吸走。这是我仔细观察后想想出来的工作原理,具体是不是这样我就不得而知了。

 

参观是从二楼开始往下走。顺便说一句,葡萄牙的楼房的最底层叫零层,所以我们通常说的二楼,在葡萄牙叫一楼。我和孩子妈妈刚刚下到一半的时候二闺女发短信说她已经参观完了,孩子妈妈就回信告诉她别出去再回去看一遍,她说参观只能朝一个方向走,她不能再进去了,她说她去礼品店等我们。大概又过了半个多小时我和孩子妈妈才走出来。水族馆的出口处有个宽敞的大厅,大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供游人休息的座椅,这些座椅的颜色鲜艳形状奇特,无论是长凳还是椅子都被做成乐器的形状,有管乐有弦乐毫无规律分布在大厅里,于是虽然没有音乐,但依然让人闻到了音乐的味道。

 

中饭是在那个广场上一家名为北京饭馆的餐馆吃的。名字大,地方小,餐馆里大概只有七八张餐桌。虽然很小,但餐馆似乎还承担其他业务,因为它的招牌下还写着:投资,移民,办签证。第一眼看到这个招牌,我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再仔细一看才看到‘北京餐馆’的字样。老板是各山东人,他的故乡和我的故乡虽然从距离上来讲很远,但我们依然是老乡。异国遇到老乡,自然就亲近了不少。我看到菜单上有饺子,就点了饺子,老板问我是吃蒸饺还是煎饺,我说:咱家乡人喜欢吃蒸饺,就来蒸的吧。他说:好嘞,还是蒸饺好吃。

 

吃完饭,孩子妈妈问我饺子怎么样,我说好吃,我补充说吃的是乡味。人世漂泊,能吃到‘乡味’,那食物也就自然好吃。

 

我不知道那个广场是在河边,还是海边,还是河的入海口,反正是一汪水,映着蓝天,那水也就是蓝的。我们沿着蓝水的岸边往前走,离开水族馆大概一百多米,游人就少了,看上去大部分人都是冲着水族馆去的。世博会的场地,自然有各国的国旗,旗杆排成两行,也就成了国旗走廊。我先看到五星红旗,因为它鲜艳亮丽;我又看到星条旗,因为她在中间的位置。我不知道为啥星条旗被排在中间,我想应该是按国名的葡萄牙语字母顺序排的。

 

国旗走廊前有个巨大雕塑,是一只大花猫。花猫用猫的标准姿势蹲在那里,远远地看上去惟妙惟肖,走进了我才发现它是用一块块的用过的塑料制品拼凑起来的。这个是葡萄牙人骄傲的地方,很多公共场合的远看如雕塑的工艺品,全是用回收来的废品搭建的。说到这些由废品搭建的工艺品,我就想起里斯本大街小巷的墙上全是各种各样的涂鸦,不知道是政府故意为之,还是市民随意为之。我虽然不知道这些涂鸦的意思,但依然感到自由和随意。

 

水边有缆车,我问有没有人想坐缆车,大闺女和孩子妈妈都摇头,二闺女想了想,说:爸爸,我和你一起坐。当我们在水边的时候觉得缆车不高,等我坐上缆车发现很高,高得我有点头晕四肢发麻心口发颤。我有恐高症,我坐在正中间,动也不敢动,怕动一下会引起缆车摇摆。二闺女和我完全不一样,她不停地说太好了,拍照片简直停不下来,先拍风景再自拍然后再给我照最后和我一起自拍。她看到缆车下有个飞碟形状的建筑,就问我哪是啥。我正胆战心惊,哪里知道那是啥建筑,就随口说:应该是个体育场吧。听我说完,她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突然有点自责。

 

不知道装知道,不懂装懂,世上不止我一人,想到着我就不那么自责了。

 

广场边上有个购物中心,我们发现那里的商品真便宜,孩子们和我各自买了件衣服,孩子妈妈没有买,她可能觉得还是比较贵吧。

 

明天要去夏宫,是要坐火车去的。担心明天早上找火车站遇到麻烦,到了宾馆后孩子妈妈一定要到火车站看看,于是我们两个就去火车站。火车站很简单,没有安检没有人检票,只有几个简单的站台。在回宾馆的路上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孩子妈妈说应该往左拐,我说应该往右拐。我们两个相持不下,我说:你往左拐,我往右拐,分别行动怎么样?她想了想,还是决定和我一起往右拐。

 

右拐是对的,因为来到时候我们路过一家胖子拉面馆,往右拐只过了一条街就又看到胖子拉面馆。孩子妈妈说:明天回来时路过这里吃拉面吧。我说:和我的想法一样。

 

想法归想法,能不能吃到拉面,还要看孩子的意见。

 

七月十九号

 

在去夏宫的火车上我遇到一位乞丐,双眼失明,左手残疾,右手端着瓷碗。他只是在过道里摸索着往前走,我看到好多人往他的碗里扔钱。不知道他多长时间清理一下碗,也不知道他每天要在火车上待多长时间,不知道经常坐这班火车的人是不是经常遇到,如果是,也不知道会不会每次遇到都给他钱。有很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不知道,其实没有必要知道太多,只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了。

 

里斯本的大街上不像美国城市那样到处都是流浪汉,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伸手向你要钱,但是要饭的人我还是遇到几个的,大多是在地铁站里遇到的。这里要饭的人的手段似乎比较单一,都是胸前挂着一个大牌子,牌子上涂鸦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手里拿着一个瓷碗,伸头哈腰,满脸的痛苦。昨天我遇到一位胸前牌子上画的不是图案,而是一个孩子的照片,那人右手端着瓷碗,左腿往上垫着,似乎有啥残疾。地铁走了以后,站内一下子空,那人就正常地在站台上走来走去等着下一列地铁,他还朝我看了一眼,似乎不知道我刚刚见过他的惨相。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走到哪里,卖惨似乎都可以生活下去或者得到某种同情。无论是物质上或者情感上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卖惨也就有些流行了。

 

火车快到我们要去的火车站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山顶上有个黄色的圆顶的建筑,孩子妈妈说那个就是夏宫,我说真的很雄武漂亮,孩子妈妈说来里斯本旅游的人都会来这里,我说她的攻略做的真好。车到了车站,我们一下火车就被人围住问要不要坐三轮去夏宫,这让我一下子回到了中原名城:商丘。过去坐火车从学校回家,一出商丘站,到处都是问要不要坐三轮车的人,我对付这些人的策略是:不说话。今天我们也采用同样的策略,有个人不死心,跟着我们对我们说:三轮车比公交车便宜。孩子妈妈对我用汉语说:别理他,三十四路公交车就可以到。

 

三十四路公交车就在火车站边上,那里挤满了和我们一样想法的人。售票员很酷,不停地喊:一个人十五块。我问他为啥这么贵,他说不贵,因为我们回来的时候还可以坐。从火车站到夏宫大概只有三公里,四个人要六十块,这是我有生以来坐过的最贵的公交车。我对孩子妈妈说如果我一个人来我自己走上去,孩子妈妈说孩子们可不想走。

 

公交车车站在夏宫公园的门口,到夏宫还要穿过公园里几百米的山坡。据说公园很漂亮,不过我们心系夏宫,无心看风景,径直走到夏宫脚下。夏宫又名佩纳宫,远看雄伟,等我们走到它的脚下发现它没有那么雄伟,而且墙面的黄色斑驳,似乎好久没有重新粉刷过。进去参观发现房间非常小,即便国王的会客室也很小。参观的人很多,排队入场,前人快走后人着急。因为后推前堵,我不记得看到了啥,大概就是什么国王的寝室,办公室,会客事,休息室;王后的寝室,化妆室,休息室,会客室,等等。他们的国王只有一个妻子,有各自的会客室是可以理解的,不知道为啥还有各自的寝室。

 

房子大了,房间就多,夫妻就分开住。看上去不但平民百姓如此,连国王夫妇也如此。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只是没条件,一旦条件满足,想做的事就自然而成。

 

宫内的房间虽然很小,但宫殿外的观景平台却很大。我想这些观景平台原本是用来守卫宫殿用的瞭望台,站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辛特拉城的全貌,还可以看到大西洋,守卫者也就可以看到山下和远处的一举一动。葡萄牙王国被共和了,宫殿被王室的后人捐赠给国家,成了旅游景点,守卫者也没有了。据说葡萄牙的独裁者曾邀请葡萄牙王国的最后一位王后回到葡萄牙,她提出要独自在夏宫里待一段时间,独裁者同意了,于是她一个人在偌大的宫殿里待了两个小时,没有人知道她做了啥,也没有人知道她想了啥,但知道这件事的人她对宫殿非常熟悉,因为那里原本是她和家人的住所。

 

人对哪里最熟悉,当然是家。

 

离开了夏宫我们来到一处阿拉伯人建的城堡。城堡建在另外一个山头,和夏宫隔着一个山谷相望和相邻。不知道建造者有没有在建之前有没有造访过长城,因为这个城堡从外形上看与长城及其相似:城垛连着城垛。虽然外形相似,但和长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长城的城墙上可以跑马,而这个城堡的城墙却很窄,有些地方只容得下一个人侧身而过。中世纪阿拉伯人占领过葡萄牙,于是他们就建了这座城堡来保卫他们占领的土地。据说城堡所在的山头是当地的最高点,也就成了最好观测点。城堡很坚固,但终究被葡萄牙人攻占了,不知道守卫城堡的阿拉伯人当时是什么结局,但现在看来他们早就成古了,留下这个城堡。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关心这里曾经有过阿拉伯人,来的人估计大多是来看城堡的,至于城堡是谁建的,谁曾守卫过,谁曾攻打过,谁曾来过,很少人会去关心,即便有心也无力。

 

二闺女问为啥现代人不建城堡了,孩子妈妈高所她说用不着了,因为炮弹几秒钟就可以打过来,建城堡已经没有作用了。人类虽然不再建城堡,但战争还在继续。等几千年后这些城堡都消失后,那个时候人要到哪里去游玩,也许是去参观核武器库,然后他们的孩子会问:为啥现代人不造核武器了,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因为不需要了,现在有更先进的武器。这个世界只要存在,战争和杀戮就会继续下去。

 

我们又去了几处宫殿,孩子们失去了游玩的兴趣,我也就没有进去参观。参观宫殿总会让我有些熙熙攘攘兴旺交替的感觉,整个人类的社会如此,一个人的人生也如此。

 

回到里斯本的时候已经下午三点钟,我们按计划在胖子拉面馆每个点了一碗拉面。吃面条的时候孩子妈妈问:你说这面条是手工拉的吗。我说:是不是手工拉的面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叫拉面,我们吃的其实只是一个名字。

 

拉面的汤应该加了不少味精,回到宾馆所有的人都喝了很多水,孩子妈妈让我出去买水,我走出宾馆好远才找到一处便利店。便利店的老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从美国,他说我看上去是中国人,我说我出生在中国。听说我出生在中国,他很热情地说他出生在孟加拉国,他们说我们是朋友,很好的朋友。我点头说没错我们是朋友,至少现在是朋友。

 

出了便利店,我竟然想不起来回宾馆的路,我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宾馆。这不是我的家乡,在我的家乡,别说只聊几分钟,就是聊上几天,我依然可以轻松地找到回家的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北京_01lin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别具风格的游记,一半是风景,一半是感受。真实,随意,好像是一边儿游玩儿,一边儿随手写的有点拉家常的味道,唠嗑似的。作者是山东人,说山东快书似的。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